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究竟是什麽在驅動孩子持續學習?

2024-09-25教育

全球心流體驗專家、巔峰表現專家史蒂芬·科特勒在【跨越不可能】一書中 提到了一個非常有用的概念——堅毅力。

現在的孩子缺的最多的是什麽?就是堅持性,很想把當下的學習搞好,卻總是三分鐘熱度,很難持續下去。

那些執行力很強,又能堅持學習的孩子有什麽特點,他們都有很強的堅毅力。

什麽是堅毅力?

堅毅力也是一種動力,它能讓我們挺過艱難時期,是一種讓我們完成困難任務的內在力量。

神經科學家研究發現,對堅毅力影響較大的兩個腦區,分別是前額葉皮層或位於前額葉後側的大腦組成部份。這兩個腦區主要控制著我們的大部份高級認知功能,包括「目標導向行為」和「自我調節」。

人是目標導向的動物這很好理解,也就是我們的註意力時刻都會專註在某個事物上,這種專註則引導我們做出相應的行為。

那「自我調節」是什麽意思呢?

它是「目標導向行為」衍生出來的概念。指的是,我們在實作目標過程中的感受,以及如何應對這些感受。

比如,孩子感覺寫作業很艱難,他的感受可能就是痛苦、抗拒、拖延、不想寫,但他會告訴自己,要堅持,面對這個挑戰。這就是「自我調節」的過程。它既是一種調控情緒的能力,也是一種勇敢面對挑戰的能力。

這兩者是我們培養堅毅力的秘訣。

但是為什麽孩子和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大不相同呢?比如做學習、運動、手工等,有的孩子就很能堅持,而有的孩子就特別容易放棄?

背後的原因並不復雜,這其實就是有的孩子養成了堅持不懈的習慣,而習慣的背後,代表有某種好處。

那些敢於面對挑戰、願意堅持不懈的孩子,會獲得什麽好處呢?

那就是——多巴胺。

這種感覺相信大部家長都體會過,當你讀完一本書、寫完一篇文章、或者完成一個大計畫,而且完成超預期的時候,就會特別開心,特別有成就感,這就是多巴胺在起作用。

每當我們完成一項艱難的任務時,身體會分泌多巴胺作為獎勵。基於這個特點,當你反復完成困難任務的時候,大腦就會把多巴胺獎勵和堅持不懈關聯起來。也就是,你越堅持不懈,就越能獲得多巴胺,而獲得多巴胺,反過來會激勵你繼續堅持不懈。一旦養成習慣,當你再遇到困難的任務時,大腦都不用刻意思考,就直接選擇去做了。

所以,堅毅力其實也像肌肉一樣,可以透過鍛煉培養。

怎樣才能引導孩子進入到這種堅韌不拔的獎勵迴圈呢?

書中分享了6種不同的堅毅力,這6種堅毅力每一種都可以培養,也有相應的訓練技巧,今天我們可以先嘗試去練習最重要的3種技巧。

01

不屈不撓的堅毅力

它是由意誌力、思維方式、激情構成的,所以想要培養堅毅力,就需要培養這三種品質。

1

意誌力‍

毅力並不僅僅是簡單的堅持不懈,而是日復一日地對待任何事都如臨其境、奮勇向前的勇氣。堅毅的背後並非單一的毅力在支撐。它是一個復合體,由意誌力、獨特的思維方式以及深沈的激情共同構建。這其中,意誌力就是關鍵的一環。

意誌力,就像是心中的一盞明燈,照亮前行的道路。它是一種強大的自制力,幫助我們抵禦外界的幹擾,保持內心的專註。它是一種抵禦誘惑、延遲滿足的能力,這種能力雖然有限,卻是極其珍貴的資源。每當我們需要選擇奮鬥的道路而非享樂時,就需要呼叫這份強大的意誌力。

家長要註意培養孩子的意誌力,意誌力是日積月累的,需要每一天開始時按照任務的難易程度來排序,把最困難的任務放在最開始去做。家長自己可以選擇個每日任務,比如晨起跑步。一開始可以先把目標計劃梳理出來,制定稍微用力就可以完成的跑步任務,然後再把註意力集中到跑步上,每完成一項就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獎勵。當跑步成為了我們的習慣,就可以幫助孩子完成他的習慣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

2

思維方式‍

是我們在面對學習、工作或任務時所持有的態度和觀念。它的形成猶如打磨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對自身能力和成長的理解。在【終身成長】一書中,作者為我們揭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

首先是固定型思維。這種思維方式認為人的能力是固定不變的,就像一塊堅硬的石頭,無法透過努力和練習得到提升。擁有這種思維的人往往對自己在各種場合的表現十分在意,因為他們的表現被看作是能力的直接體現。在這種觀念的束縛下,他們害怕接受挑戰,因為失敗意味著能力的不足。這種心態往往限制了他們的成長空間,使他們不敢於突破自我,探索未知的領域。

與之相反的是成長型思維。這種思維方式認為,人的天賦只是一個起點,透過不斷練習和努力,可以達成更高的目標。持有這種思維的人更加看重自身的進步和發展,他們相信每一次的嘗試和挑戰都是成長的機會。當面對困難時,他們不會選擇退縮,而是將其視為自我成長的催化劑。

那麽,如何培養成長型思維呢?答案就是好奇和反思。

好奇是成長型思維的源泉。當你對某件事情或研究的課題充滿好奇時,你會不自覺地被吸引進去,不斷地探索其中的奧秘。就像一個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一樣,你會想要了解更多,探索更多。而這一切的起點就是那份好奇心,它能夠驅動你去學習和成長。

而反思則是鞏固成長型思維的重要步驟。你需要讓孩子將學習的過程記錄下來,分析他首先學習了什麽,然後學了什麽,把這個框架遷移到其他的學習過程中。當他能夠在其他學習中感受到進步時,他就會發現自己的學習方法,並認識到自己是有能力學習的。這種自我肯定的感覺非常重要,它能夠讓他更加自信地面對未來的學習和挑戰。

3

激情

它是內心深處的熱忱,就像小火苗一點一點被點燃,直到變得熊熊燃燒。談及激情的源頭,或許就源於一些小小的、不經意的、又讓人心動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就像種子,埋藏在心底的土壤裏,等待著陽光和雨露的滋潤。

以我個人的經歷為例,當初我對於讀書和寫作只是抱有淡淡的好奇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持續地閱讀、不斷地寫作,每一次的堅持都讓我離成功更近一步。當我在字裏行間找到了樂趣,在筆尖流淌中找到了自信,那顆好奇心便開始茁壯成長,逐漸成為我心中的火焰。我開始感受到自己的激情在內心翻湧,那就是我想要探索的更大世界,是我希望以筆為馬的世界。

然而,成長之路從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激情的道路上,我們必然會遇到挫敗和困難。這時,我們就要學會如何面對這些挑戰和壓力,以及如何面對自己內心的焦慮和失落。在這個時刻,我們必須持有的是成長型思維——痛苦與困苦只是一次歷練和成長的機會。因為正是這些挑戰和困難,磨煉了我們的意誌力,讓我們變得更加堅韌,有機會可以看看看動畫電影【心靈奇旅 Soul】,你會對此有更深刻的認知。

想要孩子從好奇到癡迷,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引導孩子對事情有深入的了解和觀察,容忍過程中的情緒起伏。當孩子有了對初識的好奇心以及對自己的持續努力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後,他會慢慢地看到自己身上的進步。堅持並不止步於一種習慣的培養,我們可以讓孩子把它擴充套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跑步、寫作、健身、手工、學科等任何一項困難的事情,都是對毅力的磨煉。每一次克服困難的過程都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和鍛煉。

02

控制思維的強大力量

很多時候,我們遭遇的困境並非源於能力不足,而是內心的紛擾。這種紛擾,往往源於我們無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思緒。那些消極的想法、負面的情緒,就像無形的暗流,時常在我們心中湧動,讓我們懷疑自己、感到失望、甚至自我否定。

我們的思維,就像一顆頑皮的孩子,有時會任性而為,不聽從我們的指揮。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更像是一位嚴苛的守衛,一旦我們感到痛苦,它就會以遺忘、逃避、放棄作為應對策略。然而,生活的真實面貌遠非如此簡單,它充滿了厭煩、倦怠、乏味和挫折。

想要寫出一篇好文章,需要日復一日的堅持;想要博學多才,需要日復一日的閱讀;想要擁有健康的體魄,需要日復一日的鍛煉。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卻需要我們用正確的思維去看待和堅持。

正如高效能心理學家麥可·熱爾韋所說:「天賦和能力基本上是相同的,不同之處在於頭腦。高效表現有90%是由腦力帶來的,而這種精神優勢主要來自能夠控制自己想法的能力。」這就是控制思緒的重要性。

想象一下,如果你缺乏這種堅毅力,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瑣事都可能成為你情緒的導火線。無聊、沮喪、失望……這些情緒會像漩渦一樣將你卷入其中,使你迅速地、螺旋式地落下去。

那麽,如何才能控制自己的思緒呢?這裏有三個小方法供你參考,家長自己先做,會了再去帶動孩子:

1

自我對話‍

我們常常不自覺地陷入消極的自我對話中,如「我不行」、「我做不到」、「那件事太難了」等。這些想法不僅無助於問題解決,還可能讓我們陷入更深的絕望。我們要學會用積極的語言與自己對話,比如「我可以試試」、「有挑戰才有進步」等。這種積極的自我對話能開闊我們的心胸,讓我們更有動力前進。

你知道嗎?你的想法會影響事情的發展。因此,要時刻提醒自己保持積極的心態。研究發現,要抵消一個消極的想法,需要三個積極的想法。這意味著我們要在心中種下更多的積極種子,讓它們發芽、成長,最終蓋過那些消極的念頭。

生活中的每一步都充滿挑戰與困難,我們的成功不僅僅是做了一些偉大之事或面對了大事件才得到的報酬,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堅持做好每件小事情。每天工作或者學習的時候保持專註和投入,解出那道棘手的數學問題,制作出一頓豐盛的美味晚餐——這些都被算作成功的記錄。我們需要養成記錄這些微小成功的習慣,當面臨挑戰或困擾時,便可以開啟我們的記憶之書,回味那些在時間長河中沈澱下來的成就與美好。

具體我們可以寫成功日記,每天晚上都會花上幾分鐘時間,記錄下當天自己做得特別出色的三到五件事:「今天我成功地完成了那個高難度的計畫報告,得到了同事們的贊賞。」或者「今天我堅持鍛煉了半個小時,雖然很疲憊但感覺很好。」這些記錄不僅僅是對自己努力的肯定,更是在內心深處種植了一棵充滿正能量的樹。每條日記中包含著微小的幸福與成就,這不僅僅是自誇和自賞,更是對自身價值的一種認同和贊美。久而久之,這樣的習慣不僅會讓我們的思維變得積極樂觀,而且每當我們在日後回顧那些滿載記憶的日記時,那種積極的情感與態度都會重新燃起我們前進的激情。

圖片來源於網路

2

感恩‍

感恩練習是調整大腦消極傾向的另一種有效方法。科學研究顯示,經常進行感恩練習的人,能夠改變大腦中杏仁核的工作模式。

杏仁核是大腦中一個傾向於收集負面資訊的過濾器。然而,透過感恩練習,我們可以改變這一傾向,使其更註重事物的積極方面。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感恩練習方式是寫感恩日記。每天讓孩子花些時間寫下他感到最感激的事情或最想感謝的人。讓他詳細描述發生這些事情的情景,同時在書寫的過程中,他會集中註意力去感受這種感激的情緒是從他身體的哪個部位產生的。這種每天堅持的感恩日記練習不僅能讓孩子變得更加寬容,也讓他感到能量更加充沛,對外界充滿了更多的愛意。這是一個逐步改變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讓他更加關註生活中的積極因素,從而提升自己的情緒狀態和生活品質。透過感恩練習,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並欣賞生活中的美好,讓我們的心靈得到真正的滋養。

3

關於正念的理解與實踐

正念,即是洞察思想與情感之間的微妙關系。當我們的思維在大腦中產生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引發某種情感,其間會有一瞬即逝的空隙,其持續時間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僅為一毫秒。一旦情感萌生,若其為負面,我們往往需要耗費大量心力去平復它,這就是所謂的「內耗」。然而,如果我們能夠捕捉到這個思想和情緒之間的空隙,我們便可以用更為積極的思想去取代消極的想法。長此以往,不僅我們的思考方式會得到改變,甚至大腦的結構也會發生積極的轉變,這就是正念練習的巨大益處。

冥想是練習正念的最佳方法。我每周都會進行3至5次的冥想練習,每次持續10分鐘。冥想的方式多種多樣,其中最簡單的一種是觀察呼吸。將註意力集中在呼吸的過程中,仔細感受氣流的進與出,以及呼吸的長短。另一種冥想方法是觀察大腦中的每一個念頭,不進行評判,只是靜靜地觀察。透過這樣的觀察,我們會開始註意到念頭與感受之間的間距,很快就會發現這種簡單的覺知能夠幫助我們跳出情感的漩渦。

擁有了行動的空間,就擁有了選擇的自由,我們可以從被動轉向主動。透過持續冥想練習,我現在的覺知力比以前更強了。當負面的情緒產生時,我能夠第一時間察覺到,從而讓自己從情緒的困擾中解脫出來。這樣的實踐讓我深感正念的力量,它不僅改變了我的內心世界,也影響了我對外界的認知和反應,推薦大家試一試,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做。

03

戰勝恐懼

若想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完成各種挑戰,那麽必然要面對內心的恐懼。人們常說,行動勝於空談,開始做總比空想完美更重要。然而,許多時候我們總是無法邁出第一步,因為恐懼,害怕失敗、害怕痛苦、害怕他人的嘲笑。恐懼成為了阻止我們勇敢前進的鴻溝。

我曾經在寫作時深深思考過這個問題。最近我寫的量進步明顯,原本一周一篇,現在兩天一篇。為何會進步?為何會有所退步?退步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恐懼,當工作要求提高,我的潛意識會因此而抗拒,多巴胺分泌減少,寫完也沒有成就感,漸漸地對寫作失去了興趣;最近我嘗試勇敢面對這種恐懼,盡管開始寫時會有些難受,但寫完之後卻感到十分輕松。其實,生活中的各種事情也是如此。我們常常因為害怕承受過程中的難受,而無法實作想要的結果。那麽,如何培養這種克服恐懼的堅毅力呢?

一個有效的方法是進行恐懼練習,直接面對它。只有直面恐懼,才是克服它的最佳方式。對此,心理學家提出了兩種方法:一種是系統地建立耐受性,即「系統性脫敏」;另一種是直接進入最恐懼的情境中,「滿灌」的方式雖然直截了當,但卻需要更大的勇氣。不論采用哪種方式,我們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保持覺察,了解孩子到底在害怕什麽。我們讓孩子從自己的身體中找出恐懼的訊號,是思維緊張還是身體緊張?是手抖還是心跳加速?

然後,需要孩子回顧過去的經歷和感受,回想那些成功克服困難的情境。他是怎麽做到的?用了哪些技巧?這些技巧中是否有些是特別有效的?如果有,那麽下次就可以繼續練習這種技巧。最重要的是,他必須在恐懼中體驗、承受、穿越它。只有這樣,他才能真正地克服內心的恐懼,走向成功。

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挑戰已然成了普遍的事情,讓他的恐懼心逐漸消解,於是,他會開始勇敢地迎接更大的挑戰。他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以平常心去面對,並從中尋找新的機遇和可能性。因此,他會願意去嘗試那些更為宏大的挑戰,以追求更高的成就和更深的體驗。

圖片來源於網路

總結一下:

堅毅力是我們成事的關鍵,有3種堅毅力需要我們重點培養。

第一種是不屈不撓的堅毅力,要分別鍛煉意誌力、思維方式、找到激情;

第二種是控制思緒的堅毅力,可以透過積極的自我對話、感恩、正念去練習。

第三種是克服恐懼的堅毅力,要認識恐懼、覺察恐懼、直面恐懼,這是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