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浙江鄉村醫生6個孩子5個博士,他的育兒觀只有24字

2024-10-03教育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先發72小時,文章中有5秒免費廣告可增加創作收益,感謝各位看官點選支持原創,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

文|QZ

編輯| 照雪下玉關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國家的棟梁,自古以來,育兒就是各個家庭最為關心的重大話題。而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父母對教育的理解與實踐也呈現出了豐富的多樣性。

有些家庭主張「虎媽式」嚴厲教育,期望透過高壓督促孩子取得優秀的學業成績;也有些家庭提倡「快樂教育」,希望孩子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自由成長。然而,無論哪種方式,都能在世界各地看到因教育理念不同而產生的成功或失敗的案例。

蔡笑晚,這位浙江瑞安的鄉村醫生,以他六個孩子五個成為博士、一個成為碩士的「學霸家庭」而聞名。他的故事既是育兒理念的典範,也是個人奮鬥的縮影。他的24字育兒經,被無數人奉為圭臬:善於溝通、快樂教育、先學做人、堅持恒心、早期啟蒙、自學能力、樹立誌向。

這些簡短的原則,不僅在蔡家的教育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也為廣大父母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然而,光憑這些「成功要訣」似乎還不足以解答育兒的所有問題。畢竟,孩子的成長不是一場簡單的考試,而是一場漫長且充滿挑戰的旅程。

那麽,我們不妨放寬視角,看看世界其他地方的父母是如何在育兒路上摸爬滾打的。或許這些案例能為蔡笑晚的育兒理念增添一些有趣的對比,也能啟發我們思考:什麽才是最好的育兒方式?

比如說,美國「虎媽」蔡美兒的教育方式。她堅持對兩個女兒進行極度嚴格的管教,每天練習鋼琴和小提琴,成績必須拔尖,甚至不允許女兒參加睡衣派對或看電視。盡管她的女兒們後來確實在音樂和學術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這種「鐵血」式教育引發了廣泛的爭議。

不少人質疑,這種方式是否會剝奪孩子的童年快樂,甚至在心理層面造成潛在的傷害?然而,蔡美兒卻認為,她的女兒們因為這種嚴格的管教而培養了堅強的意誌力和自律能力,在未來的人生中,這些品質將比單純的知識更為重要。

如果蔡美兒的「虎媽戰歌」代表了嚴苛的一面,那麽芬蘭的教育體系則是其截然相反的極端。芬蘭以其輕松、自由的教育方式聞名,學生每天的課時相對較少,家庭作業幾乎為零,更多時間用於興趣發展和自我探索。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學生學業水平低下。恰恰相反,芬蘭學生在國際學生評估計畫(PISA)中的表現長期名列前茅,這不得不讓人思考:是不是嚴苛教育真的不必要?或者說,快樂教育是否也能通往成功的彼岸?

蔡笑晚的「快樂教育」理念與芬蘭教育體系的相似之處,或許正好驗證了,學習不應成為負擔,而應成為孩子們探索世界的工具。而在亞洲,情況則完全不同。近年來,中國和南韓等國家的家長對「雞娃」現象愈加癡迷。

家長們擠破腦袋爭奪最好的教育資源,從學區房、名校到各種昂貴的補習班,這種現象在中國一線城市尤為明顯。據某次央視新聞報道,一對北京的夫妻為了讓孩子在未來的教育競爭中不落下風,硬是花重金買下了市中心的學區房,日常生活緊緊圍繞孩子的學習安排。

甚至有人開玩笑說,「雞娃」父母自己生活得像考生,孩子倒成了家裏的小老師。然而,這種極端的教育焦慮並非只存在於中國,它反映了現代社會裏家庭對成功的焦慮感。我們不禁要問:這種高壓和焦慮的教育方式真的對孩子有益嗎?

蔡笑晚所提倡的堅持教育和快樂教育,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幫助這些焦慮的家庭找到平衡?與此相反,挪威的父母似乎更加「佛系」。挪威的育兒福利制度無疑是全球最為完善的之一。

政府為新生兒父母提供長達一年的帶薪產假,父母可以隨時請假照顧孩子,甚至還有專門的政策鼓勵父親多陪伴孩子成長。這一切不僅幫助家庭減輕了育兒負擔,也為孩子提供了更多的親子陪伴時間。

研究表明,父母的陪伴在孩子早期的情感發育中至關重要,而這一點恰恰與蔡笑晚「早期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蔡笑晚在孩子年幼時就開始對他們進行啟蒙教育,這種啟蒙不僅是知識上的,更是情感和人格上的引導。

相比之下,許多國家過度依賴學校教育,而忽略了家庭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核心作用。不過,教育並不只是知識的傳授,更多時候它也是一種價值觀的塑造。在日本,「寬松教育」一度引發了社會的激烈爭論。

日本曾嘗試透過減少學生的學習負擔,來鼓勵孩子們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但結果卻並不盡如人意,一些研究表明,「寬松教育」反而導致了學生學術水平的下降,學生對未來的職業生涯也失去了方向感。

最終,日本不得不調整這一政策,重新強調早期的基礎教育。這與蔡笑晚的堅持教育不謀而合,他始終認為無論成功與否,首先要學做人,品行與知識同樣重要。而日本的這次教育改革,似乎也證明了,學術成就與個人品行之間存在著不可忽視的關聯。

當然,育兒的成功並不總是與外在的環境有關,更多時候取決於父母的堅持與智慧。上海的一對夫婦成功培養了四胞胎,四個孩子都在同一年考上了復旦大學。這對夫婦在育兒過程中註重每個孩子的個人化發展,而不是用同樣的標準衡量所有的孩子。

蔡笑晚在教育六個孩子時,也是如此。他關註每個孩子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而不是強求他們走同一條路。正是這種尊重個體差異的理念,才幫助他的孩子們在各自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方式的多樣性也在不斷擴充套件。從蔡美兒的「虎媽戰歌」到芬蘭的「快樂教育」,從中國的「雞娃現象」到挪威的「陪伴式教育」,無論是嚴厲的管教還是放松的引導,每一種方式都在塑造孩子的成長軌跡。

而蔡笑晚的24字育兒經或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中庸之道,即教育既需要堅持與引導,也不能忽視孩子的快樂和人格發展。最後,不論是育兒的理論還是實踐,我們始終無法回避一個問題:父母的責任不僅僅是讓孩子成功,而是幫助他們成為更好的人。

成功的定義因人而異,但無論未來多麽復雜,蔡笑晚所堅持的那些基本原則,依然值得我們深思。畢竟,育兒不僅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藝術。而這種藝術,需要我們每個人在愛、耐心和智慧中,慢慢摸索與實踐。

參考資料:人民日報 2014-12-24 07:21 【教子有方最美家庭:蔡笑晚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