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罕見人生|「輪椅上的清華博士」回家鄉任教,成為一名心理學教師

2024-09-29教育

陳斌在上課。 本文圖片 受訪者供圖

陳斌入職兩周後,學校給他安排了一次講座,主題是「科學認識壓力」,59個名額很快被學生們搶光。在學生眼裏,他是一位「挺能講的」老師。

每次上課,坐在輪椅上的陳斌都會提前到,不想因為自己的特殊讓學生等他。

小時候的陳斌。

他出生於廣東惠州一個普通家庭,7歲時確診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DMD)。這是一種罕見病,會使人肌力減退和肌肉萎縮。12歲時,他喪失了行走能力,但他和父母沒有放棄,完成了一場人生逆襲:19歲考上中山大學心理學系,23歲進入清華大學讀博,30歲回到家鄉成為惠州城市職業學院一名心理學教師。

一位學生說,陳斌講課很認真、很有耐心,課程內容很豐富,會用一些例子來加深學生對心理學的理解。

如願回到家鄉,陪在父母身邊並成為一名高校老師,從事自己喜歡的科研和教學,陳斌對如今的工作、生活很滿意,也很感激這一路上幫助他的熱心人。

陳斌的故事曾被媒體多次報道,鼓舞了很多人。少年時,他曾在日記中寫下,「命運為何對我如此不公?」他說,後來他在書中看到的一句話:「你只要比一般人稍微努力一點,你就會成功。」這激勵了他,成為了他的人生信條。

陳斌向澎湃新聞表示,他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心理教師,會長期關註罕見病群體,希望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親身經歷,為這一群體帶去溫暖與希望,改變外界對他們的偏見與誤解。

最近,陳斌聽到了一個好訊息:他的一個課題獲廣東省教育廳批準立項了。

在陳斌眼中,是媽媽把他「背」進了大學。

「媽媽背著我上學」

7歲那年,陳斌確診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DMD)。這是一種罕見的基因缺陷性疾病,據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文章介紹,DMD活產男嬰發病率約為1/5000-1/6000,中國每年有400-500例DMD男嬰出生,累計患者7萬-8萬人。該病會導致肌力減退和肌肉萎縮,還可能伴有中樞神經系統、心臟、骨骼、呼吸和胃腸道等部位的病變,嚴重的危及生命。

年幼時的陳斌不懂,以為只要自己足夠努力,就能戰勝病魔,他每天堅持跑步、騎車,期待自己能徹底好起來。

陳斌的家庭很普通,他患病後,母親沒有工作,專門照顧他,全家經濟來源靠父親,父親什麽活都幹過,進廠打工、送貨、搬運、開出租車、當保安……

陳斌說,在早期,由於對疾病缺乏認知,治療走了很多彎路。他曾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四肢和軀幹被紮300針左右,但這種治療並沒有讓病情好轉。

12歲時,陳斌徹底喪失了行走能力。剛開始,他還期待著第二天就好,就能走路了,但他一次次失望。當時,他們家住5樓,沒有電梯,每天上下樓,都要母親李惠雲背。每背一趟,李惠雲都要休息好幾次。

靠著堅持,陳斌的上學之路沒有中斷,母親把他「背」進了大學。2012年,陳斌以優異的成績被中山大學心理學系錄取,他的故事經媒體報道後被外界熟知。

2016年,他以總評排名專業第一的成績,經保研成為清華大學的直博生。讀博期間,他曾榮獲清華大學2019年學生年度人物。

陳斌說,在求學道路上,學校給了他很大的支持。如高中時,學校特意把他的教室調整到樓梯口,還騰出一個房間作為他中午的休息室;在中大和清華,學校都為他們母子安排了一間宿舍。

「即便疾病禁錮了我的身體,但擁有家人與朋友的關愛,我的夢想一樣可以展翅翺翔。」陳斌說。

陳斌正做康復訓練。

30歲回到家鄉當心理學教師

2023年,陳斌從清華大學博士畢業。他很早就在想,自己能做點什麽。

進入高校,成為一名心理學教師,能兼顧科研和教學,是陳斌想到的最理想的工作。他投了一些簡歷,也得到了一些高校和科研單位的關註,但沒能透過面試。

同年年底,機緣巧合之下,陳斌成為惠州城市職業學院一名心理學教師。據惠州日報此前報道,該校黨委書記鐘文宇看了陳斌的簡歷,了解他的情況後,當時就被他的經歷感動了,「陳斌的經歷本身就非常有教育意義,如果他能到我們學校來當老師,就是給學生樹立了一個好榜樣」。

惠州城市職業學院在校生2萬多人,是惠州辦學規模最大的職業院校。對於陳斌來說,這是一份不錯的工作,不僅可以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還回到了家鄉,可以和家人生活在一起。

找到工作後,陳斌發了一條朋友圈,寫道:「幾經波折最終找到並開始工作,開啟了人生新篇章。」

為了方便陳斌工作,學校對他日常教學、研究、辦公和生活的地方都做了無障礙改造,如增設教學樓的輪椅坡道,將原有坡度過大的坡道進行坡度改小;在教學樓、辦公樓和宿舍改造無障礙衛生間;辦公室改變桌椅布置便於輪椅通行;一個報告廳配備便攜無障礙坡道便於陳斌上下講台等。陳斌透露,當時每個地方進行改造前都征詢過他的意見,改造後他也實地去觀察過。

目前,陳斌在講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每一次到教室講課,都有人在背後默默支持。」陳斌說,由於四肢肌肉無力,他無法獨自去啟用教室裏的話筒、音響、螢幕等裝置,所以每次上課前都需要有人幫助開啟這些裝置。

肌肉無力帶來的另一項教學挑戰是,他坐著輪椅,上課時缺少豐富的肢體語言,他透過在課程內容方面下功夫,來吸引學生的註意力。

陳斌的學生梁秀梅告訴澎湃新聞,陳斌來上課不太方便,但每次都會提前到達,「什麽都提前準備好」,沒有因為自己的特殊而要學生來等他。而且,陳斌的每節課,內容都很豐富,盡管一些學生並不重視這門課,也沒有認真聽講,但陳斌還是很有耐心,認真講解,並透過一些例子加深學生對心理學的理解。

梁秀梅記得,有次上陳斌的課,講到人際關系。那會兒她的人際關系出了問題,她很迷茫,不知道怎麽處理,陳斌剛好講到了對應的心理和處理方式,這讓她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更好地理解了情緒的起源、表達和調節。

在學生的印象中,陳斌時常面帶微笑,尊重身邊每一個人,身上自強不息的精神感染了大家。「正當沒有信心的時候,想到老師的經歷,這麽艱苦都熬過來了,那我們這種條件為何不去拼一拼?」梁秀梅說。

希望帶動更多人關註罕見病

陳斌說,在患病早期,他們對罕見病的認知很有限,沒法透過網路快速去尋找病癥資訊,只能依靠電視播放的新聞、看病過程中的醫生、其他病友的家屬、書店裏的醫學書籍等渠道,一點點地獲取資訊,非常低效。

陳斌的病,讓他的肌肉力量一步步減弱,從而影響日常的學習和生活。這給他帶來很多困難,比如翻書困難、寫字慢,影響學習和考試;穿衣、洗漱等生活瑣事,都需要他人輔助才能完成;無障礙設施不完善,導致出行不便,影響日常社交。

作為一名罕見病患者,在社交中,陳斌還會遇到一個「小尷尬」,自己經常需要向他人解釋,他的疾病會給他的身體造成哪些影響。

他舉例說,第一次認識一個人時,通常需要握手問好,但因患病,手部的力量缺失,無法主動伸出手,這時他會擔心,害怕沒有及時解釋,會讓他人產生誤解,認為他是一個不禮貌的人,或者瞧不起對方。但是,在社交場合,突然向別人「科普」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常常也會導致氣氛尷尬。

陳斌一直在努力,讓大家更加了解罕見病群體。在大學期間,他就積極參加公益活動,活躍於中學、社群、醫院,傳播心理學知識,為有需要的人解答生活困惑。他還到全國多個城市參加教育公益計畫,用經歷和知識幫助學生培養自信樂觀、積極奮進的心態。

「相比於過去,社會對罕見病的認知程度是越來越高的。」陳斌告訴澎湃新聞,大概5年前,他參與過一個罕見病公眾意識的調查宣傳活動,當時的調查數據顯示,大約80%的人願意幫助罕見病群體,大約同樣比例的人認為罕見病患者面臨著健康威脅、公眾的接納態度等多種挑戰,但在關於罕見病基本知識的調查中,比如罕見病的診斷、整體發病率、藥物可及性等問題上,受訪者的回答正確率只有50%多。

那時陳斌就意識到,社會對罕見病的認知比較「感性」,在「理性」上仍需加強。人們能夠感受到罕見病群體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但不清楚罕見病群體的生存現狀以及他們所面臨的挑戰。

結合自身的情況,陳斌說,罕見病患者及其家庭需要在疾病診治、康復、社會參與等方面得到外界的幫助。罕見病的治療康復費用往往較高,而且能夠診治特定罕見病的醫院和醫生較少,很多罕見病患者需要異地就醫,因此很多罕見病家庭的經濟負擔較重,需要完善針對罕見病的醫保政策。此外,罕見病患者的身體狀況特殊,需要輔助支持,一般的出行規定、體檢標準、考試流程規定等,會把罕見病患者排除在外,讓他們難以融入社會。他希望,相關政策規定能夠針對罕見病群體靈活調整。

成為一名心理教師後,他覺得自己有了用武之地,他希望能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親身經歷,為罕見病群體帶來溫暖和希望,讓公眾更加了解罕見病群體,消除公眾對罕見病群體的偏見和誤解。

陳斌希望,今後加大對罕見病的宣傳,特別是對罕見病基本知識的科普,提高公眾對罕見病的認知,讓公眾更加理解這個群體的處境。

近年來,陳斌一直都在關註DMD藥物研發的最新進展。「特別是最近幾年基因治療的發展很快,讓我覺得治愈DMD的療法可能就要問世了。」陳斌說,2023年第一款DMD基因療法藥物在美國獲批準上市,雖然這種藥物不一定對他的情況適用,但這一訊息仍然讓他感到振奮,因為這讓他看到了人類攻克DMD這種疾病的希望,並且自己願意相信DMD患者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

陳斌參與公益活動。

「他能夠學有所用,我也放心了」

年少身患重病,並喪失行走能力,還能像學霸一樣,一路逆襲。很多人被陳斌的故事所感染,他是怎麽做到的?

「一開始被確診的時候,我們是不了解這種疾病的,當時無法接受這樣的疾病發生在我的身上。」陳斌說,大多數罕見病患者家庭一開始都會無法接受,懷疑診斷結果,之後會承認事實、感到痛苦,不斷尋醫問藥,最後振作起來,面對現實,想辦法去解決遇到的各種困難,學會應對疾病的挑戰。

患病以後,陳斌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學業,除了自身的堅持和努力,也和父母的付出分不開。母親李惠雲曾說,「兒子,你不用害怕。只要你還想上學,我都會陪你上學,背你上學,我為你保駕護航。」陳斌一直把這句話記在心底。

母親的背,支撐著陳斌日復一日的上學路。陳斌說,「我覺得給我最大支持和鼓勵的就是我的母親。」經媒體報道後,李惠雲的事跡也備受關註,她榮獲了「2012年度感動廣東十大人物」、第四屆廣東省道德模範等榮譽。

接受采訪時,陳斌多次說,在對抗病魔時,自己依靠父母、親朋好友、身邊人的關愛,並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上,用這種方式保持心態。

陳斌雙手的力量正在緩慢地喪失,以前能正常寫字,現在握筆都有點困難了,但好在能正常用電腦。陳斌說,他每年都會復查,醫生也認為他目前的情況保持得很好。

陳斌非常重視康復運動,這是他日常生活的必修課。他覺得,不管做什麽,都得需要一個良好的身體。他做事,會優先完成最重要的事項,並盡可能提高效率。

如今,陳斌的心願是,好好工作,報酬社會,並多存點錢,報酬父母,想早點買一個屬於全家的房子。母親李惠雲表示,「現在陳斌有工作了,能夠學有所用,我也放心了。」

「陳斌這麽努力,給了我們這麽大的希望,以前再辛苦都值得。」陳斌的父親陳遠昌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以前,他們總是聚少離多,現在有點苦盡甘來的感覺,「有時我們一家三口一起到樓下散散步,我就感覺很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