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7.9公裏每秒:被現實重力所拉扯、撕裂的鄉鎮初中生

2024-01-17教育

大家好,又見面了。從12月開始,我大致有一個月沒有更新公眾號了,這段時間比較忙,期末學校突發了很多事,家裏又需要找律師打官司,林林總總,一直閑不下來。

這段時間,我也在反復思考和復盤前幾個月公眾號寫作經驗,包括我有意無意實踐、試錯出來的不下十余種風格迥異的公眾號寫作定位思路。

把學到的GZH文章大多數招式都試了一遍。

可能有一些暖心的老朋友經常看的,能看得出來一些「試招」的蛛絲馬跡。

總而言之,反思的結論是:好像沒有哪一種型別的文章一定會讓所有人喜歡,所以沒必要掙紮和糾結,最後,只要文章寫出來能讓自己喜歡、內容自己看得過去就可以了。

人生在世,你說人吧這輩子需要琢磨、克服的事情很多。

那些能讓自己慢慢輕松下來,讓自己愉悅的事情,其實並不多。

寫東西就更無所謂了。

沒必要把一個本應務虛的事情變得很功利。

這個號以後還是會繼續緩慢更新,因為我呢就是這樣庸俗的一個人,一個平凡到不行的人,不應該因為寫作就自我膨脹拔高,也不應該因為寫作就去換一套嘴臉做派。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存在,而這份存在本身,就是每一個人最真實的意義。

王陽明:此心之外,更無他求。

意義是自己給自己的,而意義則是渲染真實世界online的原始碼。

意義發生了變化,連帶著整個世界就發生了變化,這個說起來比較復雜,比如你認為某件事物或者某個人是你的終極意義,而這個終極意義則會塑造出你所體驗或遭受的客觀世界。

涉及到符號互動理論,比如紅色對中國人來說不是血腥和殘忍,而是溫暖和喜慶,比如肥胖在非洲卻是一種美等等,太復雜了,三言兩語,並不能說清楚的,簡單地說,就是自己找到的意義,將重塑整個宇宙。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你身處的整個宇宙是你的心(原始碼)所渲染出來的。

好了,不太復雜了,不說了,下面讓我們言歸正傳。

前幾天,我看到了央視新聞2023年終人生勵誌微短劇:

【沖出7.9公裏/秒】

看完之後,說實話剛開始看我是差一點掉淚的,雖然宣教意味非常濃郁,但是我還是把它直接轉發給了我的孩子,很簡單,就是想讓這個五年級小學生理解一下現實世界的參次,順便炫耀一下她爹我,就是從這麽個鄉鎮中學差不多的現實重力環境中走出來的參與者。

哪怕已經到了2024年了,中國仍然存在巨量的沈默的鄉鎮中學,還有巨量被現實重力所拉扯、撕裂的十五六歲的內向少年。

央視新聞

,贊3.4萬

這個微短劇雖然雞湯味道很濃,但是作為央媒,年終的視角終於能夠聚焦到 縣城、鄉鎮中學、貧困家庭的學子、翻身逆襲、中考分流 ,這些幾乎已經絕跡於中文互聯網的詞匯,這已經是非常難得。

看看這些年,各大媒體和所謂的記者都在聚焦什麽新聞,搞什麽宣傳,甚至還不如某些自媒體大V愛惜羽毛,有所謂的職業操守。

張雪峰不建議高考高分學子去學新聞傳媒,是有深刻的道理的,不然也不會成為目前從精英到民眾的普遍共識。

短片中有一句話形容很多孩子的處境:「 現實的重力太沈重,得奮力突破7.9公裏每秒的第一宇宙速度。

短片的鏡頭和台詞都非常寫實,在如今虛浮的網路媒體環境中,【7.9公裏每秒】甚至比某些專門瞄準西北農村和雲南女高的噱頭,對外大肆宣揚自己是現實主義的那兩部影片還要寫實得多。

我想,至少片子的導演、編劇和主創,都是理解什麽是鄉鎮中學的。

看看鄉鎮中學的孩子是什麽樣的,是什麽打扮,有著什麽樣的精神面貌?從短片中的這個截圖來看,校服、毛衣、眼鏡、發型……拍得像一部鄉鎮中學普通初中生的紀錄片。

什麽是片中的「現實重力」?

  • 不是鄉鎮初中的家長們不重視教育——影片中描寫了「母親」擺攤含辛茹苦供「兒子」讀書,「兒子」心疼「母親」,又感到升學無望,剛有了一點自暴自棄的苗頭,就被「母親」大聲訓斥。
  • 不是鄉鎮初中的老師們不盡職盡責,片中不管是班主任語文老師,還是物理老師,都對學生有著高度的責任心和愛心,希望能夠激勵自己的學生,托舉他們走向更廣闊的未來。
  • 不是鄉鎮初中的教學條件欠佳,可以從短片中看到,哪怕是今天2024年的鄉鎮初中,也能夠擁有媲美城市初中的校園硬體條件,就算能夠強行比較出來一些差距,但是不能夠說鄉鎮初中生沒有獲得良好的校園條件。
  • 那到底什麽才是片中繞不開的「現實重力」?

    班主任老師告訴校長班上的很多孩子初三了,別說考高中,可能連中專都考不上,校長卻平胡地寬慰她,並讓她考慮學校和孩子們的實際情況,班主任老師不甘心地激動地說:「實際情況就是, 他們大多數人畢業之後,都得回去務工務農,一個個才十五六歲。

  • 務工務農的家庭,務工務農也是未來唯一的出路。
  • 鄉鎮初中沒有辦法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缺乏包括優秀教師資源、教學軟硬體、課後教輔和補習、教學管理理念等優質的助力,甚至還充斥著各類「讀書無用論」的反智社會環境。
  • 父母外出打工造成的留守兒童家庭,因相對貧困家庭所帶來的各種對延續學業所帶來的阻力,家庭教育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 這些情況都使得鄉鎮初中生想要靠學習「沖破第一宇宙速度」,變得很難,因為這些都是急劇拉著他們下墜的「現實重力」。

    校長說:「 是啊,這很現實啊,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地提高他們的成績,可咱們畢竟是鄉鎮中學啊,不可能把所有孩子都送到縣中去吧? 」

    不可能、所有孩子、都送到縣中。這裏校長連市裏省重點、市重點的奢望都沒有,說連縣中都不可能。

    看到這裏,城市出身的讀者會問,為什麽不可能?

    農村出身的讀者會笑著搖搖頭,怎麽可能?

    中考分流,50:50。

    你以為的是所有的孩子,所有的初中,都是一半一半。

    而現實是什麽,城市裏初中的孩子還有私立高中、有借讀等托底的選項可以選擇,而鄉鎮的初中很多成績不好的學生,不用等到初中畢業參加中考,就直接去務工務農了。

    城市初中的中考分流遠大於五五分,而鄉鎮初中的中考分流遠小於五五分。

    兩者合在一起,均衡成了五五分。

    被「現實重力」所拉扯、撕裂的鄉鎮初中生,被輕而易舉地「平均」掉了。

    之所以城市初中的中考升學率高於鄉鎮初中,這裏面的原因,想必不用我啰嗦大家也能懂。

    城市初中的孩子,沒有務工務農的「現實重力」。

    他/她們應該能夠飛得更高更遠,對於他們,7.9公裏每秒的速度,是坐在城市教育資源這樣的大火箭上,而他/她們的努力,只是在大火箭上進行二次點火,做進一步的加速度發射而已。

    教育公平,從來都不是絕對的公平,只有相對的公平。

    追求絕對的公平,關於這一點,我想就算是有萬般完美的決策引導,也很難做到十全十美。

    我是從鄉鎮初中讀書出來的,我讀書的時候的同學,比我讀書晚的侄甥晚輩,我過年回到老家時,老家房子背後的鎮中學的學生……他們、她們在十幾歲的年紀,都一而再、再而三地遭遇無處不在的「現實重力」。

    這些無處不在的「現實重力」實在是太沈重了,千言萬語,我不知道該在文章裏如何表達。

    我的鄉鎮初中數學老師是校長,教我們的時候已經六十歲快退休了,可他只有小學文憑,而且一輩子不會說普通話,他最愛的就是那根用了一輩子的扁擔,經常拿來教室做懲戒學生的戒尺。

    我的鄉鎮初中英語老師教了我們三年英語,中專學歷,從三克油、飯、豪阿油開始教起,帶著一股濃濃的鄂西北方言土話味道,直到後來我上了大學,大學裏老師和同學都還說我的英語聽起來有方言味兒,讓我自卑到想找個地縫鉆進去,不敢輕易開口說英語。

    我的鄉鎮初中每學期門口都會有人打架鬥毆、動刀子,經常出現各類刑事案件,進少管所的從初一到初三都有,學生膽子肥了跟課任老師約架,兩人在操場上拎著鋼管互毆直到派出所民警來,也不算上什麽新鮮事。

    我的鄉鎮初中同學裏有早上五點起床幫著家裏餵豬、挑水,上學期間除了去廁所幾乎焊死在教室座位上苦讀的農村孩子,早中晚三餐都啃家裏帶來的饅頭,晚上晚自習學到學校關門才走,最後初三卻連職高都沒有考上,當時的規定又不能復讀,只好回家繼續幫父母務農、賣菜。

    我的鄉鎮初中同學裏有十幾歲初二就輟學,先是去外地做了發廊妹,後來南下進了工廠,成了千千萬萬打工妹、殺馬特群體中的一份子。

    我的鄉鎮初中有學生十幾歲就搞大了別人的肚子,然後被雙方家長發現,大鬧了一場,兩個人只好退學先結婚,他們十五六歲就有了自己的孩子,只有等二十歲以後再領證,後面聽說二十多歲,兩人一起去南方打工,沒多久就離婚各自找別人了。

    ……

    你以為2024年了,我老家的鄉鎮初中母校就會有所變化嗎?

    表面上看似乎有了一點差別,但是仔細去了解,也還是沒有什麽差別,甚至鄉鎮上條件好一點的家庭早就去縣裏、市裏買房讀書了,稍微有點本事的老師,早就跳槽到縣裏、市裏去了。

    剩下來的學生、老師、校長,似乎也已經是淘汰後又淘汰的選手了,還有什麽希望去拼中考、高考?

    務工務農,仍是這些被拉扯、撕裂的鄉鎮初中生的宿命。

    時代變化了一點,從農民工變成了騎手、中介、快遞員、滴滴司機,從南方的工廠打工仔變成了各個城市裏的「靈活就業人口」。

    讀書無用論在農村盛行,鄉鎮初中的老師如何告訴自己的學生,讀書有什麽用,為了讀個死貴死貴的三本,然後回來成為「脫不掉長衫的孔乙己」嗎?

    從鄉鎮初中生的視角來看,死命讀書又有什麽用?最後還不是在大城市當中介、打工仔、跑外賣、做家政、做物流嗎?

    村口的二丫頭做三農直播挖黃鱔粉絲百萬,隔壁的莉莉每天在家穿的少點扭扭腰月入三萬,她們都買了寶馬奔馳了都,你呢?連個媳婦都找不到吧。

    你說你這個死讀書的廢物,你說你有什麽用?

    其實這個選題,我前後寫了十來天,寫了刪,刪了又寫,從五千多字又刪到一千多字,真不知道該怎麽寫下去。寫著寫著,我已經失去了自己想表達的欲望,剩下的都是無奈,不知道該說什麽才好。

    糾糾結結,只剩下這麽點可以說的了。

    稍微多寫一點,就容易被討厭我的人集火攻擊,說不是這樣的啊,巴拉巴拉什麽的,擡杠很容易,認真表達點東西很難。

    央視新聞能夠在2023年的年末,找到一堆職業演員來拍這樣的一個「賀歲」勵誌短片,作為普通觀眾,我是感到非常欣慰的。

    只要有人關註,這個相對「不公平」的世界,就還是有人在關心著。

    只要有人關心,那麽這個相對「不公平」的世界,就還是保存著良知和希望。

    在短片的最後,校長走進教室對著孩子們說:

    「同學們,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啊,有時候看起來,並不是那麽公平,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和家庭,也並非努力,就一定能夠逆天改命、翻身逆襲,現實這些啊,有時候就像楊老師所說的,無處不在的重力一樣,牽引著你們、束縛著你們,但是,難道就沒有機會嗎?我告訴你們,有,至少現在,就在離你們不遠的縣城,有十幾所高級中學和中等專業學校,公平地向你們每一個人敞開大門,難道,你們不想試試嗎?想那就給我好好考好好學,就像那個從大山裏走出來的航天員一樣,沖出你們的人生7.9公裏的秒速,孩子們,加油!」

    校長並沒有刻意地煽情,也沒有讓學生們喝下雞湯後,就去忽視自己的出身和家庭所帶來的「命運」桎梏。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

    他說並非努力,就一定能夠逆天改命、翻身逆襲。

    只要有一絲絲可能,你去努力了,就算沒有沖到能夠擺脫出身、家庭所帶來的無處不在的「現實重力」之外,起碼也活出了與那些因為希望渺茫,而甘於放棄點火的同濟們不一樣的火箭人生。

    雞湯,喝多了是很膩。

    這個世界更需要有人去送外賣、進廠打工、做家政、進工地,沒有五五分流,在這個相對不公平的世界,沒有人願意去做這些個「低三下四」的工作。

    課時,要知道應試教育體系,並不是僅有教育這一個功能,還有重要的社會選拔和階級分層功能。

    就算考上大學,農村出身的「天子驕子」仍然要面臨學費、考研、就業的三重大山,也難言什麽「逆天改命、翻身逆襲」。

    考上大學,對農村孩子而言,只能是沖出了「第一宇宙速度」(沖出大氣層/接受高等教育),而後面臨的「第二宇宙速度」(沖出地球重力/考研),「第三宇宙速度」(沖出太陽重力/高薪就業或考公考編) ,如果沖不出去,就只能是陷於如今大學本科畢業生那般上不上、下不下的尷尬處境。

    一個不留神,就會向下墜入地球重力範圍,墜入大氣層燃燒殆盡。

    但是,如果讓鄉鎮初中的孩子們不要努力了,直接放棄,這些枚火箭直接原地爆炸,那這種人、這種文,要比雞湯惡劣,那是一碗毒藥。

    勸說鄉鎮的孩子放棄,那麽城市的孩子的勝算就更多了一籌。

    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敬請文末一鍵三連!

    作者丨楊陽 做一個有趣的人

    公眾號丨並不穩定的飛行

    和你一起虛度時光,消磨這精致而蒼老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