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有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還有人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但是你發現沒有,很多讀書人,並沒有改變命運,甚至有一些大學生,混得不如只有初中文憑的老父親。
在城市裏,大學生,去賣燒烤,擺地攤,送外賣,屢見不鮮。
還有一部份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又覺得回到家鄉,特別沒有面子,因此在大街上瞎混,都不敢和家人說一說實際情況。
說到這,也許你會懷疑,讀書改變命運,是不是不管用了?
別急著得出結論,看以下幾種回答,你就心知肚明了。
01
被動讀書,會讓人越來越煩躁。
很多人,從小就是被父母逼著讀書的。
也有很多父母認為,小時候逼一把,長大後就好了。
殊不知,被動做一件事,和主動做一件事,其效果是大不一樣的。
把讀書當成一項父母要求的任務,做完了就好了。也就是,拿到大學畢業證,就行了。
也許,父母不在身邊管教,你讀書都松懈了,大學畢業證,能否拿到,還是一個大問題。
大學期間,因為過分癡迷手機,或者到處瞎逛,導致退學的人,也是可以看到的。
讀書時,老師布置了作業,直到要上交了,才急匆匆地做幾下。馬虎到自己都看不清。
或者到了期末考試,才拿起書,就找幾個關鍵的章節,研究一下。
被動就要挨打。這是不變的道理。
唯有主動讀書,才能夠突出效果。
有一個叫張鑫的女子,她在大學的時候,很想去【中國詩詞大會】。
為此,她連續兩次參加了海選,在圖書館裏研究詩詞,長達一年多時間。
終於,從三十萬選手中,脫穎而出,並且站到了舞台上。
她說:「我如同一只在深海裏的蚌,虔誠而孤寂地打磨著那顆終將耀眼的明珠。」
能自我打磨的人,才能改變命運,才能把讀書變成強大的驅動力。
02
死讀書,會讓人活成「孔乙己」。
讀書的時候,我們都嘲笑孔乙己,太迂腐了。
總是「之乎者也」,不見什麽本事。充其量,就是幫人抄書,能賺一點酒錢。
現在,很多讀書人,就披上了孔乙己的外衣。每天都可以說書中的道理,但是到現實生活,無法變成金子。
孔乙己偷東西了,卻說:「竊書不能算偷。」
可見,他利用書的道理,是有的,只是不正確而已。
紅學家周汝昌說過:「以我的體驗,中國文化和藝術最忌一個字:死,最寶貴的是:活。要教活學生,就要教他們這種涵詠玩味的功夫,不是照本宣科,不是讀死書。」
讀書和實際社會,工作實踐,家庭生活,結合起來,能夠變通,那麽讀書就改變了生活的點點滴滴,人生就變好了。
文字就像一滴一滴的水,融入到大海,才不會幹涸。也就是,文章用到社會,才不會腐朽。
03
漫無目的讀書,會讓人兜圈子。
從前有一個少年,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他後來成為了社會變革的大人物。
還有一個少年,為了做聖人而讀書,因此他就成為了聖人。
你為什麽要讀書?為了一張文憑,為了炫耀自己的才華,為了完成父母的安排,為了去大城市混幾天?這都是不行的。
讀書的目標,一定要非常清晰。你才能按照目標去讀書,從而取得成效。
在古代,很多讀書人,其根本是為了科舉。因此他們咬牙堅持,一舉成名天下知。後來做官了,改變了命運。
但是很多古人,讀書多年,並沒有科舉成功,又應該幹嘛呢?這時候,只要修改目標,哪也能成功。
比方說,蒲松齡,多次科考,都沒有中。他就改行,寫小說,在【聊齋誌異】寫完的時候,他就成功了,做了文學家。
確定讀書的目標,就是確定改變命運的載體。並且,目標要跟隨自己的人生狀況,及時變通,不陷入死胡同。
04
獨自讀書,會缺少家庭發展的大格局。
很多人,在家裏是一個人單打獨鬥的樣子。
讀完大學,他找到工作,然後把一家老小,都帶上。難免是氣喘籲籲的。
被一群不讀書的家人,拖累著,改變命運是很難的。
好的家庭,是每個人都讀書,從而互相托舉,讀書厲害的人,總能走的更遠。
晚清的曾國藩,從爺爺開始要求讀書,父親也中了秀才。曾國藩站在父親的肩膀上,就中了進士。
北宋的呂蒙正,雖然不被父親善待,但是他的母親知書達理,是大戶人家。母親支持他讀書,呂蒙正後來就中了狀元。
春秋時的孟子,小時候讀書偷懶,被母親教訓了一番。母親把讀書,比喻成織布,唯有循序漸進,才能有收獲。
生活在知識分子家庭,這肯定比普通家庭,更有出息一些。
幾代人都讀書,那麽一代更比一代強,家庭也有長遠發展。個人在家庭裏,就能如虎添翼。
05
同樣的一所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後來分成三六九等。
同樣一個家庭,養出的子孫,也分高低貴賤。
讀書改變命運,肯定是沒錯的,關鍵是你如何讀書,在什麽地方讀書,讀書後去幹嘛。
有一位管理專家說:「沒有層次的劃分,就不能分析也不能管理。」
管理好你的讀書目標,讀書內容,讀書態度,用書方法,你也會脫穎而出。
先讀萬卷書,再走萬裏路,自有好命。
作者:布衣粗食。
關註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