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我們之所以生活得不幸福,根本原因是……

2024-04-02教育

周老師的視訊號更新啦

主題:俞敏洪談西方哲學史講義

歡迎大家關註留言呦~

幸福在於愛永恒

斯賓諾莎的哲學,本體論和人性理論是地基,倫理學才是正式建築。或者說,本體論和人性理論是前廳,倫理學才是正廳。這三個部份,如果要各選一個主題詞,本體論是神,人性理論是理性,倫理學是幸福。斯賓諾莎的全部哲學努力,終極目的是要尋求一種不受外在、變化、偶然因素幹擾的恒久可靠的幸福,他找到的這個幸福,簡言之,就是理性對神的愛,就是愛永恒。

不可貪愛無常之物

在【知性改進論】的開頭部份,斯賓諾莎講述了促使他從事哲學研究的動機,大意是:我從親身的經驗中領悟到,日常生活中習見的東西都是虛幻無意義的,因此下決心要探究,世界上是否有一種東西,一經發現和獲得之後,我就可以享受恒久至上的幸福。下這個決心,意味著必須放棄對榮譽、資財等確定利益的追求,而新的探究的結果則是不確定的,好像很不明智。但是,隨著探究的深入,我越明確地看到真正的幸福在哪裏,我的心就越平靜了。這段話清楚地表明,他不是像笛卡爾和多數近代哲學家那樣,因為對人類的知識狀況感到不滿,而是因為對人們的生活狀態感到不滿,因此走上哲學道路的。他為了尋找幸福走向哲學,在哲學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而在他看來,這個幸福是人人都可以也應該享受到的。

斯賓諾莎發現,人們之所以生活得不幸福,原因在於貪愛無常之物。人們把自己和變幻無常的事物捆綁在一起,這些事物本身就是脆弱的,這就像一個殘疾人不能負擔另一個殘疾人,結果必然是可悲的。人們追逐財物、名聲、感官享受等等,把一切快樂或痛苦都系於這些自己無法支配的東西上面,得到時的快樂越大,失去時的苦惱和悔恨就越強烈。因為追逐財富而備嘗艱辛,得到巨大財富後卻遭受禍害乃至於喪生;因為追逐浮名而取悅世人,時勢一變即被世人拋棄;因為放縱肉欲而自速死亡,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人很容易沈迷於自己貪愛的某一樣東西,被自己的貪愛牢牢地纏住,不再能想到別的東西,這種狀態類似於瘋狂。貪財的人一心只想發財,虛榮的人一心只想沽名釣譽,好色的人一心只想滿足淫欲,皆不思其他,事實上都是瘋狂之一種。心靈的許多病態,往往起於愛戀一個絕非能夠確實享有的東西。一切負面的情緒,也都是起於愛戀本性上變幻無常的東西,因為不能確實享有而煩惱不安,因為怕被人奪走而產生疑忌,因為被奪走了而產生仇恨,因為怕失去而產生恐懼,因為失去了而產生痛苦,如此等等。

人們不但貪愛變幻無常的東西,而且常常是根據更加變幻無常的傳聞去愛某個東西的。如果聽說某個東西是好的,人們就會對這個東西產生一種欲求,說的人越多,欲求就越強烈。人們甚至還會單單根據傳聞產生恨,在反對猶太人和基督徒的土耳其人身上,在反對土耳其人和基督徒的猶太人身上,在反對猶太人和土耳其人的基督徒身上,我們看到的就是這種情況,而實際上所有這些人對於別人的宗教是完全無知的。

佛教認為,人生痛苦的根源是不明白無常的道理,貪愛無常的事物,斯賓諾莎的觀點與此十分相近。不過,與佛教不同,他沒有由此走向空,而是走向神——泛神論意義上的神,不是尋求看破紅塵的解脫,而是尋求融入大化的至福。他的問題是佛教式的,他的答案是道家式的。他認為,一個人愛戀某物,把它看作最好的東西,可是一旦他知道世上還有更好的東西,他的愛就會轉移到這更好的東西上面。所以,擺脫小愛的最好方法不是滅絕愛的欲望,而是把愛的欲望轉移到正確的物件上,建立起大愛。這個大愛,就是愛永恒。

朗讀者: 高昂,網名go on,中華文化促進會語言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朗讀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山西廣播電視台職業播音20余年,專註於紀錄片解說。聽到他更多聲音,,ID:tyr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