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一個家庭最消耗孩子的,竟然是這些小事

2024-10-06教育

上周末,在超市的抓娃娃機旁看到一對母女。

女孩纏著媽媽想抓一個「草莓熊」。

媽媽說:「那是騙人的,抓不到,浪費錢。」

最後還是在女孩苦苦央求,並承諾回家做一套試卷後,媽媽才勉強答應。

抓娃娃一次投幣2元,媽媽給女孩兌換了10元的遊戲幣,女孩開心極了。

結果遊戲幣花完了,但女孩一個娃娃都沒有抓到。女孩搓著手,尷尬地沖媽媽笑著。

媽媽沖女孩喊:「真是蠢,早給你說抓不到,你以為我錢是大風吹來的,10塊錢幾分鐘就讓你糟蹋了……」

面對不依不饒的媽媽和越來越多圍觀的人,女孩繃不住了,蹲在地上哭了起來。

來源:視覺中國

看著眼前的場景,我想起【人民日報】上的一句話:

「一個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貧窮,而是總因為一些小事不斷消耗孩子。」

孩子最怕的不是物質的匱乏,而是父母無時無刻地數落挑剔。

這些話語就像小小的子彈,射入孩子身體,肉眼看不見,卻在孩子心裏留下了很大的創傷。

很多孩子,用一生的時間治愈著童年留下的創傷。

父母越挑剔

越容易養出自卑的孩子

朋友女兒小然,上周離家出走了。

雖然有驚無險,孩子找到了,卻也給父母狠狠地上了一課。

問其原因,小然啜泣著說:

「我要崩潰了,我早上6點起床,晚上12點睡覺,我太累了,可只要做錯一點事,一個多月別想好過,他們想起來就會罵我一頓。

「前天,媽媽讓我端餃子,盤子燙得我受不了,手一顫,餃子掉了幾個,媽媽罵我蠢,一直嘮叨到吃完飯……」

聽了小然委屈的訴說,我的心裏五味雜陳,記憶裏翻湧著朋友和小然相處的點點滴滴。

一次,我去超市購物,遇見了她們母女倆。

我們相互問好後,朋友看著身後低頭不語的女兒說:

「這麽大人了,見人不知道問好呀?」

孩子小聲說:「阿姨好。」

「大點聲!」朋友惱火地說。

當時場面有點尷尬,我本想打個圓場,卻不想點了導火線。

我笑著說:「小然夠優秀了,就不要計較這些小事了。」

沒想到朋友說:「優秀啥呀,她這次摸底考試,沒有一門滿意的,關鍵時刻掉鏈子。」

看著孩子越來越低垂的頭,我借故還有事,趕緊離開了。

小然的經歷並非個例,類似被父母「事事揪著不放」的情況,幾乎在每個孩子身上都發生過。

「……把鞋放整齊,坐起來,手扶著碗,學習能不能用點心,默寫怎麽又錯了一個字,這一分怎麽丟的……」

我們總是拿著放大鏡看孩子,本來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過失,卻被無限放大。

很多家長不以為然,可處處挑剔,很容易養出低自尊的孩子。

幸福心理學家周梵說過這麽一段話:

「父母喋喋不休的批評、指責和否定,並不能改變孩子的行為,反而會削弱孩子內心的力量,讓孩子在羞恥、懊悔和自責的內耗中,變得敏感、自卑、焦慮不已。」

孩子從父母眼裏看到的是滿身缺點的自己,他會堅信自己就是糟糕的。

長大後,面對有挑戰的工作,他也會否定自己的能力,一次次選擇放棄。

而在親密關系上,他也不會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更加珍視孩子的每一次嘗試和努力,而不是過分關註他們的錯誤。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錯誤是成長的一部份,而每一次的嘗試都是一次寶貴的經驗。

當我們用更加寬容和理解的心態去對待孩子,他們便能在我們的關愛中茁壯成長,成為自信,勇敢,有愛的人。

來源:視覺中國

父母越較勁,孩子能量越低

趙玉平老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媽媽經常一天幾遍追問孩子:「作業寫完沒?」

孩子如果回答:「寫完了。」

媽媽會說:「看你無聊的樣子,不會去做做卷子,背幾個單詞嗎?」

孩子如果回答:「沒寫完。」

媽媽又會說:「那還不快寫,一點都不自覺。」

一次,孩子走出房間想喝水,媽媽又問:「作業寫完沒?」

孩子瞬間炸雷:「能不能別問,再問我不寫了。」

媽媽一臉蒙,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

心理學中有一種現象叫「超限效應」,是指由於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覺得孩子不對,總在小事上和孩子較勁,不停地提醒、催促、嘮叨,就會產生「超限效應」。

不光如此,父母這種行為還會一點點地消耗掉孩子的能量。

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

每次和孩子爭吵後,都感覺很累,仿佛耗盡了所有的力氣。其實,此時孩子也有同樣的感受。

彼此對抗,就是在相互消耗能量。

尹建莉老師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這樣寫道:

「父母對孩子的世界幹涉太多,會讓孩子處於時時提防、事事對抗的狀態,這會消耗孩子很多能量。」

可以這樣理解:

如果孩子做事時有20%的分心,那麽他還有80%的註意力可以放在正事上。

此時,如果家長因為孩子20%的分心,去幹涉孩子,孩子有了情緒,他又要花很大一部份精力來跟家長對抗,那麽他能用在正事上的能量只會更少。

我們都知道能量守恒定律,此消彼長,此長彼消,這條定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也同樣適用。

如果我們過度幹涉孩子的生活,不僅會消耗掉他們的能量,還會讓他們感到束縛和壓抑。

父母唯有盡可能地減少不必要的幹涉,他們的潛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能量才能得以充分釋放。

來源:視覺中國

有一對寬容的父母

是孩子最高級的炫富

在動畫片【小豬佩吉】裏,佩吉和喬治都喜歡跳泥坑,一家四口一起躺在泥坑裏開懷大笑。

豬爸爸總是說:「有什麽關系,只是泥而已,只是弄臟了而已,洗洗就好了,這些並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

這大概就是孩子們喜歡這部動畫片的原因吧,孩子看到這個場景,在沙發上又蹦又跳,仿佛自己也在和爸爸媽媽跳泥坑。

一個家庭處理事情的態度,決定了家庭的幸福程度。

一對聰明的父母,從不在小事上內耗,而是做到了這幾點:

1.放棄「狼追式」教育

「狼追式」教育,就是父母不停地嘮叨,催促孩子,想讓孩子按自己的意願做事,呈現出自己想象中的「完美」孩子。

比如,孩子放學剛進家門,「狼追型」父母就會發射「機關槍」:

「今天作業多嗎?別磨蹭,趕緊寫作業,背挺起來坐直了,口算題怎麽又錯一道,都做多少遍了……」

這種「狼追式」的督促,短期內有點效果,就如同趕鴨子上架,趕一趕,總能動一動。

但長期下去,孩子會越來越厭煩父母,甚至會遮蔽父母說話,你說你的,我幹我的,很多父母說,我說話他就像聽不見,其實就是這種情況。

父母在小事上揪著孩子不放,也就是在不斷地告訴孩子:你不行。

孩子在內心也會一次次地確認:我很弱,我真的不行。

父母唯有學會松手 ,孩子方能在小事中自行摸索,感受自己的力量,去確信:我真的行!

2.堅持「揚長避短」

一張白紙中心有一個黑點,你問別人看到了什麽。

相信大多數人的回答是:黑點。

很少有人關註到其余白色的部份,正如同很多父母只盯著孩子的缺點看一般。

下面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孩子語文考了100分,英語考了100分,數學考了95分,父母的註意力立馬集中在數學上。

開始質問孩子:「數學計算怎麽又出錯了?你這粗心的毛病還是改不掉······」

很多時候,父母怕孩子的缺點影響成長和發展,在教育過程中都傾向於「補短板」。

殊不知,每個孩子的閃光點不同,孩子的優勢才是給他創造出精彩人生的關鍵。

樊登曾說: 「每一個孩子一定有不完美的一面,更多去看好的地方,發現亮點,才是一個孩子成長進步的方向。」

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都懂得接納和包容孩子的不足,用心發現孩子的優點,給予激勵,用優勢帶動缺點的改進,孩子才能在良性迴圈中越來越好。

來源:視覺中國

3.遠離「情緒汙染」

記得有一次,我們一家人外出就餐。

孩子把書包放在餐桌上,我往桌邊一推,結果把醋壺推地上碎了,飯館老板讓我們賠錢。

孩子爸爸就開始嘟囔,指責我,連飯都不吃。

我本想和他爭論一番,就賠10元錢,這麽點小事,至於嗎?但擡頭看見女兒恐慌的眼神,我閉嘴了。

其實,這樣的場景,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

父親買錯菜被母親各種數落;母親飯菜做得不合口味,父親嘮叨不停惹得母親一臉不快……

在這種氛圍下,孩子的童年總是感到特別壓抑,生怕父母的情緒落在自己身上。

要知道,一個家最可怕就是在瑣事上內耗,家不是情緒的垃圾場,孩子也不該為父母的負能量買單。

父母唯有把壞情緒關門外,孩子脆弱的心才能安定得下來。

寫在最後

看到網友@唐唐的一段分享,特別有感觸:

「感恩我的父母,在那個物資貧乏的年代,媽媽不會因為我的衣服搞破罵我。動手拆了爸爸心愛的電子琴,爸爸也覺得無所謂,還誇我好心奇心強。

「因為在父母看來,衣服臟了可以洗,破了可以補,只要不受傷,不傷人,不犯事,就可以快樂的那種松弛感,讓我很安心。」

孩子的世界有多小呢?

小到一塊麵包都可以讓他們耿耿於懷一整天,也小到一個鼓勵的微笑,就能暖他們好多年。

來源:視覺中國

正如心理學家艾爾弗雷德·阿德勒所說:

「父母在小事上給予孩子自由,不加以過多幹涉和消耗,孩子將學會獨立思考,自信成長,成為內心強大、有責任感的人。」

父母寬容大度,凡事不較真,孩子才能自信陽光,特立獨行。

願父母活成一道光,盡己所能去照亮我們的孩子。

作者:淩麥,一位穿梭於文字與夢幻之間的織夢者,渴望用文字喚醒自己,用故事溫暖Ta人。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關註微信公眾號「讀者」(ID:duzheweixin)聯系我們,獲取授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