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驚人的白熊效應:長大後不出色的孩子,承受了父母的兩種教育方式

2024-10-14教育

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做了一個實驗。

他挑選了幾個實驗物件,讓大家不要去想一只白色的熊。

結果適得其反,大家的思維裏都有一只白熊,一時半會都不能忘記。

以此類推,失戀的人逼著自己忘記對方,但怎麽也忘不掉,還很痛苦;失眠的人要盡快入睡,反而更睡不著了。

以上描述,就是 「白熊效應」。主要觀點就是:越是不讓做、不要記的事情,往往越會做,越會想。

把白熊效應放到育兒的過程中,也是很有意義的。

父母拼盡全力讓兒女去做什麽,但是兒女的行為是相反的,終究讓父母失望。

父母越不希望兒女變成什麽樣子的人,他們還真的變成這樣的人了,父母是悲痛欲絕。

解鈴還須系鈴人,父母和孩子的互動出了問題,怎麽教育,都是不對勁的。

若要孩子長大後很出色,那就要父母積極改變自己,教育的過程中,要懂得順著來。

01

「這不行,那不行」的教育,讓兒女失去方向。

詩曰:「父母之愛子,心乎惟疾憂。」

父母恨不得一天二十小時,都在保護兒女,不讓兒女觸碰到任何危險的地方,也要遠離那些潛在的危險。

就是兒女把衣服弄臟了,父母都很難受,認為兒女不懂事,不聽話,不能愛幹凈。

若是兒女很任性,去追一種沒有什麽價值的東西,父母就覺得天崩地裂了,要馬上去糾正。

反正,父母是過來人,有經驗。卻不知自己進入了「經驗的誤區」,或者說,自己的認知有限,導致對兒女的教導,也是有限的。

在電影【雄獅少年】裏,鹹魚強一直有一個夢,就是變成舞獅子的高手,因此他努力練習,在當地小有名氣。

忽然,他的妻子當頭棒喝 :「舞獅子有什麽用?不能當飯吃。」

是的,這個愛好除了花錢,就沒有別的好處,名聲都是虛的,不能養家糊口。

鹹魚強順著妻子的話,就放下獅子頭,賣魚去了。

大人還好,被身邊人提示,就會順著來,畢竟生活是現實的,能理解。

但是孩子呢?若是父母勸說孩子「不行、不能」,就有了叛逆的行為。父母越禁止,孩子越要做。

作家「亮叔」,小時候勵誌做一個詩人。

父母說 :「寫詩,能當飯吃嗎?不能,還做什麽夢。」

夢想碎了一地,詩句寫得沒有心情,但是學習也懶得去了。當初,還堅持學習,就是為了寫好詩。

我們還會見到一些城裏的孩子,到了農村,被父母禁止去田野抓蝴蝶,挖泥鰍,更不能遊泳。但是孩子脫離父母的視線,馬上就去了田野和溪流。

孩子認為,自己反抗了父母,這是快樂的事情。

隨著孩子在長大,父母反對的力量越發強大,那麽孩子就一直惦記「反對的事」,變成迷茫的人。他要做的,父母認為不對;他怎麽做,父母都不認可。

這一切,如思想家布魯諾說的 :「一味地挖苦、貶低,會導致孩子的反抗,反對父母,反對學校,或者反對整個世界。」

02

「這要做,那要做」的教育,讓兒女疲憊不堪。

父母難免有控制欲,希望孩子成為什麽樣子的人,因此會逼著孩子去做「所謂正確的事情」。

在其過程中,父母往往不考慮孩子的感受,也不能引導孩子的心理。

見過太多的父母,一定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三歲的孩子,就去學國學,能夠讓孩子更加禮貌,懂得禮儀。

四歲的孩子,一大早就去學跳舞,下午還得去奧數班。

五六歲的孩子,練習書法,彈鋼琴,跳舞,英語......所有能想到的,都一擁而上。

十幾歲的孩子,父母就更著急了。除了課堂上的內容,還得另外學點什麽吧。周末是不能休息的,假期是用來「彎道超車」的。

我見過本小區的一位母親,為了孩子上學,她辭職了。

孩子到了初中,成績很普通,母親就哭訴:「為了你,媽媽都辭職了,你那麽不省心?」這是道德綁架嗎。

孩子也很痛苦,因為一天到晚的安排很滿,看起來很有規律,但是很亂。

孩子真的不是天才少年,也沒有大富大貴的潛質。可是父母不明白,就認為孩子是可以上清華北大的。

什麽都要做,這是父母的教育;什麽都不想做,這是孩子的真實想法。對比之下,這教育的失敗,就顯而易見了。

在【三湘都市報】上有一個例子:小宇是雨花區的六年級的孩子,周末下午四點多,被安排去上英語課。

孩子很難受,就躲到小區其他單元樓梯裏,到第二天才被找到。

非常明顯,小宇已經沒有了主觀能動性,如父母手下的一顆棋子。但是從本性來說,孩子是不同意變成棋子的,人都有自己的個性。

03

有一段時間,「女孩路邊練舞獅,偶遇舞獅隊敲鑼助威」的訊息不脛而走,大家都為女孩點贊。

女孩林熙悅是揭陽榕城人,父母開小店。

談起女孩的成功,父親林凱榮說:「她是發自內心地喜歡,經常放學後自己練習,逢年過節也會給家人表演。」

當有舞獅隊邀請女孩去互動學習,父親非常肯定地說 :「熙悅就非常期待。」

舞獅有什麽用,能當飯吃嗎?父親沒有這樣想,而是堅持鼓勵,期待夢想成真。

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仗劍走天涯的夢,我們為什麽要去扼殺呢?既然反對是錯的,那就鼓勵,只要夢想不是惡劣的。

所有的父母,都能對兒女提出要求,但是要求要不違背孩子的理想,不是強加於人。

父母不要總是說:「孩子,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多;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長。」應該看到自己也有認知短板。

愛孩子,從來不是左右孩子,而是托舉孩子去高處,做出理性的判斷和調整。

父母要常常這樣想,孩子行不行,走著瞧,堅持就行。

作者:布衣粗食。

關註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