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高考狀元陳勤:11年碩士畢業年薪154萬,因被排擠選擇從樓頂躍下

2024-02-02教育

「高考狀元」, 經歷過高考的人才明白這幾個字有多少不易和艱辛,更何況陳勤還能做到延續輝煌,最後考上碩士。對比大部份人來說,已經是妥妥的成功人士。

但是讓人疑惑的是,這樣一位在其他人眼中的知識分子和文化精英,在丟掉美國的工作後卻直接選擇一躍而下結束自己的一生。其中到底存在怎樣的內幕呢?

按理來說,寒窗苦讀數十載的陳勤已經到了收獲的時候,不應該如此沖動的結束自己的人生,可結局就是來的如此草率,讓人有些無法適從,陳勤自己是如何想的呢?

年少時的輝煌

出生在福建省普通家庭的陳勤沒有任何先天上的優勢,他知自己唯一擁有的財富就是努力,對比其他同齡人,陳勤的自制力讓人贊嘆,甚至可以說將自己完全投身到了學習中。

我們常常說, 「先當書呆子,才能當聰明人」。 年紀尚小的陳勤就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只有相信知識的力量才能改變命運。

人生歷程中,可供選擇的道路有許多條,但陳勤的選擇無疑是其中最有可能的,借由高考改變自己的命運,很明顯,他賭贏了,歷史記載勝利者的名字。

在1999年,陳勤成為教育界的新星被人銘記。不少人都對他心懷期待,認為這樣穩重出色的孩子會在以後也延續這種輝煌,事實也的確如此。

進入大學後,陳勤並沒有加入及格萬歲的佇列,而是繼續以高中時期的求學態度繼續奮進,他一直想著要有更好的未來,獲得更多的收入,這樣才能改變家庭的現狀。

可能,這也是每個出身貧窮之人內心最渴望的東西,金榜題名、衣錦還鄉。這些追求,代表了大部份普通人一生為之奮鬥的歷程,因為心中有了方向和堅持,才能越行越遠。

2003年,大學畢業後,陳勤憑借優異的成績獲得了留美學習的機會。

讀研期間,陳勤的想法依舊沒有改變,努力學習改變家庭境遇,說實話,很少有人能夠有這個自制力堅持這麽長時間。

回顧我們以往的人生,被各種繁雜事務吸引註意力的情況要多少有多少,所以對能夠堅持在自己規劃方向上的陳勤,大部份人此時的態度都是感嘆和敬佩。

研究生時期,陳勤照樣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同學和老師的期許。2011年,研究生畢業後,順利憑借高學歷找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但社會上的規則跟學校有很大不同。

一路雖然艱辛但未曾有過什麽磨難的陳勤來到社會上,才感覺到壓力和困惑,很多情況下,他的努力都並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以至於在本來的工作崗位上發揮不出什麽效果。

但有如此出色的學習能力,陳勤自己也意識到了這一點,而陳勤打破困境的方法就是讓自己更加努力,最終,他收獲了來自Facebook的錄取通知。

說到Facebook,大家可能並不算陌生,臉書作為互聯網行業的先行軍,2004年就已經有了比較大的規模,在國際社會上更是有著很大名聲。

作為一個行業早期的龍頭企業,對員工素質的要求非常高,陳勤能夠收到Facebook的錄取,就說明其本身具備的才華受到了美國的認可。

陳勤也是松了一口氣,認為這次工作也會和自己的學習歷程一樣,不會再遇到什麽挫折。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讓陳勤更加迷茫的事情很快就來了他的面前。

社會和學校的落差

我們常常講,學校可以講情懷,但社會大多只能講利益。在Facebook這個走在時代前沿的互聯網公司中,對利益的追求更是成為了共識。

可這種追求催生的除了鬥誌之外,還有競爭甚至是排擠。陳勤的能力十分出眾,這讓他在Facebook公司中獲得了很好的職位,年薪來到了154萬。

這個數位如果回到國內,妥妥的成功人士,但是很明顯,從小過慣窮日子的陳勤走了極端,已經不再考慮高薪以外的事情,只能一步步的踏入深淵。

為何不斷努力的陳勤最終在美國沒有一個好的結果呢? 實際上,這還要歸結於美國慣有的排外性, 這種情況在各個國家都會出現,面對國人員工和外國員工,會更加偏向自己人。

但是,美國的偏向程度要更高一些,陳勤雖然說能力出眾,可對美國的員工來說終究是外人,當外人搶奪他們的利益時,他們的態度可稱不上什麽友好。

於是在上級主管的刁難下,陳勤來到了一個公司沒有開發規劃的計畫。這種計畫存在的意義就相當於抽彩票,如果計畫火了公司大力發展,沒火就當成一次嘗試。

對公司來說,這樣做的損失很小,但對員工來講,就相當於放棄了擁有業績的機會,因為數百個上千個計畫裏,這種試點性的工作在沒有公司支援的情況下很難獲得什麽成就。

但陳勤還是太過單純,簡單的就同意了主管的安排,來到Facebook後,他一如既往的努力,將學習上的刻苦轉移到了工作上,拼命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儲備。

可問題來了,個人的努力能夠決定一個團隊計畫的成功嗎? 可能少數人可以,但陳勤明顯並非那部份的天縱之才,人生短短,憑借個人才智就改變大局的人不是這麽容易產生的。

面對失敗,陳勤感到了迷茫。他不明白,為什麽自己已經如此努力,平時也沒有任何放松,為何最後會走向這樣的結局。 第一次,他開始對自己的努力提出了質疑。

在學校中,努力必然會有報酬,他所學過的知識客觀的體現在了每一道他做過的習題當中;在工作早期,憑借自己的努力來到Facebook,這讓他更加相信努力的力量。

但面對計畫的失敗,他好像突然意識到了社會的殘酷性,不是努力就可以成功的情況也有很多,有的時候就必須承認命運的無奈性,這種現實對陳勤產生了非常大的打擊。

當然,陳勤自身也沒有脆弱到這個程度,雖然失魂落魄,但他至少還沒有放棄,他找到主管,希望能夠把自己調離到其他崗位,這樣的話就能獲得一些轉機。

實際上憑借陳勤的能力,的確可以去到有著更好發展前景的計畫,而不是這種練手計畫當中,但主管卻不會容許這種情況,因為能力高的人往上走就會威脅到他的地位。

遺憾的結局

主管明面上勸慰陳勤繼續努力,未來會有轉機,但實際上並沒有對陳勤進行任何實質上的幫助,反而是將陳勤隊伍不怎麽景氣的計畫流水強調了一遍。

這種情況在社會上可謂比比皆是,不靠能力談資歷,只是陳勤從未遇見過這種情況,所以在夢想瀕臨崩潰的時候,遭到了更為嚴重的打擊。

陳勤面對越發走向末路的計畫,心裏非常急切,作為一個想要往上爬的員工,每一個計畫都是至關重要,因為這是他的履歷和業績來源,如果這次出錯,他的能力就會遭到質疑。

但陳勤所謂每天加班到深夜就能改變本身不具備市場性計畫的想法太過天真也不可能實作,隨著時間一點點過去,工作最後匯報的時間越來越近。

從小順風順水的陳勤此時無比頹廢,他第一次體會到這種孤立無援且無力的狀態,努力沒有得到結果,上級還沒有任何體恤,平時還要忍受來自同僚的排擠。

這樣的境遇讓陳勤在人生道路上陷入迷茫,而主管的落井下石更是給了他最後一擊,因為主管負責部門評級,本來聽完主管安慰的陳勤還算冷靜。

可誰知道,主管為了限制陳勤的發展,竟然對陳勤這次失敗的經歷大肆渲染, 「泥人尚有三分火氣」, 這種情況自然也讓陳勤怒火中燒。

來到主管面前,陳勤發出質問,但對於陳勤這種沒有後台的弱勢分子,主管根本沒有任何解釋的心情,只是揮手將他打發回去繼續工作。

這時,陳勤才意識到家的可貴,離開祖國的陳勤突然感到一股巨大的孤獨感,這種孤獨感跟自己對於金錢的追求展開交鋒,最後,還是對利益的渴望支配了他。

可公司的高壓環境再加上打壓的氛圍,讓陳勤處處受制,最後在2019年選擇了跳樓自殺。自此,38歲的陳勤失去了探尋未來的機會,跟他一塊去往美國定居的家人也沒了保障。

對於陳勤的遭遇,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既然為了利益追求選擇前往美國,那其中的風險自己也應該明白,對於高學歷人才,中美兩國的待遇其實差距不大。

可以說,如果沒有什麽出國的情結,本身在國內也有很好的發展,但陳勤卻做出了寧願跳樓也不回國的選擇,其結果自然也該由他自己承擔。

總的來說,陳勤的遭遇揭示了國家之間具備的排外性,如果想要去往國外工作,就要做好相應的準備,避免出現類似的情況。那麽,對於陳勤事件,大家如何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