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上學的孩子出現10種行為,八成已遭受「校園霸淩」,家長不能大意

2024-04-01教育

校園霸淩是學校、家庭、孩子都需要重點關註和解決的問題,通俗理解就是老實的孩子,在學校被強勢的孩子欺負了,它有4重含義和延伸,符合任何一條就能稱為「霸淩」:

1、從行為看 ,校園霸淩是全方位的攻擊,含 語言欺淩 ,如起難聽的綽號; 身體欺淩 ,如各種造成身體傷痛的行為; 社交欺淩 ,如各種孤立、排擠、誣陷等; 網路欺淩 ,利用手機和網路散布失真受害者名譽的行為,等等。

2、從物件看 ,很多人印象裏,「男生」之間容易出現霸淩,這個不全面,不論男生、女生,都可能出現霸淩行為。

3、從主體看 ,學生之間容易出現霸淩,但不要忘了,一些學校是「按成績論英雄」的,成績很大程度上是學生的尊嚴,個別老師也可能對差生施行霸淩。

4、從範圍看 ,除了校內的霸淩,如高年級欺負低年級,同班或隔壁班級強的欺負弱的,還可能延伸到校外,如校外欺負校內。

校園霸淩並非某一地、某一校的問題,它是全球共性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校園霸淩】報告有一個數據:32.5%的學生在求學階段遇到過校園霸淩,但約30%的人選擇無奈承受和沈默。

站在學生的角度,哪些人容易遭受霸淩,成為「犧牲品」,主要有4類:

一是學習成績較弱,在班級處於「拖後腿」的人。

二是性格內向,家庭條件一般,長得瘦弱的人。

三是外表相對突出的人,包括長得胖,長得醜一些,或者少數長得漂亮的人。

四是長期不是父母帶大的膽小留守兒童。

對於家庭而言,家裏有個求學的孩子,孩子在家的時間,是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步減少的。在3歲以前,全天候在家,父母是全部;4—7歲,除了幼稚園,就是在家;小學生,大部份是晚上在家;初中寄宿學校以後,基本只有周末假期在家。

問題是,父母對孩子的心思,大部份是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變淡」的,認為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獨立空間了,這就很容易忽略一些從小學到高中出現的校園霸淩問題,孩子在學校被欺負,家長未能及時發現,成為校園霸淩的「助推」。

其實,家長是防範校園霸淩的「前哨」,更是孩子的堅強後盾。如果家長對孩子的異常表現不敏感,或者沒往深裏想,問題會越來越嚴重。

孩子上學以後,如果出現這10種行為或言論,家長一定不要粗心大意,很可能孩子正在遭遇「校園霸淩」。

1、放學回來,衣服比較臟,還出現一些破損,書包、書籍、水杯等個人物品被人為弄壞、缺損,如果孩子已經是四年級以上,就要註意了。

2、頭發淩亂,身上出現一些淤青、擦傷,手臂、前胸後背、膝蓋、下肢多見,但解釋得不合常理,放學回家時間比以前晚了不少。

3、突然向父母表示:不想上學了。或是以各種借口不願意去學校,放學回來情緒不對勁,焦慮、失落、憂慮比較多。

4、自行去學校的孩子,選擇不符合邏輯的上學路線,繞一大圈,或者突然讓家長送去學校。

5、在非疾病流行季節,早上上學抱怨身體不舒服,頭痛、肚子痛、胃口不好等。

6、向家長討要超出正常範圍的費用,問題是,一些家長有求必應,也不過問用途,或者孩子偷拿家裏的錢,去處不清不楚。

7、放學回家後,脾氣變得較差,特別喜歡無緣無故發脾氣,很可能是在學校沒法面對強勢力量,只能朝家人發作,因為家裏能包容。

8、突然冒出一句:「你們都不是好人」,或者「每個人都捉弄我」。女孩子不再喜歡穿裙子,拒絕穿個性鮮明或平時很喜歡的服裝。

9、在家吃不香,出現尿床、做噩夢的問題,睡眠容易驚醒,有抑郁表現,體重明顯下降。

10、走路姿勢有些怪異,以一種戒備警惕的狀態,也拒絕參與課外活動或集體行動。

這10種表現,是大多數遭受校園霸淩行為的孩子的自然流露。如果孩子進入小學四年級以上,或邁入青春期,這些表現只要出現一個,家長就要引起警惕;如果頻繁好幾個一起出現,家長哪怕再忙,也要立即停止手頭工作,與孩子細致溝通,查清原因。

有的受過校園霸淩的孩子,會第一時間告訴父母,這是孩子與父母溝通「零障礙」的表現,但如果從初中開始,孩子離開父母時間變長,開始與父母疏離,或者父母心比較大,甚至無暇觀察,很可能讓孩子生活在恐懼和焦慮當中,甚至釀成悲劇。

孩子的沈默、父母的大意,是校園霸淩最喜歡的「助推劑」,只要有任何一個環節管住,迅速反應,校園霸淩都會及時被扼殺和制止,家長要負起應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