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美在浸潤 育在融合

2024-03-20教育

來源:【中國教師報】

美育能夠為學生成長註入積極的力量。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簡稱「南菁高中」)依托學校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深入挖掘教育教學中的審美因素,將美育滲透到教育生活的各個環節,構建了全過程、全學科、全生活的「南菁大美育課程體系」,透過對課程的整合、融合與綜合實作五育並舉,讓學生身心都浸潤於美育之中。

以課程整合思維加強美育的學科滲透

學科中蘊含的審美元素是美育的重要資源,如語文學科所包含的語言之美和思想之美,歷史學科中的品鑒之美和人格之美,化學學科的物質變化之美等,無不體現了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南菁高中對學科課程進行整合,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美育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讓學生感受科學和藝術的魅力。

化學教師張靜慧開設了【中國傳統印染藝術】的學科美育課程,深受學生歡迎。一名學生在作文中記錄了上課的過程與感受:

「上星期大家在語文課上學了【林黛玉進賈府】,有多少人看過【紅樓夢】原著?」這種出人意料的問題,在張老師的課上經常出現。

「第六十二回,‘憨湘雲醉眠芍藥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大家有印象嗎?」張老師說著,迅速在電腦上搜尋到這一段,念給大家:「……寶玉方低頭一瞧,卻哎喲了一聲,說:‘怎麽就拖在泥裏了?可惜!這石榴紅綾,最不經染。’」

張老師問道:「石榴紅綾的‘不經染’,是因為什麽呢?」

「老師,石榴紅綾是用的什麽染料,是不是容易脫色?」一位同學問道。

「很好!這就涉及我們這節課要了解的傳統植物染料了。石榴裙就是紅裙子,古時就有‘紅裙妒殺石榴花’的描述,但石榴裙可不是用石榴花染的。中國傳統的紅色染料為茜草、紅花、蘇木。這些染料直接染色時,容易脫色,一般用明礬、烏梅、米醋作媒染劑,這些物質均為酸性。有的也用石榴皮(含丹寧酸)作媒染劑,使色素牢固吸附在織物上。」張老師在講台上引經據典、條分理析,大家在台下聽得入了迷。

「石榴裙沾了泥水會怎麽樣呢?大家知道古人用什麽洗衣服?」突然,張老師提出另一個問題。

「草木灰浸的水,含碳酸鉀,堿性的!」「也有可能有‘香胰子’,那是初級的肥皂,也是堿性的!」學生激動起來,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

最後,學生對這堂課的感受是「換一種眼光,從文學名著、古代文物中看到了化學,又從化學中看到了科學之美、人文之美」。

由【紅樓夢】中的服飾美學引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在文學的情境中探索自然科學的奧秘,感受著科學之美和藝術之美,張靜慧老師開設的課程在某種意義上代表了學習美育課程開發的思路——學科整合,讓審美滲透在每一個教育環節中,實作科學與藝術的完美融合。

以課程融合方式推進美育的跨學科實施

審美具有豐富性、情境性和體驗性特點,這就要求美育創設豐富的審美情境,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審美活動,實作感性和理性的和諧。按照這樣的課程開發理念,學校透過傳統文化教育與藝術課程的跨學科實施,讓學生充分感受傳統文化意蘊之美和藝術形式與內涵的和諧之美。

在跨學科課程中,「古欹器的復制與探究」頗受學生歡迎,成為學校的「名牌」課程。

欹器是一種灌溉用的汲水罐,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的創造。欹器有個特點:未裝水時器身略向前傾;待灌入少量水後,器身就直立起來;一旦灌滿水後,器身就會一下子傾覆,把水倒凈後,便自動復原,等待再次灌水。古人將這種特點抽象為「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常將欹器放在案頭甚至宗廟,提醒自己事事需適可而止,不可過分。

在課程實施中,教師首先向學生介紹欹器的歷史,探究「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背後的物理原理,即加水過程中器身重心的變化。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杯子、罐子、瓶子等器皿嘗試制作一個簡單的欹器模型。學生在學習、制作模型的過程中既了解了物理學概念,又領悟到「中庸之道」的概念。

「根據容器形狀,用數學方法反復計算,尋找重心,加料配重,再多次實驗改進。兩個多月後,我終於制作出一個欹器!」高二學生蔡敏在課後的個人總結中這樣寫道,「我收藏了自己的作品,因為它不僅記載了我多次失敗又反復鉆研的經歷,還可以提醒自己‘謙受益,滿招損’。」

「國蘭與文化」是另一門深受學生喜愛的跨學科課程,它集蘭花養殖、賞蘭、寫蘭於一體,構成具有學校特色的審美文化。

這門課程緣起於學校語文組的宋龍福老師。他酷愛蘭花,人稱「蘭癡」。學校開發大美育課程時,他萌發了利用自己的蘭花資源以及對蘭花文化的理解開設一門課程的想法。在與同事閑聊時他談了自己的想法,生物組教師程明、美術組教師孫永和當即與他一拍即合,三人共同設計了一門跨生物、語文、美術三個學科的課程——「國蘭文化課程」。

「蘭花有‘君子之花’的美譽。中國的蘭花屬於地生蘭,是中國特有的,我們稱之為‘國蘭’。國蘭不僅形態秀美,有花可以觀花,無花可以觀葉,它的香味也很獨特,任何香水都模擬不出國蘭的香味。那是一種若有若無的清香,十分高雅。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這是一種操守,一種君子風骨。」宋龍福在「蘭苑」與學生談笑風生,從屈原的【離騷】講到鄭板橋的詠蘭詩,學生慢慢地體味到其中的文化意蘊。

配合宋龍福,程明開設了關於國蘭的生物科學課程,從國蘭的生物學分類界定開始,為學生系統講授國蘭的前進演化、繁育、特點與藥用價值等。孫永和也開設了一門「寫蘭」課,帶領學生鑒賞中國歷代書畫家筆下的蘭花,指導學生以蘭花為主題速寫、素描。

很多畢業生回憶起校園生活,還能回憶起校園裏悠然淡雅的蘭香,而養蘭、畫蘭這些美好的生活記憶也都早已浸潤了學生的生命。

以課程綜合理念營開啟美的教育生活

南菁大美育課程堅持綜合實施的理念,讓學生的全部生活都充滿審美旨趣。在校園美學空間建設、學校教育文化的審美凝練和課程活動的綜合實施方面,學校也充分體現高雅的審美追求。

自學校的前身——南菁書院建立算起,南菁高中已經有142年的歷史。跨越三個世紀的辦學歷程為學校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新校建設時,學校將書院文化融入校園環境文化的整體設計,以書院碑廊、南菁課生名錄、箭炬老校門、宗棠古井等歷史遺存為核心元素,構建了典雅厚重的校園文化景觀。高雅厚重的學校文化總是體現出和諧、包容的特質,處處給人以愉悅的美感,陶冶著師生的性情,孕育出師生心靈深處對美的無限追求,被譽為最有中國文化情懷的學校。校園的建築、園林、景點都含蓄地表達著學校的教育追求,充滿著文化內涵和美感。校園每時、每處、每景、每物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和美育價值。學校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正學亭」上掛著南菁書院創始人左宗棠的對聯「輔世長民莫如德,經天緯地之為文」,彰顯了學校教育價值的傳承與追求,成為師生的精神指引。「忠、恕、勤、儉」的校訓提醒著師生要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教育的思想之美。

美育體現在校內,也體現在校外。學校開設特色研學旅行課程,讓學生遍覽祖國的山川湖海和歷史古跡,感受祖國的山川秀美、河海壯闊和燦爛文化。學生在半個月的活動中寫下上萬字的報告,實作了認知、情感和價值的綜合提升。學校還組織豐富的誌願者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以美育課程的綜合實施實作全面育人。

在美育課程實施中,南菁高中以增強體驗和呵護學生的生命主體性為原則,激發學生生命內在的對美的欲望,只有蘊含在生命深處對探索未知世界的強烈願望被激發出來,學生的創造潛能才能真正得以發揮,教育強國的夢想才能真正成為現實。

(作者系正高級教師,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副校長)

本文來自【中國教師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台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