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請註意,如果孩子動不動就甩臉色,那可能是進入:仇親期

2024-10-11教育

文/蘭媽談育兒

和休長假回家的表姐聊天時,她告訴我,她和她女兒現在的關系連個陌生人都不如,孩子動不動就甩臉色不理人,就連電話和微信也是 一言不合 就直接拉黑

剛開始的時候還覺得這是誇大其詞,直到親眼目睹之後才明白其中的酸楚

就在前幾天,表姐原本計劃帶她女兒一起回老家看望老人,奈何孩子和同學有約,只能拖到第二天了

可到了第二天時,幾大家子都在等她們母女二人,好不容易把表姐盼來,卻看到她淚流滿面的模樣

也是問起原因才知道,原來是她們母女倆在家裏面大吵了一架

吵架的原因就是因為早上喊起床不理人,就連回家聯系好的司機都到樓底下了,也是各種拖拉不願意起床

情急之下,表姐說了一些氣話,她女兒就直接一點就著,似乎多看一眼都嫌棄地直接推開門狂奔而去

而聽到這裏時,旁邊有個媽媽似乎經驗豐富,她告訴我們:這是孩子進入仇親期了

繼續了解才弄清楚

原來,所謂的仇親期就是指十三、四孩子的一種作對心理,多發生於青少年時期,典型的表現就是你讓孩子往東、他們偏要往西

不過,從心理學上來說,孩子跟家長作對,也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 必經之路 ,不論是父母還是老人帶孩子,我們想要改變孩子的 「仇親」 心理,都需要了解並理解孩子這一 成長階段 的心理變化

比如,孩子進入仇親期時的以下幾個心理變化階段,就需要家長多多關註

01

孩子總喜歡唱反調

那是他們「長大了」的表現

可能有很多家長都是這樣的心理:

每次一聽到孩子叛逆頂嘴、經常唱反調時都怒火中燒,總想著用一些方法好好「教訓」一下孩子,讓孩子知道什麽事該做、什麽事不該做

可是事實上,孩子喜歡唱反調,所體現的恰恰是他們 「長大了」 的表現

小姨的兒子鑫鑫,今年上大三了,這次小長假回來7天,有5天都在跟父母 唱反調 ,剩下的兩天則是在往返學校的路上

光是聽小姨的一面之詞,可能大家都覺得:現在的孩子叛逆起來真的太難管了

可事實上,所謂的叛逆就是孩子 自我主見 的體現

怎麽回事呢

從外婆口中得知,鑫鑫回家的第一晚,還在上班的小姨就迫不及待地給外婆打電話,表示孩子回來就跟老同學出去瞎混,意思也是讓外婆能把娃接回老家住幾天

外婆了解前因後果後,就給鑫鑫打電話,孩子當時聽到外婆的聲音也很客氣,還熱情地回應過幾天肯定會回去看望她老人家

可外婆一心惦記著小姨的話,不停地打電話、發語音問「什麽時候來」、「我們都做飯等著呢」

結果,次數多了,孩子也煩了,直接電話不接、訊息不回

直到那時,外婆和小姨還分別讓我這個做堂姐的,繼續給孩子打電話、發訊息催人

看著一個比一個迫切,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鑫鑫那孩子心理上的煩躁和無奈

於是,我勸小姨和外婆:

鑫鑫現在都已經上大三了,那麽大的孩子了,人家有自己的思想主見,再說了,好不容易放一個小長假,他回來跟同學聚一聚也情有可原,我們當長輩的,哪怕不能理解、支持,也要給他一些時間去慢慢規劃,你們催多了、逼孩子過急了,反而還會被厭煩」

果不其然,當天晚上,雖然鑫鑫在小姨夫的帶領下趕上了晚飯,但他卻在晚飯結束後私底下告訴外婆:「我不喜歡人多的時候來吃飯」

看吧,這就是孩子的心聲,他們有自己的社交圈子,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

也就是說,孩子總喜歡唱反調,那是他們「長大了」的標誌

哪怕我們不認可孩子「不喜歡人多」的心理想法,也要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法讓孩子慢慢去融入親戚圈,而不是一昧地施加壓力、吐槽孩子身上的缺點

02

孩子動不動就甩臉

那是他們希望被多些理解

孩子頂嘴、叛逆,其實就看我們家長如何去理解看待

聽過一位媽媽抱怨,她說:

「氣得肝顫,我家那兒子,自從讀初中之後,整個人就像是變了一樣,一說話就頂嘴、還動不動甩臉,我就說他幾句,他就直接炸毛,不是嫌我煩、就是怪我多管閑事,有時候還直接摔門而去」

「我們怎麽著也是他長輩,多少也尊重一下吧,結果,你猜孩子怎麽說,他居然說我們都沒尊重他,他憑什麽要尊重我們」

「看看,這說的是什麽話,養這樣一個兒子,每天都是受氣包,也真不能明白,這孩子以前挺乖巧懂事的,現在怎麽變得那麽叛逆、難管教了」

關於這位媽媽的疑問,我也曾私底下跟她兒子溝透過,可孩子卻直接是另一種說法

孩子說:

「我知道我媽都是為了我好,可是我已經長大了,她還是什麽事都非要幹涉,什麽事都要以她的決定為主,她這樣做,只會讓我覺得自己很沒用、做什麽都不對,我只是想做我自己,而不是被她操控的那個傀儡」

這是什麽,這就是孩子反抗的關鍵—剝奪自由的不被理解

蘭媽身邊就有一個從小被控制長大的朋友,她就經常告訴我:

我並不是故意跟爸媽頂嘴的,只不過是看不慣他們的態度,看不慣自己那被「安排」的人生

就比如

我本來是想好好學習,可是我媽越是嘮叨批評,我就越不想學了

我本來也是打算吃一些青菜的,可是我媽非說我挑食、難伺候,於是我看到青菜就煩

後來畢業有了工作,我本來也是發展得蠻不錯,可是一聽到她對比別人家的姑娘如何有出息、如何給家裏買昂貴的禮物,我就故意跟她哭窮、表現出自己日子過得不好

這是怎麽?這就是不滿意態度上的反抗心理,一旦孩子感受不到愛與理解時,他們就會焦躁、反感、甚至反抗

所以,當孩子動不動甩臉、發脾氣,還表現出極深的厭惡感時,我們做家長的就要及時反思自己的態度

可以直接問問孩子:「你覺得爸爸媽媽哪裏需要改變」,也可以直接告訴孩子:「你不開心,是不滿意爸爸媽媽的哪一句話、還是哪一件事」

如此,只有先盡量把話題引到孩子心坎上,他們才會深切地感受到理解、關切、和被愛

這些也是能改變孩子的關鍵,更是一個孩子變好的開始~

03

孩子不高興就拉黑

那是他們覺得沒辦法溝通

同樣一句話用不同的語氣、和態度講出來,那效果完全是不一樣的

有個朋友告訴我,她前幾天跟婆婆狠狠地吵了一架

問起原因才知道,吵架的起因就是一件 雞毛蒜皮 的小事

那天,朋友見天氣不錯,就把被褥都拿出去晾曬晾曬

當時,陽台上的花盆也有些礙事,直接把被褥擋住了,朋友就隨手挪動了一下

沒想到,婆婆晚上下班回家後,就氣勢洶洶地推開門開始用責怪的語氣說:「陽台的那個鋅鋼護欄是鋁扣金,一點也不結實,你老是把花盆放在上邊,要是壓塌了掉下去砸到人看你怎麽辦,每次我挪走、你又給挪回去」

朋友解釋說:「我就是前幾天、和今天曬被子了,那個花盆裏有隱翅蟲,我怕它們爬到被子裏了,然後就挪了一下,也不是故意的」

婆婆繼續上綱上線說:「哪家陽台不養花?有那麽誇張嗎?陽台那麽大,放在哪裏不能晾曬呀」

朋友自知理虧、也打算不吭聲,可一聽婆婆的態度立馬就情緒上漲

她略顯煩躁地回應說:「我以後不晾了,不晾不就行了」

就這樣,分別都窩著火、帶著氣的婆媳倆,在 你一言我一語 的爭鋒相對下,讓原本就不太和諧的關系變得更加糟糕

這就是所謂的態度決定溝通

成年人如此,和小朋友之間也不例外

在婆婆那受了氣的朋友就是如此,本身就帶著情緒的情況下,她回頭和自己女兒通話時的講話方式也充滿抱怨和批評

明明就是一句「你要多少錢,打算用這些幹些什麽」的事兒,她卻偏偏對孩子嘮叨個沒完:

「你怎麽回事?我說話不聽了是不是」

「我是不是告訴過你,不要亂花錢,不要亂花錢,我才給你轉錢多久啊,你就把錢花完了?」

「這次打算要多少,說個數吧」

於是,孩子剛聽完這番話就回答說: 「那還是算了,我不要了」 ,就掛斷電話

而朋友這邊呢,隨後也把錢給女兒轉了過去,可孩子不收

朋友氣不過又嘮叨幾句,沒想到孩子直接把她拉黑了

後來再說起這件事時,孩子反過來質問:

「我為什麽不收你難道不知道嗎?反正我說什麽都是錯的,錢收不收也會被你時不時地拿出來罵一頓,既然沒辦法溝通,那還不如直接不溝通,省得你生氣、也省得我生氣」

看吧,當孩子把你拉黑時,他們的心理狀態就是「沒辦法溝通」

想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形式,我們當家長的也要及時反思自己

包括以下兩個問題:

你想給孩子的,是不是他們想要的

你想要的,是不是孩子想給的

當我們想通了這兩個問題後,要做的就是成為一個有趣的、點到為止、並給孩子提供心理支持的理解性父母

平時也要多問問孩子:

「發生了什麽事」

「有什麽需要我幫忙的嗎」

「我現在可以和你聊一聊嗎」

04

孩子喜歡離家出走

那是他們在試探家長的愛

開學不到一個月,孩子就離家出走了3、4次

可能很多家長聽到這樣的話題,都覺得孩子是欠教訓了,拎起來抽幾下,看他還敢不敢動不動用離家出走威脅人

沒想到,這樣的事情竟發生在蘭媽的一個表姐身上

表姐是一個單親媽媽,每天忙於工作,孩子大部份時間也是交由外婆照顧著

也大概是平時太忙沒有時間管教的原因吧,表姐的女兒顯得格外鬧人、倔強

每次只要是表姐在的地方,都是一哭二鬧三耍賴,不管遇上什麽都是非要達成所願不可

小時候如此,長大了也是一樣

那天,孩子回家後告訴表姐,她看上了一雙名牌鞋,還是非要不可那種

表姐猶豫了一下,告訴她:「家裏有好幾雙鞋,有幾雙都是新鞋,都沒有下水洗過,再說了,你現在長個子那麽快,鞋也是要經常換尺碼的,我們怎麽著,也得把家裏的鞋穿小了,再去換新鞋吧,等那時候你想要什麽款式的,再隨便你挑」

沒想到,孩子一聽這話,直接開始鬧騰,說什麽都不同意

只要表姐不答應給她買,她就發脾氣亂扔東西,甚至還威脅說:「你不給我買,我就離家出走不回來了,反正你也不愛我,不在意我了」

不明白孩子為什麽會有這種想法,表姐直接氣到淚流滿面

她還打電話給我抱怨說:

「這些年,明明什麽事都在將就她,什麽事都以她的愛好為重,可為什麽到頭來還怪我不在意她、不夠愛她,我明明把心都掏給她」

其實,這裏說到底就是家長對愛的認知誤差

我們常常認為,愛孩子就是滿足和包容,可孩子不會那樣認為,他們更多在意的,也大抵是父母 真真切切 陪在他們身邊的時間多和少

表姐的女兒就是如此

也是後來聊天才知道,這個在大人眼裏滿是嬌氣、還動不動要鬧離家出走的孩子內心,居然藏著深深的不安和失落

也是因為表姐一直忙於工作的原因,孩子的內心一直存在著質疑,她總是覺得「媽媽愛工作大於愛自己」

於是,為了證明自己在媽媽心目中的份量,她就經常以想要東西、和離家出走來試探媽媽的愛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得出,每一個問題背後的孩子都有一個「問題」家長

而我們想要改變孩子的第一步,勢必也是需要先做出對應的改變:

孩子缺理解,那就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換位思考

孩子缺尊重,那就做什麽決定前先問問孩子的意見

孩子缺安全感,那就抽出時間盡量多陪一陪孩子

如此,孩子的內心才能真正被充實,他們也會成為那個更好、更自信的自己

那麽,關於孩子動不動就甩臉色、有可能是進入「仇親期」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