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高知家庭的決定:孩子不上學

2024-04-02教育

和大家聊了一個最近發生的悲劇。

也聊到了我的一個觀點,我覺得: 「學得好」和「活得好」,所需要的,是兩種不同的能力。甚至,在某種程度 上,「學得好」的能力和「活得好」的能力,是相悖的。

後面的留言裏,有媽媽問:

到底怎麽才能「活得好」?

首先,我不認為,「活得好」的能力能用一篇3000字的文章寫明白。同時,我也不認為,我已經擁有和掌握了這項能力。

或者這樣說,如果你想找到一個人,完全擁有和掌握了這項能力,並且還能三言兩語點透你,也不是沒有。

東西方我可以各推薦一個人,東方的叫,釋迦摩尼,西方的叫,耶穌基督。

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不聰明也沒悟性,年過四十才意識到,人的這一生中,「如何活得好」,也是一個需要學習的課題。它是不可能因為學習好、分數高、工作好、薪資高……等等這一系列「世俗成就」而自動實作的。

所以,我寫了一個系列的文章,叫「學校不教生活要考」,只是我的一些感悟,甚至可能不那麽正確。

今天還是純聊天,我想聊一家人,是我最近新認識的。

來了澳洲以後,我已經認識了很多,原本在我的生活軌跡裏,絕對不會出現的人。

他們有不同的國籍,不同的膚色,不同的境遇,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心境……他們常常讓我覺得有趣、新奇、驚嘆……

但今天這家人,讓我很佩服。

這一家人,是爸爸媽媽帶兩個孩子,剛剛從國內過來澳洲。

夫妻兩人,都是學物理出身。

爸爸是理論物理科學家,研究重力波,再具體一點,就是透過理論推導計算,宇宙大霹靂形成的重力波,會在宇宙背景雜訊中如何顯現,再結合宇宙雜訊觀測結果,證明或者證偽,宇宙的起源是否源於宇宙大霹靂。

我跟爸爸聊得不多,知道他是幹什麽的,我就退下來,因為和爸爸聊天,太費腦子了。

我喜歡和媽媽聊天,媽媽是中學物理老師,教過初中物理,也教過高中物理,說話的時候,總是淺淺地笑著,性情特別溫柔。

兩個孩子,都教育得很好,溫和有禮,又不失活潑,大一點的,八九歲,更穩重一點,小一點的,四五歲,更粘人一點。

他們這次全家會在澳洲住一年,因為爸爸來這邊做存取學者的期限是一年。

不管在世界上哪塊地界,反正媽媽們之間的聊天話題,不出三句就會滑到孩子。

我問媽媽,孩子現在澳洲的小學,搞定沒有。

媽媽說,孩子已經入讀本地公立小學了。

直接入讀本地公立小學,沒去語言學校,至少證明孩子的英語水平很好,能hold住全英文教學和學校日常交流。

我就又問,孩子之前在國內的時候,在哪裏上學。

結果,媽媽告訴我, 兩個孩子都沒上學,她自己在家教。

前面講,這對父母有兩個孩子,其中大的那個已經八九歲了,那就是說,媽媽最少已經在家,自己教了三年。

我之前其實遇到過另一對父母,他們也選擇了,自己在家教孩子念書。這篇文章裏寫過 👇 【認識一對父母真敢玩,沒讓孩子上小學,自己在家教】

但之前這對父母是澳洲人,澳洲這邊本就有完備的home schooling制度,政府不僅會給home schooling的父母經濟上的補助,對home schooling孩子的學歷也完全認可。

而在咱們國內,不送孩子去學校上學,不僅沒有成熟的體制支持,往大了說,這是違反【義務教育法】的。

真的很難不去追問一句,為什麽?

孩子媽媽告訴我, 因為覺得學校給到孩子的教育,不是適合的教育。幾乎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要拿去做題、刷題、卷分數,越到初高中越是這樣。而這些,並不是一個孩子成長為人時,最重要的東西

作為一個曾經的海澱媽媽,對於「孩子幾乎所有時間都要拿去卷分」的這個判斷,確實沒有辦法反駁。

但是,生活在國內的大環境下,孩子不刷題,不卷分,甚至不在學校讀書,那孩子今後要怎麽辦呢?

這個媽媽笑了笑,說, 其實我們也很愁 。目前只計劃到,跟著爸爸,多去幾個國家,嘗試一下不同國家、不同型別的教育體系,再往後要怎麽走,也還沒想好。但是,我們覺得, 不知道自己要什麽的時候,也要先明確自己不想要什麽。時間不應該被浪費在,不想要的事上。

不知道自己要什麽的時候,就先明確自己不要什麽。

聽到這句話的時候,縱使我還有再多,他們未來的具體操作層面的問題想問,我也覺得,沒有必要問了。

這句話,不是我第一次聽到。

第一次聽到這句話,還是近二十年前。

那時候我碩士快畢業,有兩個選擇,第一個,留本校;第二個,去北京。

留本校的話,工作就此落定,穩定體面,也離我老家更近。

去北京的話……可能會有更好的發展,也可能會一敗塗地,總之,就是我也不知道最後會怎麽樣。

於是我去找我姐。

我這個姐,大我整一輪,十二歲,雖然不是我親姐,但一直是我的親偶像。

我姐以我們家18線小城為起點,一路純靠自己打拼,最後在北京落地生根,靠的還不是順順當當的高考紅利,全憑實力硬闖,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能寫回憶錄那種。

我問我姐,留本校,去北京,我應該選哪個。

當年,我姐就跟我說了這句話: 不知道自己要什麽的時候,就先明確自己不要什麽。

最終我選了去北京,留本校的生活,一眼望到頭,我覺得,那不是我想要的。

而第二次聽到這句話,是在兩年前。

是我自己對我自己說的。

那個時候,我又需要做一個選擇:要不要在四十歲高齡的時候,全家連根拔起,來澳洲生活。

兩年前,我在北京的生活,已經完全穩定了。但來澳洲會面對什麽樣的境況,我完全不知道,尤其那時候還是疫情,我們連做決定前,先來澳洲看一眼的條件都沒有。

但我知道, 不老也不年輕的 40上下,大約是我還能折騰動的最後一個人生階段,能讓我去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不論輸贏對錯的走一走、試一試。

而我不想失去這個最後的機會。

因此,現在的我,才會生活在澳洲,才會遇到文章開頭,我寫到的那一家,在我原本的生活軌跡裏,不會出現的人。

文章寫到這裏,我又想結尾了。

之前總有媽媽給我說,你的文章,怎麽經常性的,「哢」一下就結尾,也不寫個明確的結論,也不提個確切的意見。

我該寫什麽結論?該提什麽意見呢?

我想即便我接下來說,「現在,就請想好自己不想要什麽,然後改變你的生活吧。」你的生活就會立刻發生改變嗎?

當然不可能。哪個中年人的生活,不是重擔疊著重擔,束縛加著束縛。怎麽可能,說改變就改變。

所以,我沒有明確的結論,也沒有當下的指導可以講。

我只想把我所經歷的,我所感悟的分享給你,同樣我也期待你的感悟和分享。

如果我們覺得這些感悟和分享有道理,或許它就會被我們默默記在心裏,在未來的某天,當我們需要做選擇的時候,尤其是,當我們可能需要幫助孩子,做某個折轉命運的決定的時候……

那些學校不教,生活要考的題,我們就有可能,給出一個更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