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摧毀一個家的,不是抱怨、不是內耗,而是這些「認知陷阱」

2024-07-26教育

人生真正的幸福和歡樂浸透在親密無間的家庭關系中。好 的愛會滋養家庭,錯誤的愛會讓人遠離。父母要提升認知,把愛融進生命裏,會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薩姐

作者:暖心

前幾天,一個媽媽向我傾訴:

自從當了媽,越來越管不住自己的脾氣了。

她說:

輔導孩子作業時,會因為他寫錯一個字就大發脾氣;
看見老公回家躺著玩手機,就會罵他;
每次和老公抱怨他不幫忙分擔時,他的一句「照顧家庭,本來就是你該做的啊」,可以直接讓我負能量爆棚……

聽著她的話,我真的感同身受。

作為一個二胎媽媽,隨時都想發脾氣。

孩子不聽話我也想罵,工作太累了也會抱怨……

後來,當我發現自己逐漸被情緒吞噬時,我突然意識到,有些家庭「過不好」,其實是陷入了認知陷阱中。

如果你不警惕,就會被控制。

尤其是這五大陷阱,如果能早點清醒,才會阻止家庭內耗。

01

養孩子,只需要媽媽努力

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活在「媽媽的世界」:

孩子剛出生,媽媽起夜照顧孩子熬成熊貓眼,爸爸卻在旁邊呼呼大睡;
孩子大一點了,想要爸爸陪,爸爸卻將孩子往旁邊一推: 「乖,去找媽媽,爸爸上班好累。」
輔導作業時,媽媽每天氣得血壓飆升,爸爸當著甩手掌櫃,卻可以在一旁淡定地說: 「就不能好好教嗎?至於把孩子逼成這樣嗎?」

如今,很多的家庭養育孩子都只是媽媽在努力。

殊不知,當媽媽的付出感非常不平衡的時候,傷害的是孩子和整個家庭。

一方面 拖垮媽媽:過度的付出讓媽媽失去價值和自尊,被無力感裹挾的媽媽很容易變成一個情緒暴躁的人。

另一方面 摧壞孩子,孩子會作為家庭關系的替罪羊出現各種問題和狀況。

父親的缺位導致孩子出現性格缺陷:自卑、敏感、怯懦等;

容易產生情感障礙:如抑郁、焦慮、缺乏安全感。

曾經看過一句話:

丈夫、妻子都可以換,父親母親卻是一輩子的,不管誰都不能夠撒手不管,教育孩子是一場聯手賽,父母是互相扶持的最重要隊友。

是啊!對等的付出才能換來家庭的共贏。

導演李安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時候這樣說:家務還是得做,因為家不是片場。

除去導演的身份,李安在家裏還是丈夫和父親。

在妻子忙於工作時,他會系上圍裙,為家人做早餐,給孩子換尿不濕,陪孩子玩樂。

閑暇時,他會和妻子一起逛菜市場。

在他第二次斬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時,妻子對他說:不管你捧紅多少個小金人,你該做的家務還是得做。

無論父母在外多麽優秀,在家裏都要暫且放下光環,為家庭承擔相應的功能。

同頻道的付出,才能換來幸福的家庭。

02

隨意發脾氣,制造內耗

作家劉淑霞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媽媽在外受了委屈,回到家不停地對著丈夫抱怨,還對著丈夫大吵大鬧,氣得丈夫奪門而出。

隨後,她看見兒子看動畫片哈哈大笑,她又開始罵兒子:

「作業做完了就不去看書嗎?一天到晚只知道看電視,怪不得學習沒有一點進步!」

兒子當時覺得特別委屈,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麽,媽媽卻對著自己大吼大叫,眼淚不自覺地湧出。

看著兒子哭得傷心,她這才意識到自己把兒子當作了「出氣筒」,後悔不已。

很多父母,在情緒上有一種「隨心所欲」的不自控,只要有一點不開心就喜歡在家人面前發泄。

可是,管不住情緒的人會將家庭陷入一種「精神刑場」,在彼此的宣泄中不斷制造內耗。

最終,養出充滿內耗的孩子:

要麽為了獲取父母的愛而討好父母,從而失去自我;
要麽習得父母的行為方式脾氣暴躁,不會控制情緒,一遇事就想發脾氣。

一位網友說:

我父親脾氣暴躁,而我母親永遠是受害者,我每次都試圖勸阻,但是當事情在我不可控制的範圍內,我也會十分焦躁,因此最後我也變成了像父親一樣暴躁易怒的人。

孩子就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當父母不安時,孩子就會立即警覺;當父母放松時,孩子立即感到愉悅。

情緒穩定的父母才能成就孩子。

電視劇【少年派】中,江天昊有一對令人羨慕的父母。

原本他的家境優越,可是卻因經營不善被破產,父母還面臨著1億的債務。

但面對這樣的窘境,江天昊的父母不埋怨不爭吵不嘆氣,而是用非常良好的心態,去思考解決的辦法,靠自己的雙手重新開起了門店,重新創業。

江天昊在情緒穩定地成長中變得樂觀自信,陽光溫暖。

一個家最大的修養就是:不遷怒、不暴躁。

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氛圍,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03

關系錯位:重視親子關系,忽略夫妻關系

【中國日報】做過一份調查:

「您認為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哪個更加重要」?

超過7成的人,認為親子關系更重要。

上海市也做過一份類似調查:

「父親和丈夫,你更看重哪個角色?母親和妻子,你更看重哪個角色?」

調查結果顯示:

50.7% 的父親最看重「父親」的角色, 29% 的受訪者最看重「丈夫」的角色;

61.8% 的母親最看重「母親」的角色, 21.3% 最看重「妻子」的角色

這充分說明: 目前在中國大部份家庭裏,親子關系是淩駕於夫妻關系之上的。

這就導致了很多畸形的家庭關系:父母與孩子可以很親近,但夫妻之間卻形同陌路。

曾經就看過一個事例。

一對夫妻吵架,孩子在旁邊勸阻,起不了任何作用。

妻子因為吵不過,就開始冷戰。

後來,有很長一段時間夫妻兩人都將孩子當成「傳話筒」。

孩子交學費,妻子讓兒子去向丈夫要;

生活費沒有了,也指使兒子去傳達;

丈夫找不到衣服,也對兒子說「問問你媽,我的衣服在哪裏」。

如此一來,夫妻兩人的關系越來越冷漠,兒子夾在兩人之間異常難受。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曾經說過, 「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這個家庭的多是悲劇。」

夫妻關系是根,孩子是葉;只有根長好了,樹才能枝繁葉茂。

詩歌【羅馬噴泉】中這樣寫道:

水向上湧出,註入了上面的大理石碗,水滿而溢,進入下邊的碗中。
第二只碗的水湧出,流入第三只碗。
每一只碗都接受並付出,平靜且生機勃勃。

夫妻關系、親子關系、父母關系就好比大理石碗的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

夫妻關系好,雙方的的愛會依此流向第二只、第三只,讓整個家庭被愛籠罩。

愛不錯誤,才是一個家最好的秩序和智慧。

04

愛挑錯,不愛表揚

愛挑剔,可能是很多家庭的通病:

孩子字型寫的有點潦草,罵;
交代孩子的事,孩子忘記做,就罵他「豬腦子」;
做家務不小心打翻了茶杯,父母刻薄地批評「什麽也幹不好的窩囊廢」;
孩子保證考試能考九十分,父母冷嘲熱諷道:算了吧,不指望你能考好……

也許在父母眼裏看似平常的一句話,卻會一點一點地挫傷孩子的自尊。

一味地挑剔指責,是家庭關系的毒藥。

因為在你說對方「這也不好,那也不好」的時候,孩子會把所有的錯誤都歸因於 「我不夠好」 ,這種長期的自我否定,會導致兩種後果: 孩子要麽用極端的方式反抗,要麽變得極度自卑。

紀錄片【家鄉的童年】導演周軼君曾在鏡頭下暴露了藏在她骨子裏的自卑。

她說:總有人告訴我,這也不對、那也不對。

從小,父母就經常挑剔她,從未認真表揚過她一次。

以至於到今天,她想起自己的童年,都會隱隱作痛。

蔡康永曾說:

「批評的目的在於打動對方,使得對方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回到正確的軌域上,而不是貶低對方。」

父母應該用多種角度去審視孩子,把每一個孩子都當成是「完美小孩」,去欣賞他,讓他在愛意下滋長。

05

情感忽視:永遠都「看不見」孩子

在網上看到一個視訊。

視訊內容是:小女孩吐槽自己的爸爸「忽視」自己。

女孩說:

當我感到開心時,爸爸說:「瞎開心什麽呢?作業寫了嗎?」

當我感到害怕時,爸爸說:「自己家裏有什麽好怕的。」

當我感到難過時,爸爸說:「不要哭了,把眼淚憋回去。」……

雖然這是一條段子,但是視訊裏的「爸爸」卻像極了我們:

嘴上說著「愛孩子」,卻無時無刻都在忽視孩子。

有時候,我們覺得一件無關緊要的事,卻會不經意間對孩子造成情感忽視,從而給他造成一定的心理創傷。

兒童行為心理學家高登·諾伊費爾德博士,透過40余年研究發現:

父母看見的是孩子逆反、攻擊、欺淩等行為問題,但卻並未看到行為隱藏下的內心渴求。

曾經有一個16歲的男孩,到了叛逆期,每天晚上兩三點才回家。

媽媽教育他時,他說:你們從來不知道關心我。

媽媽聽完非常憤怒:我們不關心你,給你吃、給你穿,什麽都依著你,你還有什麽不滿足的?

男孩卻哭了起來,他控訴:

你們陪我出去旅遊過嗎?

開家長會,你們忙,說我的事不重要。

期末考試後答應帶我去海邊,也沒兌現承諾……

男孩的叛逆,其實是一種語言:希望父母重視他。

對孩子來說,他的每一種言行,都是一種「內在求助」,如果父母讀不懂,孩子可能會引發偏差行為:

叛逆,用逆反心理尋求關註;
自卑、抑郁,沒有得到愛而覺得「被拋棄」;
害怕被討厭,價值感很低……

良好的親子關系,一定是從父母知道「孩子到底在想什麽」開始的。

他開心時,要讀懂他的興奮點;

他難過時,其實是需要人陪伴的;

犯錯時,可能需要我們說一聲「雖然你犯錯了,但是你的感受和你依然很重要」。

所以啊,父母不僅是孩子的引路人,還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師」:

陪他玩,哄他開心,更要走入他的內心,站在他的角度設身處地地替他著想,完成共情。

孩子不開心了,問一問他「寶貝,有什麽事可以和我說嗎?」

重視孩子的每一次「負向情感」,我們才能與孩子的情感進行融合。

06

作家穆尼爾·納素夫說過:

「人生真正的幸福和歡樂浸透在親密無間的家庭關系中。」

好的愛會滋養家庭,錯誤的愛會讓人遠離。

作為家人,我們不要用「自以為是」去傷害家人;

作為父母,不要用「借口」去限制孩子。

父母的認知決定整個家庭的命運。

要想獲得親密無間的家庭,我們要學會:

同頻共振,雙向付出讓家庭充滿愛;

和顏悅色,讓家庭堆滿溫情;

角色迴圈,讓愛隨意流動;

拉滿期待,讓彼此相互成就;

留給心靈一個港灣,把愛傳遞到內心。

把愛融進生命裏,會讓家人看到更多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