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引發百萬年輕人共鳴的【抓娃娃】,打動不了他們的父母

2024-07-27教育

1.

前兩天去看了開心麻花的【抓娃娃】,好笑是真的好笑,emo也是真的emo。

把孩子當做試驗品,幾十個大人輪崗盯梢,像看猴子似得。

哦不對,猴子可不會有人陪著它演戲。

你問孩子的私密怎麽辦?

別鬧了,中國式的孩子哪有私密。

猶記得片中有一幕,沈騰馬麗飾演的父母偷看兒子日記的時候,滿臉的笑意。絲毫沒有考慮過兒子作為青春期的男生,理應享有的個人空間。

看完電影之後三天,我在家族群推薦親戚們去看,精彩的部份來了——

拿大姨來說,她覺得這個電影好笑是好笑,但是三觀有問題。

不不不,不是大多數年輕人覺得的問題,什麽「操控孩子人生」、「踐踏孩子私密」之類的。她覺得電影「荒謬」 之處在於,馬繼業「也太不懂得感恩了!」

她的邏輯是這樣——

「父母每天不上班,幾十個人圍著你打轉,砸了幾百萬配備頂級的師資力量。可孩子發現真相的時候,居然沒有感動的痛哭流涕,還揚言要‘離家出走’?」

把我人都聽傻了。

「人類的悲喜是不相通的」,誠不欺我。

2.

我翻了一些關於電影的影評,發現這並不是特例。上一輩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或多或少會帶著一種擰巴的心態。

一方面,他們當然知道片子是對中國式教育的一種諷刺,另一方面,他們也著實可以和馬成鋼夫婦共情。尤其是那句讓人窒息的, 「別說是我們操控了你的人生,你也操控了我們的人生!」

這句話值得玩味的點是,它用一句誰也不得罪的話,同時得罪了兩個群體。

從孩子的角度看,被十余年24小時監控的人生,毋庸置疑是恐怖和悲哀的。而從父母的角度看,自己花了十余年24小時監控,不也是種「沈沒成本」嗎?

難怪乎前些年網上有句話很火—— 「在中國,孩子一輩子在等父母的道歉。父母一輩子在等孩子的感恩。」

為什麽會這樣?

心理學家武誌紅在【巨嬰國】中提出過一個「混沌共生理論」——

在這種伴侶關係中,人與人之間的界限較為模糊,個人的獨立性相對缺乏。 大家似乎都處於一個「大寫的人」之中,各個單元(包括個人、家庭、家族等)相互交織、彼此依賴,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導致關系復雜且難以理清。

如果代入「混沌共生理論」的視角,解釋中國式父母對於孩子的高掌控欲就不足為奇了。

在傳統的中國式家庭中,父母往往認為孩子是自身的延伸,而非獨立的個體。他們將孩子的生活、學習、未來規劃等都納入自己的責任範疇,沒有清晰地認識到孩子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需求。

就像馬成鋼用苦難教育來給馬繼業「洗腦」的時候,從來就沒有問過,這是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退一萬步說,哪怕小時候的馬繼業心甘情願,那也是被「誘導」的。

你一定也聽過父母經常掛在嘴邊的兩句話,「我這都是為了你好」和「你不都這麽過來了嗎?」

你聽了還不能頂嘴,因為只要你頂嘴,就會被扣上「不懂感恩」甚至「不孝順」的帽子。

也許在某個午夜夢回的夜晚,父母也會覺得自己錯了,可他們不能承認。就像馬成鋼咆哮著:「我給你鋪好的這條路,你登上就是高峰。我給你的,是最偉大的愛!」

因為一旦承認錯誤,就是在否認自己的人生。

他們怎麽可以被否定人生呢? 畢竟,自己的人生已經被命運否定一次了。

3.

魯迅先生說,「喜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碎給人看」,這句話用來形容【抓娃娃】再合適不過了。

什麽是有價值的東西?對於馬繼業來說,是自由,是尊重,是個性,是充滿無限可能性的人生。

這些本該屬於孩子東西,都被父母以愛之名給剝奪甚至扭曲了。成年之後的馬繼業依然保留著撿垃圾的習慣,這是社會的幸運,卻是他的不幸。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抓娃娃】當然是一部品質上乘的喜劇片和教育片, 但遺憾的是,它打動不了中國式的父母。

誠然,這並不是電影的問題,它已經盡力了。該反思的,是作為子女的我們。

為什麽得知父母偷看日記,沒有怒火中燒。

為什麽聽到父母篡改誌願,就這麽聽之任之。

在電影的結局,馬繼業並沒有真正獲得自由。他說希望自己不再做風箏而是做風,可......

如果這飆風,依舊是人為制作的呢?

就像【楚門的世界】裏的楚門,雖然走出了演播室的鏡頭,卻走近了無數影像裝置的螢幕。

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父母,恐怕是中國式子女永遠卸不下的枷鎖。

作者簡介:西門君,前【跑男】一二季現場導演,【我的才華不是拿來取悅你】作者。關註我,毒雞湯管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