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痛悼!黑龍江大學的「鄧奶奶」走了

2024-01-16教育

沈痛悼念

黑龍江大學國家級教學名師鄧軍教授

1月14日上午8時許,黑龍江大學俄語學院前院長,國家級教學名師,中國俄語教育家、轉譯家,普希金獎、普亭獎獲得者鄧軍教授,因病在北京不幸辭世,享年74歲。

鄧軍1982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俄語系並留校任教,在黑龍江大學的講台上辛勤工作三十余載,其間,她負責的課程「俄語實踐課」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她負責的教學團隊被評為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並曾獲得首屆國家級教學名師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等重要獎項,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奉獻了力量。鄧軍多年致力於俄語教學工作,積極投身於中俄兩國的文化、教育、人文科學的交流與溝通,2009年獲得「普亭獎」,2011年獲得象征國際俄語教學推廣領域最高榮譽的「普希金獎章」,為促進中俄兩國交流、鞏固兩國人民友誼作出突出貢獻。

紮根黑土 潛心教學

1984年,鄧軍開始在北京外國語學院攻讀俄語語言文學碩士學位,臨近畢業期間,有許多單位想用優厚的待遇聘請她,都被她婉言拒絕。碩士畢業後,鄧軍還是回到了這片充滿愛的黑土地,在黑龍江大學繼續任教。任教期間,鄧軍一心撲在俄語教學的工作上,先後講授俄語實踐、聽力、閱讀、寫作、俄語篇章語言學、普通語言學等10余門本、碩、博各層次的專業課程,編寫、審定教材20余部,送走了20多屆畢業班2000余名本科畢業生及300余名研究生,30多年來授課學時總計10萬余學時。

作為教師,鄧軍歷來主張營造融洽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她常說「教育事業中,學生是整個世界。教師的幸福應該來自於每一堂課,來自於把知識的種子播撒進年輕心靈的勞動,來自於對學生的尊重、信任、分享和成長。」鄧軍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鄧軍在教學與治學方面的不懈開拓和嚴謹篤學的精神,不僅得到了全校師生的敬佩與贊譽,更得到了國內同行的高度認可與好評。

傾情育人 大愛無形

從青絲到白發,鄧軍始終抱有一顆感恩的心,她說,是校園的聖潔、學子的純凈,讓她從未因歲月匆匆而惶恐,反而愈發踏實,懂得了奉獻的美好與可貴。30多年的教學生涯,學生們對鄧軍的稱呼,從「鄧姐姐」變成了「鄧媽媽」,懵懂的一年級學生們,動情時也會嬌嗔地叫她「鄧奶奶」。學生對鄧軍的稱呼變了又變,但始終不變的,是家人般的溫暖與親情。

為了和學生打成一片,鄧軍始終把學生的事情擺在第一位,誰遇到困難都會第一時間去幫助,誰遇到了困惑都會第一時間去解答。而生活中,鄧軍更是給予了學生們無微不至的關懷。88級俄語班的同學聚會時,最津津樂道的情景是當年去老師家蹭飯。「只要經過那幢樓,我的眼睛總是好像衛星定位一樣,一下子就能看到鄧老師的視窗,她家的燈光似乎都格外溫暖明亮……當然了,老師家的飯菜也格外好吃。」「一到假日,我們就到鄧老師家打牙祭,常常人才走到一樓,就能聽見她開門的聲音和爽朗的笑聲。」

鄧軍對學生的愛細致到一點一滴,卻又像涓涓細流不停地滋潤著每一個學生。為了支持學生們開展文藝活動,鄧軍親自去挑選布料,把自己家的縫紉機搬到辦公室,連續幾天利用晚上休息時間為學生趕制演出服,為學生演出俄羅斯舞蹈創造條件。即使是學生畢業了,她仍然記掛在心上,曾經有一位已經畢業的女學生出嫁因為身材特殊買不到合適禮服,鄧軍親自挑選衣料,踩著縫紉機,一針一線地縫制了一套結婚禮服。在婚禮上,女生驕傲地說,「這是媽媽為我做的」。

擔當奉獻 心有大我

1988年鄧軍加入中國共產黨,她形容那是一種靈魂找到家、思想和行動有了方向的感覺。從一個普通的工人成長為一名學術上刻苦鉆研、成績卓著,教學上精益求精、大膽創新,工作上任勞任怨、勇於奉獻的全國知名的專家、學者,一切源自她在思想上的敢為人先與堅定執著。

幾十年歲月流逝中,鄧軍,黑大,俄語,已是密不可分。2011年,原俄語學院院長調離,學院各項工作需有人帶頭。在這樣一個黨的事業和學校建設需要的特殊時刻,已花甲之年的鄧軍臨危受命,勇挑重擔,再次擔任俄語學院院長的職務。當年的老搭檔聽說她再任院長,跑到她家裏,第一句話就是劈頭蓋臉地追問:「你這樣的身體狀況,你是不要命了麽?」鄧軍的回答讓老戰友默然,繼而熱淚盈眶,「命可以不要,但俄語學院事業不能不要。」正是鄧軍的擔當,為俄語學院的穩定與發展提供了保證。

鄧軍與黑大的情緣,是時光堆積出的溫暖和感動;鄧軍與俄語的故事,延綿著一輩子的奉獻與追求。2014年5月,鄧軍教授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成為黑龍江省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唯一入選者。國家給了50萬元的支持經費,但是,鄧軍一分錢也沒有使用,她直接打電話給教務處,要把這筆錢用於俄語學院的教學建設。

作為一名俄語教學工作者,鄧軍視俄語普及工作為己任,在做好本職教學工作的同時,總是千方百計地擠出時間參與俄語普及和中俄友好、對俄經貿洽談等工作。改革開放初期,影視界缺少國外影視資料,鄧軍在假期就去長春電影制片廠幫助他們同聲傳譯故事片,一天要錄制4、5個片子,這些作品成為了當時國內導演、編輯學習電影制片的珍貴資料。

多年來,鄧軍不辭辛勞地為中俄兩國友誼搭橋鋪路,但她總是樂在其中,「能讓俄語的教學為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貢獻」才是鄧軍心裏最真實的渴望。

來源:新街派 生活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