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寒暑假,經常看到很多家長,在網上吐槽孩子的假期生活習慣。
有的吐槽孩子是晚上不睡,經常熬到夜裏一兩點鐘。早晨不起,早飯和午飯並在一塊吃。
有的吐槽孩子是每天只顧玩電腦、手機,從來不提學習和工作的事,更不要說鍛煉身體,提升能力。
有的吐槽孩子是回到家裏,只知道吃喝玩樂,從來不知道幫助家長洗衣做飯,或者做點力所能及的家務事。
吐槽的事情五花八門,總之對孩子各種生活習慣的不滿溢於言表。
我的孩子也時有上述表現,他的媽媽為此也經常給孩子提意見。孩子每每答應的很好,可是事後多是依然故我。
後來我專門和孩子進行了交流,了解到一些情況。實際上,孩子在家裏家外的表現並不一樣。
比如,孩子在家裏從來不主動幫助打掃衛生,我問他在學校裏宿舍衛生怎麽辦?
孩子說:大學讀研,四個人住一間宿舍。其中有一位同學是本地人,經常回家住,另外三位同學就有一個基本的分工,一位負責掃地,拖地;一位負責清理衛生間;還有一位同學負責供應宿舍飲水,大家各司其職。
問他在學校裏是否也經常熬夜?
孩子說:學校裏同學們生活都很有規律,晚上最晚也就十一二點休息。休息晚了,容易打擾到同寢室的同學。所以大家都是比較自覺,很少熬夜。
問他在學校裏,是不是經常打遊戲、玩手機?
他說那是不可能的。同寢室的同學在一塊,誰還好意思天天玩遊戲,不學習。再說學習任務很繁重,白天上課,晚上都要到教室或圖書館自習。你以為獎學金那麽好拿?
那為什麽在外面學習生活的孩子,與回到家裏的孩子相比,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差距這麽大呢?
我們很少有家長,親自觀察和體驗孩子在大學的生活,以為孩子在學校裏的生活和在家裏一樣,其實基本上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是孩子回到家裏,暫時放下學習和生活的壓力,自然而然就有完全放松的感覺,不需要像在外人面前,時時刻刻註意保持良好的形象,該吃的吃,該喝的喝,該玩的玩。
二是從小養成的生活習慣。其實這方面家長要負主要的責任。孩子從小到大,為了讓他節省時間,好好學習,提高成績,放棄了讓他動手學習做家務的嘗試,真正做到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導致生活能力不強。
既然過去什麽都不讓他幹,他也習以為常,現在指望他變成勤於家務的能手,那也是不客觀的。
怎樣讓孩子盡快的成熟起來呢?
我覺得,一方面還是要做好溝通,創造條件,盡量讓孩子的參與到家務活動當中來,不斷培養提高生活能力。
另一方面,就是要對孩子放心放手,讓孩子大膽的去闖去試。不能把他作為溫室中的花朵,怕經歷風雨。只有在外面經歷的多了,吃的苦多了,自然就會透過學習,培養出更好的生活習慣。
再有就是要學會彼此尊重每個人的私人空間、生活方式。父母對待已經成人的子女,不能還像對待「長不大的孩子」那樣管頭管腳,要求成年子女完全順從自己的安排。
過去有一句俗語:當家才感柴米貴,養兒方知父母恩。意思是,自己成家立業後,才知道生活艱辛的滋味。自己有了子女,才知道養育子女的不容易,從而感知、報酬父母的恩情。
希望我們和孩子之間,學會彼此尊重,給孩子自主發展,自主成長、生活的空間,讓孩子從精神到各方面能力都能早日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