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深入理解函式——2024年湖北省中考模擬數學第24題

2024-01-23教育

深入理解函式——2024年湖北省中考模擬數學第24題

作為2024年湖北省中考模擬數學卷(非武漢地區)的終極BOSS,本題最後一問的設定很巧妙,事實上它是一個新函式,即要求學生用函式的觀念去理解這一問涉及到的變量,前面兩個小問一如既往比較簡單。

函式綜合題的考查對命題的確是極高的要求,我們在教學中經常說函式課要有函式味道,而不能把函式教學局限於復雜的代數恒等變換,看上去參數眾多,實際上就是「死算」;全國各地中考題對函式綜合的命題,越來越多地開始檢驗學生對概念的深層理解,包括新定義題型,在個人看來,本題適當改編,也不失為新定義的優秀素材,那究竟要如何體現函式味道,我們一起來看本題。

題目

在平面直角座標系中,拋物線y=-x²+bx+c(b,c是常數)與x軸交於點A(-1,0),B(3,0),與y軸交於點C,P為x軸上方拋物線上的動點(不與點C重合),設點P的橫座標為m.

(1)直接寫出b,c的值;

(2)如圖,直線l是拋物線的對稱軸,當點P在直線l的右側時,連線PA,過點P作PD⊥PA,交直線l於點D,若PA=PD,求m的值;

(3)過點P作x軸的平行線與直線BC交於點Q,線段PQ的長記為d.

①求d關於m的函式解析式;

②根據d的不同取值,試探索點P的個數情況.

解析:

(1)由條件可知該二次函式二次項系數為-1,直接由交點式寫出y=-(x+1)(x-3)=-x²+2x+3,即b=2,c=3;

(2)PD⊥PA且PA=PD,所以構造「一線三直角」模型即可解決各點座標的關聯問題,如下圖:

顯然圖中△APF≌△PDE,先寫出點P座標為(m,-m²+2m+3),然後表示出PF=-m²+2m+3,DE=m-1,於是由PF=DE列方程式為-m²+2m+3=m-1,解得m=(1+√17)/2;

(3)本題一定要認真作圖,一定要認真觀察圖形的變化,按要求在備用圖中作x軸的平行線,可以發現這條平行線隨點P位置不同,交點Q的位置也隨之變化,如下圖:

在草圖中,我們需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過點P且平行於x軸的直線,與拋物線的交點情況;

第二,這條平行線與拋物線的哪個交點可記為點P?

第三,PQ的長度d如何用含m的代數式表示?

①拋物線的頂點為(1,4),當點P位於此處時,d=2,這是特殊位置;然後我們求出直線BC的解析式為y=-x+3,從而可表示出點Q座標為(m²-2m,-m²+2m+3),為後面表示出d作準備;

當點P在第一象限時,此時點Q在點P左側,d=m-(m²-2m)=-m²+3m;

當點P在第二象限時,此時點Q在點P右側,d=(m²-2m)-m=m²-3m;

綜上可得d=-m²+3m(0<m<3)或d=m²-3m(-1<m<0);

②在前面對點P位置的討論過,我們簡單地用點P所在象限分類,其實還是有邏輯上的「漏洞」,即前面所說第二個問題,哪個交點可記為點P?

除了點P在拋物線頂點處時,這條平行線與拋物線均有兩個交點,即點P有兩處,如下圖:

那前面的討論中為何不分兩處來寫解析式呢?

因為無論上圖中的點P或點P',其座標都是同一種,都用參數m表示,而m本身的取值,有兩個結果,從解析式角度來看,並無問題;

但輪到討論點P個數時,問題就來了,圖中很明顯,當d的取值不同,滿足條件的點P不止一處,所以我們需要重新用變量的觀念去理解問題。

當點P在第一象限時,d=-m²+3m=-(m-3/2)²+9/4,說明在這個範圍內,d是有最大值9/4的,如下圖:

當m=3/2時,PQ長度最大,我們過點P作BC的垂線段PG,此時PG長度也最長,即點P到直線BC的距離最長;由於△BOC是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很容易證明△PQG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因此我們建立了PQ與PG間的關聯,即d=√2PG,當點P在第一象限時,PG的長度變化趨勢是:點P從B運動到點C,PG先變長,到圖中PG位置時最長,然後又變短,到達點C時,d=0;

現在我們將這種探討方式推廣,當點P在第二象限的時候,我們發現PG的長度變化趨勢是:點P從點C運動到點A,PG先變長,當PG長度超過前面的「最大長度」後,還在繼續變大,直到到達點A,此時d=4,如下圖:

於是根據前面的探索,我們成功將問題轉化為點P到直線BC的距離,與點P個數間的關系,現在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總體上d的範圍是0<d<4,其中特殊值為d=9/4,推導如下:

為幫助理解,我們過點P作直線BC的平行線,請註意在兩側各有一條平行線,即直線m和直線n,仍然先看特殊情況,當PG=9√2/8時,d=9/4,滿足條件的點P有兩個,如下圖:

當0<PG<9√2/8時,滿足條件的點P有三個,如下圖:

當9√2/8<PG<2√2時,滿足條件的點P只有一個,如下圖:

解題反思:

從最難想的第三問看,如何尋找d與點P個數間的關系,很多學生沒能找到門路,因為d的值並不是和點P位置一一對應,如果本題根據點P位置去求d的值,這個難度一下子就降低了,所以說這道題的命題很智慧。

當然,解這道題之後,作為老師,接下來就是思考如何講給學生懂,如果把自已的思維過程以清晰的脈絡呈現出來,學生才有可能理解清楚,所以在思考解法講授的時候,多畫了幾組圖,事實上在解題過程中,並沒有繪制這麽多圖示。

d值與線段PQ長度有關,雖然PQ看上去很「直」,但最終不如轉化成PG長度直觀,顯然PG看上去是「斜」,這也可以看作是化斜為直的反套路,經此一役,學生應該明白,數學中的「斜」或「直」,永遠是相對的,不可拘泥。

一旦問題轉化成點P到直線BC的距離與點P個數的關系,則問題又變成了「老熟人」,這是典型的化歸思想。

微信公眾號:愛數學做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