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溫柔的溝通,有些話你敢說嗎?

2024-07-23教育

「你要自殺我給你遞刀,你要上吊,我給你扶繩子,你要跳樓,我給你搭板凳,老娘怕你個球。」這家長真狠,你敢對你兒子說這話嗎?

1、

有個家長在外面打工,孩子交給公婆帶,由於老人的溺愛把孩子寵壞了,挑食、任性、打架、逃學各種事情,反正就是差生,最後公婆說了,真沒辦法,管不了了。

孩子的媽媽看到這種情況也是沒轍了,就回家開始自己帶孩子,這時候她對孩子說了一番話,相當炸裂,我相信,一般家長不是說不出來,而不敢說。

這位媽媽跟孩子約法三章,她說,在家裏我是老大,老娘喊你往東你們不能往西,周末老娘賣菜,你們跟我一起賣菜,老娘打花椒藥,你們跟老娘打花椒藥,老娘做飯,你們跟我一起做飯,老娘趕早洗衣,你們跟我一起洗衣……總之凡事講規矩,不能任由你們搞一盤兒。

不讀書,總要做事,勞動能改造人。

是不是感覺相當的霸氣。這還沒完。

有人問,這孩子都這麽任性了,要是不聽你的怎麽辦,要是孩子拿尋短見要挾你怎麽辦,這事孩子不是沒幹過。

這位媽媽回答的真幹脆,「這些問題我從來就想得開,我明確告訴孩子,尋短見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兒孫只有兒孫福,沒有兒孫我夠幸福。」

「你要自殺我給你遞刀,你要上吊,我給你扶繩子,你要跳樓,我給你搭板凳,老娘怕你個球……」「你們跳了一個,老娘還有一個,兩個都跳了,老娘年輕再生幾個。」

就沖這話,這孩子還真不敢了。人家家長想的明白,「教育孩子你越怕什麽就來什麽,反而是你什麽都不怕,孩子才更聽話,家長都怕,老師更怕,家長都不管,老師更管不了家長都管不好,老師更管不好」

這位母親的溝通方式不一般,和我們通常講的完全不一樣,有網友認為,對,就應該這樣,現在的家長就是缺少這種魄力。話是這麽說,但提醒家長,這種溝通方式要因人而異,不要輕易嘗試。

做家庭教育這麽多年,我總結出三種型別的孩子,家長們對照一下,不同型別的孩子,家長使用的溝通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第一類:適合極端言辭的孩子

當我們談論「適合極端言辭的孩子」時,我們其實是在探討一個比較特殊而且復雜的群體。這些孩子並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認為的那種「好孩子」或者「乖孩子」,他們經常表現出叛逆、挑戰規則的一面,甚至會顯得「軟硬不吃」。

而極端言辭,對他們而言,反而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用惡言惡語去傷害他們,相反,這是一種策略性的溝通手段。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極端言辭並不等同於辱罵或惡意攻擊。 在這裏,極端言辭更多是指直接、坦率,甚至顯得尖銳的溝通方式。對於孩子來說,這種方式能夠突破他們的心理防線,引起他們的註意,進而促使他們反思自己的行為。

那麽,為什麽這類孩子會適合極端言辭呢?這通常與他們的性格特點和成長環境有關。這類孩子往往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自主性,他們渴望被認可,渴望獨立,但同時也伴隨著一種深深的孤獨感和不被理解的感覺。他們覺得周圍的人都不理解他們,都在試圖壓制他們的個性。因此,溫和、傳統的教育方式對他們來說效果甚微。

極端言辭能夠觸動這類孩子的內心,主要是因為它打破了常規的溝通模式。當他們聽到尖銳但真實的言辭時,他們會感到震驚,進而開始反思,這種自我反思的過程,對於他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它可以幫助他們跳出自己的小世界,從一個更廣闊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當然,使用極端言辭也需要非常謹慎。 因為一旦過度,就可能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甚至引發更嚴重的叛逆行為。所以,在使用這種方式時,我們必須確保言辭背後的意圖是建設性的,是為了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單純地為了打擊他們。

此外,我們還需要明白,適合極端言辭的孩子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他們的成長和變化,他們的需求和心理狀態也會發生改變。因此,作為家長,我們需要隨時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以適應孩子的變化。

「適合極端言辭的孩子」是一個復雜而獨特的群體。與他們溝通時,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智慧,同時也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探索更有效的溝通方式。

第二類:適合溫和溝通的孩子

大多數孩子是適合這種溝通方式,這些孩子大多數性格較為溫和、還有點內向,對新事物和新環境比較敏感,他們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理解。這類孩子,就像是一朵需要細心呵護的小花,需要我們用更為柔和的方式去與他們溝通,才能讓他們更好地綻放。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這類孩子並不是不喜歡與人交流,而是他們更需要一種安全、舒適的環境來開啟自己。他們對外界的評價和反饋比較敏感,一句不經意的話都會讓他們感到不安或受傷。因此,與他們溝通時,我們需要特別註意自己的言辭和態度。

溫和溝通,對於這類孩子來說,就像是一縷溫暖的陽光,讓他們願意與我們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那麽,如何做到溫和溝通呢?

第一,就是要保持耐心和傾聽。 當不要急於打斷他們,也不要急於給出自己的意見或建議。就讓他們慢慢地說,我們只需靜靜地聽,偶爾給予一些鼓勵和肯定的眼神或微笑就足夠了。

第二,就是要盡量避免使用過於嚴厲或直接的言辭。 比如,我們可以先肯定他們的努力和進步,然後再委婉地指出他們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這樣,他們更容易接受我們的意見。

第三,就是要多給他們一些正面的反饋和鼓勵。 當他們做得好的時候,我們要及時給予表揚和獎勵;當他們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我們也要及時給予安慰和鼓勵。讓他們知道,無論遇到什麽困難,都有我們在背後默默地支持他們。

第三類:任何溝通方式都沒用的孩子

說實話,當你看到一個孩子對任何溝通方式都沒啥反應,這背後其實有很多深層次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問題。這些問題啊跟孩子的成長環境、以前遇到過的事情,還有他們內心的害怕和不安有關。

首先,有些孩子可能因為以前受過傷或者有過什麽痛苦的經歷,心裏就建起了一堵墻,就是心理防禦機制啦。

他們曾經被身體或情感上傷害過,所以現在對外面的事情都特別小心。這堵墻就是為了防止自己再次受傷,所以他們就選擇把自己封閉起來。

然後,還有些孩子呢,長時間沒人關心,或者一直被壓抑著,結果就變得麻木,甚至封閉了自己的情感。

他們感受不到別人的關心和愛,也說不清楚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這種狀態下,你跟他們說話,他們都沒啥反應,就像是情感系統被「關掉」了一樣。

再有,有的孩子在認知或語言理解上有困難。他們的大腦處理方式和別人不太一樣,或者在語言學習上有點吃力。

所以啊,有時候即使是很簡單的話,他們也聽不懂或者誤解,結果就導致溝通不下去了。

另外啊,還有一些孩子可能有一些特殊的心理問題,比如自閉癥、抑郁癥之類的。這些問題呢會讓他們很難和別人交往,或者根本就不想和別人說話。像自閉癥的孩子,他們在和人交往和說話上就有點困難;而抑郁癥的孩子呢,對周圍的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包括和人說話。

「任何溝通方式都不適合的孩子」,他們背後其實隱藏著很多復雜的心理和情感問題。這些問題跟他們的成長經歷、家庭背景,還有當前的心理狀態都有關系。

開頭的那位媽媽,她以其獨特的溝通方式成功引導了她的孩子。她敢於直面問題,用直接、坦率的語言挑戰孩子的任性,甚至以霸氣的態度對待孩子的叛逆。

她的做法或許並不適合所有孩子,但她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勇敢地面對孩子的問題,尋找適合他們的溝通方式。您覺得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