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銳評!光明網罕見發文評論唐尚珺:從勵誌者到投機者,再到仿徨者

2024-07-27教育

高考釘子戶唐尚珺,今年已被華南師範大學錄取,物理類專業,這與他當初的誌願相悖。他當初想讀師範類的專業,畢業以後去學校當教師,把他十幾年的高考經驗都傳授給學生。但是事與願違,他沒有被師範類的專業錄取,而是被物理類的資訊工程專業錄取。

看到這個專業,他有點仿徨了,到底要不要去讀?他一時也拿不定主意。

不去讀,畢竟考了16年了,都36歲了,哪怕今年去讀,4年後畢業也40歲了。試問,那個工作單位還願意要40歲的大叔呢?現在35歲以上的人,找工作都受到年齡歧視了。何況是40歲的他呢?

去讀吧,又不是自己喜歡的專業,考了16年,難道就不能再堅持一年,上個好專業嗎?不然,前面16年不是白白浪費了嗎?

他也舉棋不定,在網上發起了 「這次要不要讀大學」 的投票。網民的說法不一,大部份人都勸他趕快從高中階段跳出去,去讀大學吧, 不要再復讀了,不要再占用社會資源了。

但不論網友怎麽講,他依然不為所動。前面的15年裏,每年都有人勸他趕緊去讀書。再說,他考的大學也不差,有中國政法大學、華東師範大學、重慶大學等等這類的名校錄取他。但他都不為所動,堅定他的夢想是清北,一定要圓了自己的清北夢,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段時間裏,大家認為他是一個勵誌者,讓人佩服。

誰還沒有一點夢想呢?夢想一定要有的,萬一實作了呢?

後來,有學校願給他費用,讓他到他們的學校去復讀,以提高升學率和知名度。唐尚珺說,這麽多年裏,他一共收了大概30萬元的復讀贊助費,最高的一次是一次性給10萬元,想必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費用,才是他復讀的動力。也正是因為有這些贊助,他才能順利地讀下去。

我們大多數人讀書就是為了找工作,為了養家糊口。而唐尚珺還沒讀大學,在高中就開始獲利了。這也讓他看到了希望。高考,凝聚了太多的資源,份量太重。於是他打算好好地利用。

現在的他,成功了。提到高考,提到復讀,就能想起唐尚珺,他仿佛成了高考的符號。不管他以什麽樣的方式走紅,總之,現在他紅了。

這段時間他經常開直播,有時候還親自拍攝視訊、剪輯並釋出到網上。從這裏可以看出他為自己規劃的路。那就是紅了以後,就去當網紅,讀不讀大學都是次要的了。但是有錄取,還是去讀,他擔心去讀了,大家會不會把他忘了。

總之,現在的唐尚珺非常矛盾,想圓清北夢是不可能了。想上學,當網紅才是他現在渴盼的。但他又擔心他去上學了,不再是高考釘子戶了,人們會不會把他遺忘呢?

所以,光明網的評論員對他的評論一針見血: 他的社會評價變得復雜,似乎從一個高考的勵誌者,變成了一個高考的「投機者」,如今又變成了仿徨者。

他想讓自己未來的人生大機率是與「高考」二字緊密相連,只要人們提到高考就想起他,他就是高考的符號……並不是想像普通人那樣樸素的想法:讀書-畢業-找工作。

光明網的評論很尖銳:

不可否認的是,無論人們喜不喜歡,唐尚珺都能輕易獲得輿論的關註。從這個角度看,他已經「成功」了——哪怕是以一些人不喜歡的方式。唐尚珺本身已經變成高考語境下的符號,他未來的人生大機率要和他的高考故事緊密相連,而不是全部系於人們出於樸素認知所設想的路徑:讀書-畢業-找工作。

現在的他,迷失了!迷失在網路的光芒裏;迷失在追夢的過程中,因為有外界力量的加持,讓他漸漸地忘了初心。如果開始他高考是為了圓自己的清北夢,那現在,他早已不在乎讀不讀大學了。他就是想讓人家提到「高考」,就能想起他。但是,網路上的資訊每天都是爆炸式的增長,你方唱罷,我登場,誰又能一直是一個時代的符號呢?

所以,唐尚珺在追夢的過程中,越來越累,因為想法不純粹了,包袱越來越多了,夢想不再單一了。


他的包袱,不再是簡單的行囊與夢想,而是摻雜了外界的期許、自我懷疑的重擔,以及那些不經意間累積的遺憾與不甘。每一個未竟的期望,都像是一塊塊無形的巨石,壓在他的心頭,讓他每一次呼吸都顯得格外沈重。


於是,唐尚珺在追夢的路上,開始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憊。他仿佛置身於一片茫茫的迷霧之中,四周是看不清方向的混沌, 他早迷失了自我,遠離了最初的夢想。

我個人覺得,他可以結束了,每次看到他,我都覺得累。就比如我考駕照一樣,如果考掛了,我特別特別累,總想著能考過,那感覺,絕對不一樣。但唐尚珺年復一年的高考,早就不是為了上大學了。只是為了高考而高考。如果沒有復讀式獎勵,他還會復讀16年嗎?不會!因為沒有錢的支撐,他走不下去。

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的復讀,獎勵式復讀,是不是一種病態呢?也正是因為這種病態,才讓唐尚珺有了可乘之機。

唐尚珺的困境,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考試制度在某些極端情境下,如何異常沈重地壓在了個體的肩頭, 將原本豐富多彩的人生路途,壓縮成了一場場無休止的應試輪回。



這不僅僅是唐尚珺個人的戰役,更是對「考試至上」理念的一次深刻反思。它揭示了當考試被賦予了超乎尋常的決定性力量時,如何悄然扭曲了教育的本質,催生出一種近乎病態的 「獎勵型復讀」 現象,仿佛一條不見盡頭的隧道,讓人在追逐分數的迷途中漸行漸遠。



人們呼喚唐尚珺能夠勇敢地邁出這一步,不僅是對他個人命運的解脫,更是整個社會對於打破「一考定終身」魔咒的深切期盼。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轉身,更是一場盛大的「告別儀式」,象征著高考從神壇走下,回歸其作為教育評價工具應有的平凡與理性。

我們渴望的,是一個更加多元、包容的教育生態,讓每個孩子都能在適合自己的道路上自由奔跑,而非被單一的分數標準所束縛,讓高考成為照亮前路的一盞燈,而非決定終點的唯一標尺。如此,教育的天空方能更加遼闊,人性的光輝也能在更廣闊的舞台上自由綻放。

你們對此怎麽看?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