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學習困難」門診月均就診量超2500人,醫生解讀

2024-10-12教育

本文轉自【九派新聞】;

近日,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心理衛生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學院聯合設立的空間與數學學習困難門診開放預約。線上預約渠道顯示,該門診掛號費為316元,目前能預約的15日、22日均已約滿。

此前,北京兒童醫院、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武漢兒童醫院等多所醫院均成立了「學習困難」門診,還有醫院設立了註意缺陷多動門診、抽動障礙門診、語言發育遲緩門診等多個分支。

人們鮮少將學習困難與醫療建立關聯。當醫院推出「學習困難」門診、「拒絕上學(厭學)」專業門診時,有需求的家長們紛紛帶孩子前往。

10月8日,武漢兒童醫院康復醫學科牽頭副主任、「學習困難」專病門診負責人朱紅敏告訴九派新聞,其牽頭成立的門診,去年7月到9月,每個月平均就診量超過2500人,全年的病例數在18000人到20000人之間。

「在醫學上,學習困難不是一種具體的疾病,而是臨床表現。」她表示,學習困難由很多原因引起,要了解孩子學習困難的具體原因,「更加理解孩子,找到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法,把期望與孩子本身的特性相匹配,使其發揮更大潛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1】「學習困難」門診全年就診量近兩萬

2022年5月,朱紅敏牽頭成立了武漢兒童醫院「學習困難」專病門診。此前,一般門診每個月的就診量為500到800人,在此之後每年暑期達到就診高峰。

「今年的最新數據還沒統計。去年7月到9月,每個月平均就診量超過2500人,全年的病例數在18000人到20000人之間。」她介紹。

她結合臨床經驗指出,出現學習困難的是整個學年期的孩子,從幼稚園、小學到18歲前都可能出現。但門診量最多的,還是剛上幼稚園的孩子。「每年暑期、開學後、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後,就診都會達到高峰。在這些時段,來就診孩子的學習困難表現也最明顯。」

她介紹,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學習困難的表現也有所不同。幼稚園孩子表現為不聽指令、不排隊、不上課等,小學生表現為多動好動、註意力不集中、不遵守課堂紀律、同學關系不好等,三四年級學生由於閱讀障礙、書寫障礙出現偏科現象。

「學習困難還會導致一部份孩子出現情緒問題,其自信心受到打擊、人際關系與親子關系不佳,到了高年級甚至有抑郁、自殺、犯罪行為。」她提醒,如發現孩子存在這些問題,要高度警惕,可能與學習困難相關疾病有關。

【2】學習困難不是病,而是臨床表現

有家長疑惑,學習困難是一種病嗎?如何判斷孩子有沒有學習困難?

「在醫學上,學習困難不是一種具體的疾病,而是臨床表現。」朱紅敏表示,學習困難由很多原因引起,包括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情緒障礙、心境障礙等疾病,家庭環境、學校環境,以及某些軀體疾病(如聽力障礙、甲狀腺功能障礙)。

北京兒童醫院精神科主任、主任醫師崔永華也曾指出,「學習困難不是一個疾病的診斷,而是一組疾病導致的結果。」

朱紅敏向九派新聞解釋,這些疾病往往不是單獨出現,而是共患,有時還伴有情緒、睡眠問題、沖動、對立違抗(障礙)等。「共患多種疾病使得病情更復雜,治療難度也更大。」

因此,她建議,如果發現孩子存在學習困難的問題,及時到專業機構進行評估,具體原因具體分析,以便為孩子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當然,不能簡單將學習成績未達到預期,作為學習困難的判斷依據。」

她介紹,家長可透過以下三點判斷孩子是否為「學習困難」:

第一,年齡大小。註意孩子表現出的學習困難是否與其年齡符合。例如三四歲的孩子集中註意力的時間僅4到5分鐘,不能要求其安靜地坐著學習半小時;

第二,有無功能損害。如果學習上的問題導致孩子與同學、老師、家人關系不好,造成社交障礙,嚴重時甚至影響生活,出現了情緒、睡眠問題,要高度懷疑可能是病,及時就醫。

第三,時間長短。不能結合孩子某一天的學習表現判定。如果學習上的問題持續若幹月甚至更長,要懷疑可能是學習困難。

她提醒家長,要了解孩子學習困難的原因,有時候不是通常認為的「懶」「不聽話」,而是病理性/生理性原因。因此,「要更加理解孩子,找到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法,把期望與孩子本身的特性相匹配,使其發揮更大的潛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3】多動癥累及全生命周期,不僅「A娃」還有成人

「導致學習困難的疾病中,註意缺陷多動障礙是最多的。」根據朱紅敏所在醫院的調查,註意缺陷多動障礙(俗稱多動癥)占學習困難患者數量的60%左右。

多動癥,全稱註意缺陷多動障礙,英文為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

作為一種神經發育障礙,多動癥可分為三種亞型——註意力不集中型、多動/沖動型、混合型,常見於學齡期兒童。患ADHD的孩子,被稱為「A娃」。

此外,還有一部份多動癥永續到成年期,且成人多動癥共病更多、更難以辨識,對個體功能損害範圍更廣。

朱紅敏援引數據稱,目前多動癥的全球發病率接近7.2%,對比之下,同樣屬於神經發育障礙疾病的智力發育障礙發病率為1%~2%左右。

「多動癥是累及人類全生命周期的疾病,從學齡期、青少年期到成年期都可能受到影響。」她表示,一些成人多動癥患者在學齡期沒有表現,並不會「等長大就好」,癥狀會在成年期出現。

九派新聞了解到,從青少年到成年期,多動癥在不同時期的臨床表現有差異,危害也不同。朱紅敏介紹,學齡期表現為多動、註意力不集中、影響學業;青少年時期,逐漸出現心理問題甚至違法犯罪行為;成年期,多動癥狀不明顯,但註意缺陷癥狀會突出,衍生出很多情緒問題,導致工作、家庭關系受挫。

不過,「患有ADHD的成人,未必職業都很差。有人還可以讀到博士,因為在這一過程中,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她稱。

她分享,自己的一位博士朋友上課不能集中註意力,但找到了一些適應力策略,堅持課後自學,基本沒有休息時間。這位博士在意識到自己患有ADHD後,嘗試了專業的幹預方法,使用藥物治療後感到大腦明顯清晰,註意力更加集中。

「在神經發育障礙疾病中,註意缺陷多動障礙目前的治療方法最多,治療效果較好。可以早發現、早幹預,讓患者功能得到改善。」朱紅敏說。

記者:胡冰月 李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