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深圳特區報】向新而立 築夢而來——寫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立10周年之際

2024-03-22教育

港中大(深圳)校門

「一腔熱血,百年大學;千載品牌,萬世良心」。一走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園,掛在行政樓上的十六個字映入眼簾。它們寫在以學校標誌色紫色為底的帆布上,迎著陽光格外耀眼。正是秉承著這樣的創校精神,港中大(深圳)紮根深圳,在一片荒蕪的土地上,走過了十年篳路藍縷的奮進之路,建成了如今占地1.3平方公裏、建築面積133萬平方米的美麗校園,現有6所學院、1所研究生院和7所書院,師生1.3萬余名;連續4年位居中外合作大學排行榜第一,就業的畢業生中超六成直接服務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辦學成果贏得社會各界廣泛好評,被譽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的「成功樣板」。

今天,是港中大(深圳)創校十周年的日子。2014年3月21日,教育部正式致函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批準設立港中大(深圳)。當春時節,夢想花開。神仙湖畔,一場聲勢浩大的教育試驗從此在特區的土地上展開。

十年風華,融匯創新。帶著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特區基因,港中大(深圳)以「自主培養國際化一流人才」為己任,傳承了香港中文大學建校一甲子以來享有盛譽的辦學理念和學術體系,踐行「一個品牌,兩個校園」的理念,「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發揮「一國兩制」和「雙區建設」優勢,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教育、深港合作辦學培養創新人才的成功典範。

弦歌不輟,上下求索。帶著特區向著新時代教育夢想出發的決心,港中大(深圳)的故事將繼續在機遇與挑戰中緩緩寫就,在傳統與現代中不斷潤色,在創新和開發中再譜華章,朝著建設百年大學的目標勇毅邁進。

實驗室內學生正在研討課題。

學科建設突飛猛進

打造深港融合發展教育樣本

2月3日,以「港中深一號」命名的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從此,港中大(深圳)的名字閃耀蒼穹。

每每回憶起十年前的創校初心,中國工程院院士、港中大(深圳)校長徐揚生總會感慨頗深。當年站在8幢廢舊廠房前的他,深知前方篳路藍縷,但決心矢誌不移。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如今的港中大(深圳)成為世界觀察深圳改革創新的一扇重要視窗,梳理深圳教育教學模式成就繞不過的話題。

銜使命而生,答時代之問。2010年,香港中文大學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訂教育合作備忘錄,約定按合作辦學模式建立港中大(深圳)。2014年,學校正式成立,首設經管學院、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關於港中大(深圳)的故事從此開始。

2014年首次招收本科生、2015年首屆研究生入學,2016年首批書院成立……2024年校園總建築面積達133萬平方米。自誕生之日,學校就主動肩負起國家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任務,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矢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傳承香港中文大學的辦學理念和學術體系,致力於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中華優秀傳統和社會擔當的創新型國際化高層次人才。

學科建設漸次完善,回應國家需求。從最初3個學院,到今天建有經管學院、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數據科學學院、醫學院、音樂學院,正在籌建公共政策學院,港中大(深圳)在學科設定上,滿載著對高新技術發展的理想和目標,始終積極回應國家需求。在經濟金融領域、電腦數據科學領域、生物醫學領域、材料化學領域等重點學科領域開設28個本科生專業,46個碩士和博士研究計畫,與141所境外名校開展實質性交流與合作,遍布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合作計畫超240個。同時,在科研體系構建、人才引進評定政策、重大成果布局培育、科研環境最佳化等方面創新體制機制,推進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教育鏈「四鏈」深度融合。

「一個品牌,兩個校園」熠熠生輝。從提出建立港中大(深圳)迄今的十余年間,中國高等教育從規模走向效益,更追求特色和品質。對港中大(深圳)而言,其發展並非無章可循,而是從一開始就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先進經驗,進行了頂層設計,並在國家部委、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紮實推進和落實。學校以「學貫中西,匯通古今」為己任,充分發揮深港兩地聯動合作的獨特區位優勢,在人才引進、書院建設、科技創新、國際合作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先行先試、勇於探索,被譽為「踐行‘一國兩制’的成功範本」,為深港合作和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樹立標桿,也為香港其他高校在內地辦學提供了鮮活的借鑒經驗,其辦學成就得到了教育部、香港特區政府、廣東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向未來創新,為理想前行。「大學的發展需要時間,要用慢火燉、不能心急,心急就會急於事功,就會浮誇,就會把牌子砸了。」徐揚生說。時光為這場試驗增添了厚重的分量,始終奔騰在特區血脈中的創新基因,則給了這所新創高校快速前行的矯健步伐。承載著一座創新型城市對世界一流大學的渴望和夢想,港中大(深圳)實作了十年前創校時國家對她的期待:為推動中國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行程提供寶貴經驗。

全球引才不遺余力

建設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

一流大學實力的背後,離不開一流的師資隊伍與資源平台。作為立足深圳的大學,港中大(深圳)從來都不是「象牙塔」,她希望透過內地與香港的大學合作,助推內地高等教育改革,自主培養建設國家的一流人才。因此,在對待人才上,港中大(深圳)可謂不遺余力:創新制度、全球招聘、內外兼修,學校持續引進中外「名師」指路引航,助力學子成就夢想。

這一點,陪伴港中大(深圳)9年的青年教授周艷深有體會。「學校的文化氛圍、學術環境、科研評價體系、對人才的重視是吸引我持續留在這裏的重要因素。」周艷表示,「依托這所大學,我的團隊深入研究了自旋拓撲結構在資訊儲存和處理器件中的套用,提出並首次實驗制成了基於磁斯格明子的賽道記憶體、邏輯電路、微波源器件及拓撲類腦計算的重要概念;依托這所大學,我榮獲了包括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18屆高等院校青年科學獎(2022)、深圳市自然科學技術一等獎(2021,第一完成人)、深圳市五四青年團隊獎章(2023)等多項榮譽。」

創新機制、一流人才、一流平台,構築了新時代新興大學的「標高」。

凝聚全球一流師資隊伍。目前學校已引進了600余名國際知名優秀學者和研究人員,其中包括諾貝爾獎得主5名,各國院士超30名,學校引進的教師100%具有在國際一流大學執教或研究工作經驗,是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富有創新精神和教書育人熱忱的優秀教師,同時,其重點學科領域的教授無論是數量還是品質,均達到世界一流大學的水平。

國際化優秀人才引得進、留得住。學校制定了科學合理、激勵有效、具有競爭力的薪酬福利體系和學術評價標準。如參照國際學術體制,制訂【學術人員任命、終身及晉升評審的制度、規定和流程】制度;學術人員按終身序列、研究序列、教學序列三大序列劃分;每個序列的員工都有晉升通道和評價機制。學校每年進行績效考評和薪酬調整,績效考評的得分與薪酬調整相關。

服務國家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港中大(深圳)在人工智慧、數據科學、未來智慧網路、生物醫學、新材料和能源科學、國際金融與經濟、精準醫學和公共政策及全球事務等領域已組建世界級人才隊伍,正在面向國家及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打造國際化科技創新平台。

自主培養國際化創新型人才。學校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教育思想與西方現代大學的教育理念相結合,積極為國家探索一條自主培養高水平創新型國際化人才的道路。透過書院制培養體系,讓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學生在書院中共同生活、相互學習,讓學生在豐富的人際交往中提升溝通能力。

「有人問我:港中大(深圳)是為深圳培養人才,還是為香港培養人才?我說,我們培養的是20年後大灣區、全中國的人才!」校長徐揚生堅定地說。

人才培養是基礎。提升自主培養國際化高層次人才的能力與水平,實作高品質發展,是港中大(深圳)新十年的戰略發展目標。學校將充分用好合作辦學的體制機制優勢,繼續深化合作,開拓創新,瞄準世界一流大學,服務於國家自主培養國際化高層次人才,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及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裏耶·瓦謝爾教授與同學們交流。

立足灣區放眼全球

點燃區域高品質發展「新引擎」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釋出實施五周年。粵港澳大灣區與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區域與政策支持賦予這所大學得天獨厚的優勢:將港澳優質教育資源「引進來」,有效拓寬了內地學子的求學渠道,也成為撬動內地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支點,為內地高等教育註入新活力。

既然要辦,就要辦成,就要辦好。當年選址深圳,校長徐揚生未曾猶豫。「大學要麽在深圳創辦,要麽不辦。十年告訴我們:地方選對了。」不得不承認,港中大(深圳)作為一所備受關註的大學,生逢其地,也生逢其時。

成長在全社會對改革創新的熱切期待中,沐浴在深圳包容開放的改革氛圍裏,港中大(深圳)的快速成長有了充足養料。而正是出於改革發展的底氣與對標世界的高度,作為一所新辦大學,學校走出了一條超常規發展之路,贏得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和高度認可。

科研成果攀越「高峰」。港中大(深圳)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結合起來,主動賦能科研成果轉化,成為科技創新蓄水池。學校從科研體系構建、人才引進評定政策、重大成果布局培育、科研環境最佳化等方面創新體制機制,推進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教育鏈深度融合。教授得益於學校實施的「9+3」薪酬制度,每年擁有3個月的自由支配時間以承擔科研計畫及向社會提供咨詢服務,增進與社會、產業的交流,引導科研發展方向。同時,學校還設立靈活的科研啟動模式並給予經費支持,結合產業資金投入,促進科研團隊的孵化和培育;在依法進行計畫管理的基礎上,最大限度讓教授在寬松、自由、合法合規的環境中開展科研。

學科技術破解難題。學校以創新驅動為指引,以粵港澳大灣區需求為導向,研究領域契合國家戰略發展需求,涵蓋了地方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目前,學校已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打造了80余個國際一流科研平台,在機器人與人工智慧、未來智慧網路、生物資訊、先進材料等重點研究領域成立國際水準的研究院和重點實驗室,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大數據研究院入選深圳市十大基礎研究機構。

城市發展同頻共振。深圳將港中大(深圳)的建設放在服務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建設和提升城市競爭力戰略布局的重要位置上,不斷加大投入,各種資源給予最大的支持。截至目前,港中大(深圳)服務國家、粵港澳大灣區及深圳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已累計承擔各級各類計畫超1000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計畫申報立項數量持續增長;與龍崗區政府簽訂協定,共建龍崗區人民醫院和港中大(深圳)附屬學校,助力打造粵港澳國際教育示範區。

深化合作辦學使得港澳和廣東實作優勢互補,背靠內地的產業資源和政策支持,港澳高校也借力提升自身的辦學水平。港中大(深圳)正在面向國家及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打造國際化科技創新平台,服務國家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

彩色跑

學生培養「高進高出」

啟智潤心展現育人新作為

如何看待港中大(深圳)十年歷程?最重要的關鍵詞,是育人。

十年來,學校充分發揮深港兩地聯動合作的獨特區位優勢,打造「一個品牌,兩個校園」,致力於培養一流的國際化人才。「不僅為深圳、粵港澳大灣區以及國家的發展培養高品質的優秀人才,為世界和人類的共同發展培養能夠擔當的棟梁之材。」這是港中大(深圳)的辦學理想,也是這所大學的使命所在。十年栽桃育李,學校錄取生源品質穩定在全國前列,一批批國際化創新人才帶著「港中大(深圳)」的烙印走向世界。

以學生為中心,關註「人」的成長,實施全人教育。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側重培養其深度學習、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以「學貫中西、會通古今、融合文理」的理念培養學生成為兼具中國文化傳統與國際視野、具備獨立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學校實行書院制,已開設逸夫、學勤、思廷、祥波、道揚、厚含、第七等7所書院。書院將不同學科和文化背景的學生聚集在一起,提供形式眾多的教育機會,以「學、思、踐、悟」的培養方式,打造集生活、學習、社交為一體的書院社群空間,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融合交流及言傳身教之中得到更加深刻的熏陶和教化。同時,學校采用世界知名的香港中文大學通識課程體系,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堅持四年必修,定期組織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涵養家國情懷。「風光」不止在強勁的實力,校園之美更是不可錯過的光景。學校充分發揮藝術育人的作用,舉辦駐校藝術家活動、春山雅聚系列講座、文藝季、年度音樂會等,使文化藝術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份。

以世界為舞台,實作「人」的價值,育中國需要的國際化人才。學校註重培養「有靈魂、有情感、有擔當、有溫度」的人才,采用國際化教學體系及教學品質評審體系。與港中大聯合設立「2+2本科學位課程」,是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個讓學生於深港兩地校園修讀雙主修本科課程的計畫。同時,學校與海外高校聯手打造各類頂尖國際交流平台:境外暑期計畫、境外交換/交流計畫、「3+1+N」本碩或本博連讀計畫及「3.5+1.5」本碩連讀計畫、「4+N」本碩連讀計劃或博士研修等,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海外計畫中啟發思維、走向世界。據了解,在校生中具有境外學習經歷的占比超過60%。

截至目前,大學已培養了六屆本科畢業生,八屆碩士研究生畢業生,四屆博士研究生畢業生。在「深造」和「就業」上,港中大(深圳)不遑多讓。群雄角逐中,其畢業生馳騁「突圍」,名校入讀比例、熱門升學計畫、就業薪酬水平、就業領域多元化等方面一馬當先。根據該校2023屆本科畢業生就業品質報告顯示,本屆畢業生整體去向落實率為95.13%,位列國內高校前列。其中,升學比例達80.92%,21.70%的畢業生被世界大學排名前10名高校錄取,彰顯了本科畢業生的國際競爭力;就業學生平均年薪達17.08萬元,逾半數選擇在粵港澳大灣區。

有用人單位評價:「學生有國際視野,有學術基礎,還有很強的套用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領導力,是具有未來適應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人才。」

梧桐樹下聽鳳鳴,神仙湖畔論古今。滿懷激情啟新程,意氣風發向未來。

十年裏,從一紙藍圖到巍巍校園,港中大(深圳)沖破「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困境,創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2024年是其踏上新征程的開耕之年。她將深深紮根於深圳這片創新熱土,繼續成為優質生源、卓越師資、雄厚動力、廣泛夥伴的深港高等教育合作典範,服務國家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建成世界一流的國際型、研究型大學。特區續寫「春天的故事」,這裏將是重要的一部樂章。(子瑜)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建校大事記

1. 2014年3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去籌成功,獲教育部批準正式成立。6月,首次啟動招生,面向全國17個省、直轄市招收300多名本科生。

2. 2015年4月30日,第五屆世界大學聯盟校長圓桌會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召開。

3. 2016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首批書院——逸夫書院、學勤書院、思廷書院相繼成立。11月,首屆碩士生畢業,即第一批港中大(深圳)畢業學子。

4. 2017年4月,兩個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同日落戶港中大(深圳)。9月,100萬平方米的一期新校園落成,正式投入使用。

5. 2018年3月,祥波書院成立。5月,大學迎來首屆本科畢業生。

6. 2019年1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牽頭組建的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獲深圳市基礎研究機構建設授牌。12月,大學首所直屬附屬醫院——深圳吉華醫院正式動工建設。

7. 2020年7月,數據科學學院成立。11月,大學迎來首屆博士畢業生。

8. 2021年8月,音樂學院正式揭牌成立;醫學院正式成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為國內第一所目前也是唯一的一所舉辦臨床醫學專業的中外合作辦學大學。

9. 2022年9月,道揚書院成立。10月,音樂學院計畫動工建設。同月,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聯合設立2+2本科學位課程,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個讓學生於深港兩地校園修讀雙主修本科課程的計畫。

10. 2023年2月,與深圳市人民政府、香港中文大學簽署三方協定,進一步深化深港合作發展。5月,醫學院計畫正式動工建設。7月,第一個研究生書院成立。9月,二期校園工程全部完成,交付使用。大學總建築面積達到133萬平方米。同月,厚含書院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