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11歲的兒子,把我趕出了家:暑假過半,我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

2024-07-26教育

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有博主分享,她11歲的兒子,打電話讓她不要回家。

點進去一看才知道,原來是她兒子要在家招待朋友,不想讓媽媽打擾他們。

弄清原因後,她不禁吐槽:

「明明是孩子媽,怎麽像娃和朋友間的第三者。」

「說好的要和媽媽永遠在一起,結果一長大就變卦!果然是男人的嘴,騙人的鬼!」

「我還在擔心之前和兒子分床太早,兒子卻已經開始嫌棄我。」

原本她想著,兒子馬上到青春期了,正好利用暑假時間,和兒子好好相處,增進下感情,不曾想,暑假過半,親子關系不但一點沒增進,還被兒子推得遠遠的。

她擔心之後兒子是否會從不想讓父母打擾他,發展到門口掛個「請敲門」的牌子,再到什麽事都拒絕父母參與,最後變得開始嫌棄父母,甚至一言不合就直接和父母開戰。

【與青春期和解】中寫過,這種現象其實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親子關系必然要面對的問題:

一方面,孩子的自主和獨立意識逐漸萌芽、成長,讓他們感覺到自己已經足夠成熟;另一方面,父母卻依然視孩子為長不大的兒童。

孩子想要「突圍」,父母想要「包圍」,沖突便產生了。

但其實,很多親子關系到了青春期,突然爆發出問題,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青春期孩子

不是突然變「壞」的

最近,在網上爆火的15歲小孩哥@初三八班王南皓,在一則反向教育家長的視訊中,講了發生在他同學身上的一個故事。

這個同學為了攢錢買一雙喜歡的球鞋,別人喝奶茶,他不喝;別人玩遊戲,他不玩;別人瘋狂消費,他一省再省……

他把自己的所有零花錢,一點點攢下來,終於買了自己喜歡的球鞋,沒有向父母張口多要一分錢。

為了自己喜歡的東西,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無節制地向父母索取。

有自制力,有目標,有決斷,妥妥的別人家孩子!

可就是這樣一個在很多老母親眼中非常優秀的孩子,卻被他媽媽趕出了家門,還被指責: 「就知道亂花錢!」

確實,一雙1000多的球鞋,對於很多家庭來說,並不算便宜。但這個孩子得到這雙鞋的方式並沒有什麽必須被指責的點。

這個故事的結局會發展成什麽樣,我們不得而知,但基本可以預判,這個已經進入了青春期的孩子,將來勢必會和他的父母爆發「戰爭」。

只是,這場無硝煙戰爭的「矛」無論對準誰,最終受傷害最深的,都是這個孩子。

有教育學家曾指出,我們總覺得孩子是到了青春期才爆發出各種問題的,但其實孩子青春期看似突然出現的心理問題、問題行為、家庭沖突,並不比他們在其他成長階段更普遍。

青春期問題,只是家庭教育長久積攢後的導火索。

就像有些孩子突然一到青春期,就和父母爭吵不休,說什麽都不聽,可能只是因為之前長久積累的壓抑,借由青春期這個特殊出口做了宣泄。

換句話說,不是孩子到了青春期,突然就一夜間變得不可理喻了,可能父母在孩子之前成長中的一次次否定,一次次拒絕,一次次責罵、打擊,才是把孩子推入青春期問題深淵的真正推手。

麻煩的青春期孩子

來源於麻煩的親子關系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南京的一個小區,某天晚上,從高樓上的一個視窗,不斷摔出水杯、行李箱、奶茶等東西。

這些東西摔到樓下後,甚至砸壞了汽車。

在鄰居報警,民警到達後才知道,原來高空拋物的人,是一個帶著十幾歲女兒獨自生活的媽媽。

而她之所以做出這種過激行為的原因,是因為女兒那天回家很晚,母女倆人又發生了爭吵,這個媽媽情緒一時失控,才做出了過激行為。

以小見大。

偶爾的情緒失控可以理解,但情緒失控到發展成高空拋物,幾乎可以想象到,日常相處中,這對母女的親子關系已經到了多麽劍拔弩張的地步。

就像這位媽媽事後所說,她女兒正處於青春期,性格變得特別叛逆,倆人每天都是水火不容、爭吵不斷。

同為獨內建孩子的母親,非常理解這個媽媽自己帶孩子的辛苦,也理解她看到孩子晚歸時的擔心,更理解中年期媽媽撞上青春期孩子的無助和無奈。

但是,父母之所以是父母,不就是因為我們比孩子成長得更多,心性比他們更堅定,情緒比他們更穩定嗎?

大人的困境和痛苦,買單的不該是孩子。

孩子需要的,原本該是到了青春期這個特殊階段,當他們面對自己的身心發展,出現無措時,父母能為他們托底,能幫助他們平穩度過這個從孩子成長為成人的過渡時期。

在一本書中,看過這樣一段話:

一位戴著圍裙的母親說,大自然母親用她所有的智慧,給了我13年的時間來愛我的孩子,直到他成為一個青少年。

青春期,是一個特殊階段,但不是一個問題階段。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在進入青春期後,確實會發生改變,但不會變壞。

換句話說,如果在青春期前,父母和孩子之間已經形成了長久穩定的良好關系,即使到了青春期會面臨一些變化,但是,之前種下的愛和信任,卻會幫助父母和孩子更好地完成這次轉變。

記得有次看一篇青春期養育的文章,評論區有家長現身說法:因為我曾經給了孩子很多懂得和理解,所以即使到了所謂「麻煩」的青春期,他反而沒有出現那麽多問題。

所以你看,青春期問題,本質上暴露的,還是親子關系的問題。

青春期的不同階段

要用不同的養育方式

心理學家勞倫斯·史坦伯格曾說,當父母和青春期之間的觀念出現沖突時,父母先做出改變,親子關系才更容易改善。

而且,青春期也分青春期早期、青春期中期、青春期後期,如果父母能根據孩子在不同階段的不同心理特征,有針對性地溝通和相處,養育往往會事半功倍。

1、青春期早期(10歲——13歲)

身心發展特點:

進入青春期初期的孩子們,會經歷身體方面的成長疼痛,飲食、運動、睡眠等各方面的變化;

因為前額葉皮層的成熟,他們會試著像成年人一樣思考;

他們會經歷自我懷疑階段,對他人的評價相對在意;

他們的大腦開始進入抽象觀念、假設情境和形式邏輯;

多巴胺活躍度迅速增加,所以他們也會去嘗試做一些有風險的事情;

他們的思維不再是童年時期的非黑即白思維,而是會轉變出能接納和想象更多的可能性;

他們的高級思維開始發展,但卻還沒有那麽完善,所以會發生一些類似的有趣現象,比如他們和你吵架時說得頭頭是道、有理有據,但在人際交往方面,情商卻總有那麽一點遲鈍和幼稚;

應對方法和建議:

多對他們身體方面的改變提供一些關註、安慰和幫助;

對他們認知的改變和更多的可能性給予鼓勵,但也對他們不成熟的想法和行為多多包容;

當他們出現觸犯原則的冒險行為時,多提醒孩子「踩剎車」,有時候父母也可以適當地幫助孩子去做「剎車系統」;

保護這一階段孩子敏感的心理狀態,不當眾對他們進行批評,不翻舊賬;

鼓勵他們多參與有興趣或擅長的事,多表揚孩子的努力和成就,幫助他們形成積極的自我形象;

鼓勵他們獨立思考,鼓勵他們發展正能量的友誼,但不限制他們的交友權;

2、青春期中期(14歲——18歲)

身心發展特點:

尋求身份認同,是貫穿整個青春期中期的核心問題;

青春期早期是孩子們把自己和父母區分開的過程,而青春期中期是他們把自己和其他人區分開的過程;

他們會沈迷於身份的外在表現,比如突然用一些奇怪的、刻意的行為,來展現自己和別人的不同;

他們會相對「自以為是」,會用指責成人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無所不能;

他們更加追求個性,也更藐視權威,會反對父母制定的規則。

應對方法和建議:

建議他們多嘗試、多參與,但不直接告訴他們你的決定;

給他們提供一些替代方案,但不直接伸手去安排他們的生活;

如果不是生死攸關的問題,可以多問一些幫助他們思考的問題,比如「從長遠來看什麽會讓你更快樂?」「你權衡過利弊嗎?」「有另一種方法能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嗎?」

我們鼓勵他們獨立,但不意味著放棄父母的權威和責任,相反,當他們外出時,我們至少要知道他們去哪裏?同伴是誰?去做什麽?

給他們更多的尊重和自由,但要提前和他們談好明確的底線,和觸犯底線後會受到的懲罰。

3、青春期後期(18歲——25歲)

身心發展特點:

青春期後期是一個由青春期向成年人的過渡時期;

他們開始離開父母承擔作為一個成年人的責任,最大的變化是期待父母像對待成年人一樣對待他們;

他們基本已經進入大學生活,會更加獨立,除了經濟支持外,基本很少需要父母的幫助;

他們和父母交流的頻率會進一步減少,開始嘗試自己照顧自己;

他們可以接受來自父母的建議或者愛意,但他們卻不願意再依賴於父母。

應對方法和建議:

我們可以對他們的學習內容、社交生活表示興趣,但要把他們自己的日常管理權交還給他們;

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但不能直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任何時候都不要用金錢嘗試控制這一時期的孩子,因為這對他們而言是一種欺淩;

不要頻繁催促他們給你打電話,也不要頻繁催促他們回家;

當孩子向你訴苦不適應大學生活時,最好不要否定他們的不適感,也千萬不要把孩子的生活狀況和你當年的情況作比較;

如果他們短期內還沒有找到與自己職業規劃相符的方向,請告訴他們有一個合理的計劃,往往比立馬擁有一份明確的工作更重要;

接受他們把我們排在他所有事項中靠後的位置,也接受父母不再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實;

不在空間上束縛他,不在情感上疏遠他,把已經邁入成年的孩子當做我們的朋友,和他們建立起更新、更好的關系。

其實說了這麽多,換個角度來看,青春期是我們和孩子之間的一個新關系的開始,也是我們和孩子之間的一個舊關系的結束,我們從曾經富有權威的家長,逐漸轉變為孩子的傾聽者、引領者、旁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