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6-18歲的教育方法:孩子不自律是本能,父母「讓」他自律是本事

2024-04-02教育

▎人民醬說:

培養孩子自律,實際上是培養孩子養成習慣。

全文2769字丨閱讀共需3分鐘

前幾天,朋友向我吐槽:

「我邊工作邊陪他寫作業,本來以為能工作帶娃兩不誤,母慈子孝,歲月靜好。

沒想到才兩天,我倆就相看兩生厭了。」

仔細想想還真是, 理想中的陪娃學習畫面:

我工作來他寫字,我做飯來他讀書,和和氣氣共相伴。

實際畫面:

寫作業,不催著,就不動;

玩手機,不罵著,就不關……」

陪娃學習前,老母親內心:「不發火,不罵娃,多尊重,多理解。」

陪娃十分鐘後: 「算了,我先去讀會【活著】。」

有時候網上看到別人家的孩子,不用父母催,自己每天回家主動寫作業,完成後還加幾套練習題,父母平時啥都不操心,孩子次次考A+。

每次看到這些,老母親都羨慕到流淚: 「這樣自律自覺的孩子,能不能給我來一打。」

確實,自律性強的孩子,時間管理能力強,主動性強,不需要父母太過督促,自己就能管好自己。

不自律的孩子,時時刻刻要父母在旁監督,父母少嘮叨一句,他立馬能「擺爛」給你看。

但其實,孩子身上的問題,往往都是父母教育的映像。

孩子身上的區別,也大多和父母的引導有關。

「自律的孩子不一定優秀,但優秀的孩子一定自律。」

我們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或許只差了「自律」這個距離。

教育最大的錯覺,是認為孩子會自覺

網上曾有人列出如何逼孩子自律的十條方法,然而評論區的家長們卻紛紛留言:

「內容不錯,但讓娃做到太難了。」

「別說十條,我娃能做到第一條就不錯了。」

這還真是很多父母的切身感受: 培養孩子自律,實在是太難了!

網上看到一個很有趣的視訊,兒子拿著手機玩遊戲,爸爸在旁邊敲桌子提醒時間。

兒子卻完全沈迷在遊戲中,哪怕旁邊的老父親提醒到把手都「砸出血」,孩子也兩耳不聞身邊聲。

評論區的父母們紛紛訴苦: 「這不就是我家孩子嘛,一樣一樣的。」

是啊,這個孩子表現的,不就是我們身邊大多數孩子的真實情況嗎:自律性差,自主能力低,只要父母管得不夠嚴,他就能一直玩下去,別說主動學習了,能聽父母的話放下手機都不錯了。

【清華學霸教子經】裏寫道: 父母要明白,孩子小時候缺乏自制力,對學習等艱苦的事情,不主動是常態,主動是非常態。

父母一放養,孩子就「放羊」。

不要隨便放養孩子,也不要指望孩子能主動自律。

而且,培養孩子自律的過程,不僅要克服孩子的惰性,有時候還得克服父母的惰性。

很多父母應該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每次假期,剛開始的幾天,和孩子一起制作了各種學習的自律表格,想著努力一假期,開學驚艷所有人,結果堅持了不到一周,大家都心照不宣不再提表格的事;

每次陪孩子參加各種打卡活動,一開始,朋友圈整得熱火朝天,可不到一個月,就偃旗息鼓了;

報了一學期培訓課,實際到課時間不足一半,有時候是孩子不想去,有時候是老母親不想去。

間歇性努力,持續性放棄。

自律,本身就是反人性的,我們做父母的都做不到,更何況孩子呢?

大多數孩子,天生喜歡的是安逸享受,能做到自律自覺,而且一直堅持下去的,畢竟是少數。

自律不是逼出來的,是養出來的

我有一個學生,作文寫得非常差。

因為他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直到疫情停工,才第一次見到他母親。

和孩子母親溝通他的學習問題時,我提了很多建議和方法,還寬慰她不用著急,一點一點補起來,哪怕進步速度慢,只要有進步就是好事。

沒想到不到兩個月,這個孩子的作文水平突飛猛進,速度快到讓很多人驚訝。

之後在一次分享活動中,我專門邀請她分享方法。

站在台上的她特別局促:

「其實,我也不懂怎麽教孩子寫作文,就覺得跟著作文書上的學肯定沒錯。我只是每周給孩子定一個主題,每天早上讓他讀一篇這個主題的文章,讀完一周再換下一個主題。

孩子讀得多了,自己也就慢慢咂摸出滋味了。我現在就希望孩子能一直把這個習慣堅持下去就行了。」

後來,我也有繼續了解過,他媽媽外出後,每天早上,仍然會堅持遠端陪孩子讀作文,風雨無阻。

果然,這個男孩之後一路向前,不但作文水平提升了,在其它學科上,也慢慢找到了類似的學習方法,用最「笨」的方法練習,並且一直堅持了下去。

學期末的時候,整體成績提高不少。

心理學中,人有「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內在動機是我們因為喜歡,才去做一件事;外在動機,則是我們會因為某個外在原因,而去做出某個行為。

就像這個母親,她的引導、陪讀都是外在動機,孩子成績提升後獲得正向回饋,最終因為熱愛而去學習,是內在動機。

年幼時,我們容易受外在動機驅使;而越長大,越容易受內在動機的影響。

從外在到內在,其實就是一個循序漸進地培養習慣的過程。

所以說,培養孩子自律,實際上是培養孩子養成習慣。

李玫瑾教授曾說: 「自律不是逼出來的,而是養出來的。」

當孩子養成好的習慣後,再從這些習慣中收獲到好的結果,才能加深內在動力,進而形成自驅力,自動自律。

做父母,是有期限的

一位作家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她去拜訪朋友時,見到了朋友18歲的女兒,看到女孩和同居男友一人拿著一支煙,刺著刺青,對所有人面露不屑。

她想起10年前,初見這個女孩時她才8歲,小小年紀就已經顯露出了繪畫天賦。當時她一力勸說朋友要好好培養孩子,朋友卻拿各種理由搪塞她,完全不理會她的建議。

當她10年後再見到這個女孩,看到她如今的樣子,作家不禁心中感慨:

「做父母是有期限的,女孩的父母在能管教孩子的年齡,只顧自己,從沒重視過孩子的教育。如今,這個教育的保質期已經過了,如果他們現在再想去糾正孩子,就很難了。」

是的,孩子小的時候,依賴父母,信任父母,這個時候是教養孩子的黃金期,父母的話,孩子還是能聽得進去的。

但等孩子長大,發現孩子出問題了,再想要回過頭教育孩子,恐怕就為時已晚。

別等到孩子羽翼漸豐,才後悔當初對他過度放養。

【兒童發展心理學】中說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先天基因,後天塑造行為的環境影響非常重要。

這些影響裏,有生物性的,也有社會性的。其中社會性的影響,在孩子成年前,更傾向於父母從小對孩子的行為塑造。

而不同年齡段,孩子心理特點不同。

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每個階段的心理特征,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教養,就顯得很重要了。

【社交】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