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當平庸的父母,在孩子身上有了權力……孩子的噩夢開始了

2024-03-21教育

執筆:彩蛋爸爸

學校裏又要春遊了,然後照例,彩蛋班上的一個同學不去。

不去,不是因為家裏沒錢,而是家長不讓,覺得這樣的春遊於孩子而言,沒有任何意義。那個孩子沮喪,卻也不哭不鬧,因為已經習慣了。

這讓彩蛋爸爸想到之前看到的一個視訊。

視訊中的 男孩,他們學校組織郊遊,但是父親卻不讓男孩去。男孩沒有任何吵鬧,只是拿著報紙看,一邊看一邊無聲地哭泣。

最終,父親看著實在是於心不忍,便同意他去。

只是, 明明孩子可以開開心心地去,卻因為父親中間的阻撓,讓孩子郊遊的快樂被淚水給沖淡了 ,孩子現在去與不去的差別,也已經沒那麽大了。

01 當平庸的父母,開始在孩子身上有了權力

說到父母對兒童心理的不理解,第一反應,或許就是魯迅先生小時候的一件事。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五猖會】 的散文,五猖會,是一個迎神賽會,對於魯迅先生來說,是他們那裏的一個節日。

就魯迅先生所描繪的,五猖會非常熱鬧非凡,孩子們都非常喜歡去湊熱鬧,魯迅先生也是其中之一。

就在魯迅 想要去看五猖會的時候,卻被父親強迫著背誦【鑒略】。

這時候,五猖會是否有意思,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沈重感,深刻地壓在了魯迅先生的記憶中。

他有這樣描述: 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

對於父親而言,他為何要在這個時候讓魯迅背書?

或許是父親想要讓他牢記那些文字,想要讓他知道付出努力後達成目標,而發自內心的開心。

父親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的心裏裝著的卻是快樂,他不明白:去五猖會和背書,為什麽會起沖突?

魯迅先生出生於一個從小康到困頓的封建家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封建家庭教育的準則。

其實對比之下, 我們的很多家長,又比那些封建家長好到哪裏去?

因為自己的平庸, 一事無成的自己第一次在孩子身上體驗到了權力的滋味 ,便開始「控制」孩子,便覺得「掃孩子興」是對孩子的歷練。

你是這樣的家長嗎?

02 孩子的不幸,往往從父母的「控制」與「掃興」開始

有時候,我們無法理解「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幸運的童年能夠治愈一生」這樣的話。

那不妨來看一下這位網友很平常的一個經歷。

事情很簡單,就是小時候想要一件嫩綠色的棉襖,但是媽媽因為貴沒給買,爸爸想給買再去已經沒有了。

長大後,這位網友就總覺得綠色的衣服,是最好看的,然後還沒了一件嫩綠色的羽絨服。

「嫩綠色」就成為這位網友的執念,長大後,也在消費小時候的自己。

雖然能夠理解這位媽媽的做法,畢竟家裏經濟條件有限,但是,孩子很少提要求,滿足一次,又何妨?

有些滿足,真的能讓自己開心一輩子。

有時候, 孩子的不幸,真的是從父母的「控制」與「掃興」開始的。

比如 ,說好了要出去旅遊,因為孩子沒考好,就取消了,然後再配上一句:「你沒考好,配出去玩兒嗎?」

只是,不出去玩,就能考好了嗎?

玩的時候好好玩,考試沒考好,再專門找時間分析原因,不好嗎?

比如 ,孩子很開心地和你分享,自己這次考試進步了2個名次,但是你非要杠上一句:「才2個名次,你看XXX,直接第一名了!」

只是,打擊了孩子,真的會讓孩子有更足的學習勁兒嗎?

鼓勵一下孩子,找到進步的原因,找到可以進步更多的方法,讓孩子有方法地學習,不好嗎?

比如 ,周末同學過生日,邀請了孩子去聚餐,你非要設定個阻礙:「作業完成了,才可以去!」

只是,周六一天根本完不成,周日還有時間寫作業,為什麽非要強孩子所難?

和孩子規劃好周末的學習,不被一次聚餐影響,不好嗎?

所以, 不要怪孩子不願意和你說話,不要怪孩子青春期叛逆太嚴重,也不要覺得自己養出了一個白眼狼,一切,都誘因可循。

畢竟,很多孩子的不幸,其實是因為原生家庭的教育。

03 父母,應該是孩子內心的力量,而非內耗

在評論區,也看到有的網友覺得:孩子不該隨意滿足。

因為什麽都滿足,然後孩子長大了,反而不快樂,甚至抑郁。

其實,這就和前面所說的,處在了兩個極端:一個是連合理的都不願意滿足,一個是連不合理的都給滿足了。

兩個極端之下,父母都無法成為孩子內心的力量,反而會成為孩子內耗的原因。

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就說開頭所說的春遊。

有的家長,直接不讓孩子來參加春遊,班上甚至只有這1個孩子不被父母允許;

有的孩子春遊的時候,要求帶手機、帶最新款的玩具、買一套很貴的春遊衣服等等,各種要求父母都一一滿足。

這邊是兩個極端。

前者,孩子的內耗在於: 自己不配春遊,長大後極有可能非常渴望又害怕這樣的活動;

後者,孩子的內耗在於: 要求已經遠超出春遊的目的,無限被父母滿足,孩子內心卻也無限不滿足,因為他想要會更多。

作為父母,要做到不掃興、不做控制性父母,那麽我們得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不能習慣性地用條件作為前提,才去答應孩子,我們應該重在支持和引導;

其次,我們無法滿足孩子的每一個要求,這時候我們應該真實地和孩子說明情況,讓他知道他自己是值得的、是被愛的,想要什麽不是用眼淚來換取的,孩子才能做到「內心有數」;

最後,孩子的合理需求,我們盡量滿足。

孩子只有內心富足,才能創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