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文言文營造了一種特殊的語境

2024-10-09教育

用文言文寫成的書籍很多,流傳下來的不少。很多人崇拜文言文,認為文言文才是漢語的根,學會了文言文,也就學好了白話文。其實並非如此,「五四」以後倡導白話文,很多語法結構來源於西方的語言,而不是根源於文言文。文言文本身營造了一種特殊的語境,具備極高的審美內容,但同時也有一定的排他性。

隋唐以前沒有科舉制度,有錢的人才可以讀書,有權的人也可以讀書。官僚階層大多都是士族的人把持,而民間的讀書人一般進不了官僚階層。士族階層的人世世代代為官,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即便昏庸無能,也仍然可以接替官職。他們寫詩作詞,寫文章,都要用到文言文。文言文的優雅內容是他們欣賞的,但文言文有一定的難度,並不是老百姓平時說話用到的語言,而是一種典雅的書面語言,言約義豐,容易產生很大的歧義。對於知識階層來說,閱讀文言文屬於一種自我陶醉,或者叫做知識階層的自戀。即便他們用文言文寫民間老百姓的貧困生活,也一樣不能準確還原,而是具備了一定的審美內容。白居易寫的「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似乎體察勞動人民的辛苦,也有一定的反思,但白居易不是勞動人民,他沒有真的去割麥子,而是寫了【觀刈麥】。【水滸傳】中的小詩:「赤日炎炎似火燒,田裏禾苗已枯萎。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屬於山歌俚曲,並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詩歌,但寫出了階級對比。即便這樣的詩歌,底層勞動人民也仍然聽不懂。他們沒知識,沒文化,只能看熱鬧,做無謂的看客。不管是文言文還是詩詞歌賦,對他們來說都算是不懂的文體,也不知道裏面寫了什麽。

即便隋唐以後有了科舉制度,民間讀書人增多了,也仍然沒有改變文言文這種文體。雖然明清時期有了白話文,比文言文更加通俗易懂,也容易改編成評書或戲曲演出的底本,但直接讓老百姓看,他們仍然看不懂,因為他們不識字。白話小說中插入的一些詩詞歌賦,有著遊戲之作的嫌疑,當然也有一些是作者的獨創,但並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詩詞歌賦,只是為情節服務的。就像【紅樓夢】中的詩詞歌賦一樣,大多為情節服務,而不是純粹的詩詞歌賦。文言文以及詩詞歌賦創造的語境比較高雅,只有讀書人能夠適應,也能夠運用。這種特殊的文體已經具備典雅內容,也具備言約意豐的效果。其實文言文用的字比較少,和當時字比較少有關系。字用的少,產生的意義卻很多,現在理解起來,如果不借助工具書,就很難從字面上獲得正確的解釋。讀文言文必須借助工具書,甚至還要看一些名家的轉譯,不然就容易誤入歧途。文言文是只有古代的知識階層才可以讀懂並套用的文體,一般老百姓讀不懂,即便要寫狀紙,打官司,也要找一個秀才來寫,或者找一個書館的先生來寫,因為他們沒知識,沒文化,不認識字,就更別提寫文章了。

倘若文言文變成了人們平時說話的一種文風,語言完全采用白話,人們怎麽說話就怎麽寫,就很容易寫成。可是這樣寫文章,就很容易讓文章弄得庸俗不堪,沒有什麽凝練的內容,也不具備言約意豐的效果。而在文言文出現之前,人們寫文章基本上都是想怎麽寫就怎麽寫,沒有太多固定的套路,而那時候文字很少,只是用幾個字來記錄事件,甚至幾個字就可以構成一篇簡短的小散文,後代的人卻要查閱史書,看很多解釋,才能具體知道寫了什麽意思。上古時期有【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寥寥八個字,被後代文人們吹捧得神采飛揚。至於【詩經】中很多古樸的文字,就更被文人們吹捧得神乎其神了,頗具審美意味。其實只是後代文人們牽強附會的說法,進行了一番炒作,誘導後代人去讀,而【詩經】中的一些詩卻是晦澀難懂,不合韻律,甚至庸俗不堪,並沒有文人吹捧的那麽文雅。即便有「孔子刪詩說」,也不能改變詩歌文字本身的庸俗。

社會分工以後,有了專門的文人。文人會依附於權貴,為權貴出謀劃策,為權貴寫文章,而且專門打造一種用文言寫成的文體。這種媒體經過歷朝歷代的演變,會不斷發展,不斷創新,最終走向白話文。但文言本身有一定的排他性,排斥知識階層以外的人,其實就是把老百姓排斥在外,而知識階層只是用文言文寫文章,寫詩詞歌賦,互相酬唱,互相吹捧。即便有很多自戀的成分,也仍然在所不惜,甚至他們在金石篆刻方面、音韻學方面以及文字學方面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卻從來不會主動打破文言文文體的限制,不會廢除文言文,采用白話文。直到被外國的堅船利炮敲開國門之後,很多知識分子才開始覺醒。文言文改為白話文之後,並不只是語言文字的改變和文體的改變,而是人們思想改變了。到了現在,文人們已經完全拋棄了文言文寫作,也就拋棄了那種典雅的、言約意豐的、具有明顯排他性的文體。畢竟民智漸開,人們的文化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大多都讀書識字了,至少初中畢業就能夠閱讀簡單淺顯的文言文,會使用白話文寫一寫小作文了。不用文言文寫作,至少可以去除很多的文字障礙。用白話文寫作,和日常的語言套用有很大的關系,似乎手到擒來。

事實上,文人們用白話文寫的文章也有一種特殊的語境存在,但排他性以及文字障礙要少很多。在古代,文言文營造了特殊的語言環境,只是區分有知識的和沒知識的人群,甚至成了階級分化的標誌。或許,這種現象是權力系統有意為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