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高古玉:小小器身,大大智慧。你讀懂了嗎?

2024-09-02收藏

近幾年,我承認自己懶惰了,很久很久沒有更新原創文章了,高古玉是一個冷門中的冷門研究物件,也可以說是曲高和寡。毫不誇張地說中國99.9%的人接觸不到真品高古玉,少部份人也只能透過玻璃在博物館裏瞧一瞧,但絕大部份參觀博物館的人也僅是看個熱鬧。說自己懶惰其實也是個矛盾,雖文章不寫,但是無時無刻不在與高古玉打交道,這近20年來甚至比沈迷遊戲的人更加癡迷,可以說高古玉已經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脈,融入到血液中的每一個分子之中。但是寫吧也挺矛盾,在這個如此浮躁的社會之中,又有幾個人能靜下心來探索古人的智慧呢?絕大部份人成天都忙於搞錢,執念太深、頑固不化,哪來多少閑心去讀或者讀懂甚至是研究這些先民的智慧呢?想到這些有時候又消極於寫了,但思想鬥爭一番,還是想為真正熱愛研究高古玉的有緣人盡一絲綿薄之力。

天津市博物館 商代蜷身夔龍

但凡稍微接觸過一些佛學知識的人,都知道人死肉身死而靈魂不死,近年來各個國家的科學家也都相繼研究出人是存在靈魂的,世界上的一切物質在人類面前都是匆匆過客。物活千年,人算老幾?我們這些癡迷的愛好者明知這些道理,又為何自掏腰包花重金去守候這些先民的藝術品呢?說到底就是執念於古人傾註在這些石頭上至真的精神與靈魂。

高古玉,當之無愧中國古代八千年玉文化的領導者地位,充滿了神秘感與凝聚了智慧和創造力,慨嘆古人傾註於此的剛正不阿之「真善美」的精氣神。

廣東省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西漢雙區內出廓龍紋璧

矯情了會,那就上圖吧,登場的是拍賣會上拍下來的一件春秋時期的龍紋玉璜。華麗低調而不失貴族之氣,高古玉本身就是當時王公貴族專享的寶物。貧民百姓用玉要殺頭滅族的,當然也是用不起。

春秋龍紋玉璜

春秋龍紋玉璜尺寸

拿起一塊古玉,首先將她托於手心,不必太靠近,整體琢磨其型、紋。簡單看一下這種紋飾是什麽時期的時代風格。整體觀之是雲龍紋布滿整個器身且繁縟復雜,這個時候就想到了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玉器的時代風格就是各種雲龍紋布滿器身並繁縟(包括隱形龍紋,即變形龍紋)。

上手圖一

上手圖二

對於我們這樣癡迷研究近20年的高古玉玩家來說,這種紋飾毫不誇張三五米遠就能知道是春秋隱形龍紋,在這裏我花點時間用photoshop工具給大家進行一個簡單的分解,其實玉器正反面各飾有6條龍,其余未畫出來的雲紋都為填充之用。

分解龍頭圖一

以上圖片描出了6個抽象的春秋時期當時王公貴族認知內公認的龍頭紋飾,如果還是覺得太過抽象看不出來的話就找眼睛吧,人或動物的精氣神就在於眼睛,就像素描一樣,任何部位都畫完唯獨眼睛沒畫即是沒神,當你點睛之筆躍然紙上之時,人物就活了。

分解龍頭圖二

繼續給大家進一步分解,以中間左灰色圈內龍頭示意來分解。當然春秋時期變形龍紋會隨著玉器的邊界以及紋飾的排列而會稍有變化,並不是固定一個模式不變的,可以觀察其他幾個龍頭都是有所變化的。就跟讀書一樣,死讀書你就輸了。

突然想起馬雲一句有哲理的話:「沒必要看那麽多書,讀書就像汽車加油一樣,加滿油你得知道去哪裏,裝的太多的油就跟油罐車一樣了,兩種人不太會成功,一種是不讀書的人不太會成功,另一種是讀書太多的人也不太會成功」。其實這裏指的成功並不是指賺到多少錢,而是你在某一領域能不能有所超越一大部份人的成就,這裏說的不要讀太多的書,其實就是指死讀書,以及另外一點就是書讀的太多,各種條條框框的思想圍城會把你的思維給禁錮住,也就逐漸喪失了創造力,何況現在很多書都是東抄西湊、不負責任的書,沒有分辨真偽標準的人多讀這類書籍反而會誤入歧途。扯遠了,言歸正傳仔細看如下示意圖。

箭頭所指之處,古人明顯精工修磨過

今天寫文章的重點不在於分解春秋隱形龍紋,而是想提個問題給大家簡單思考一下:為什麽圖中箭頭所指處缺了一個角?而且看這個角的橫截面也是精工打磨和修磨過的。

這春秋龍紋玉璜的一個小問題,我連續試著問過玩高古玉5-15年不等的10個藏友,但挺心酸的,竟然10個人都得出一樣的結論就是那個位置是缺料隨型而作的。他們的意思就是這塊玉料古人在未雕琢紋飾之前,這個箭頭所指的地方就缺了一點,所以古人就只好這樣隨型而給那邊打磨平整了。

當然平時接觸高古玉數量多的人也都知道,隨型而作的玉器的確不在少數,博物館中以及考古發掘的甚至一些王級的高等級墓葬中出土的玉器也常有隨型而作的玉器,高古玉當時是王公貴族專享的身份、地位象征之物,加上古人開采玉料極其艱巨,所以古人特別惜玉,縱觀全國各地博物館,也不難發現有很多玉器是缺料隨型而作的。

還有一些玉器,是古人使用時不小心損壞後也是絕不會丟棄的,從而根據損壞後的型來做與之最匹配的玉器,以此盡量減少玉料的損耗,可見在漢代及以前玉料是多麽的彌足珍貴。

先觀察幾個館藏缺料隨型而作的高古玉:

北京首都博物館美好中華展 商代晚期西周早期獨腳玉夔龍

箭頭所指這一塊就是所謂的料子隨型而作,古人找的這塊料子這邊本身就缺了一點,所以就隨料而作了

如果古人找的這塊玉料畫圈部位不缺料,那麽古人是不會故意把這個地方做成好像缺角的樣子再進行打磨的,因為古人本身就想在這條夔龍身下做個玉環,讓夔龍抱環的形態,所以此件就是缺料隨型而作。

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戰國玉龍

上圖不難看出,此件戰國玉龍紅色畫圈內箭頭所指位置依然是缺料隨型而作。

江蘇省南京博物院

從此件南博的呈雞骨白狀態的春秋晚期戰國早雙龍頭出廓龍紋璧(左下角一龍頭殘斷)可以看出,整個器型不在一個平面,那麽為什麽古人沒有去打磨平了再繼續雕琢呢?按道理這明明是要雕琢一件片狀的出廓玉璧,應該正反面都精工打磨平整後再雕琢紋飾才對,但古人並沒有這麽做,原因就是這塊料子有些地方太薄了,而且好幾個地方不平整,如果繼續整體打磨平整後再雕琢紋飾的話,有些地方光因被打磨平整還沒來得及雕琢紋飾就已穿透了,故依然屬於隨型而作。

湖北省棗陽市九連墩楚墓

此件玉璧與上面所講的出廓龍紋玉璧在隨型而作這點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左上方呈坡度狀,就是因為這塊玉料雕琢紋飾之前這兒就是這個樣,斜坡缺料,如果強制給整體的玉環打磨平整的話,那麽這個玉環最後被加工出來可能兩公釐的厚度都沒有,所以古人寧肯隨型而作也不願意去浪費玉料。

接下來再講一下古人使用中損壞的玉器是如何進行「隨破損之型而作」的,這可是王公貴族所用之物尚且都能如此,可見古人是多麽珍惜玉料以及玉料的來之不易。

北京國家博物館春秋玉片

整體看兩片玉片中間處都是紋飾到邊就不全了(紋飾斷層了),證明此處古人是使用破損過,再仔細觀察左右兩片上下寬度和厚度以及所用玉料基本都一致,不難猜測在古代沒破損之前應是完整的一整片,但是由於使用破損導致中間斷裂,然後把斷裂的兩端磨平,並且每片在這磨平的那端都加工上了原來未斷之前左右兩端的斜坡圓孔,箭頭所指即斷後重新加工添上的斜坡圓孔,於是古人就把這一整片玉片破碎之後改制成了可以使用的兩個小玉片,看孔的形制應是鑲嵌之用。

山西省博物院戰國玉龍

這條玉龍的改法,才真正體現了古人的聰明才智,我們先來看一條完整的湖北省荊州博物館戰國玉龍。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 完整的戰國玉龍

湖北荊州博物館 上圖完整戰國玉龍的左端部份近照

高古玉的紋飾是很抽象的,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強大的邏輯思維才能玩轉高古玉,而且還要有很好的耐心。

圖上方為山西省博物館那個殘改的戰國玉龍,下方為湖北省荊州博物院戰國大龍左端局部細圖

上圖中,我就把山西省博物院那個殘改戰國玉龍和這個玉龍放在一起,加上我用紅色線一勾勒,能看出點樣子了沒?試想上圖中的湖北荊州博物館戰國玉龍如果古人使用中沿著青藍色線所斷裂,再按照紅色的勾勒線進行修磨加工,是不是就和山西博物院那個殘改戰國玉龍一樣了?其實古人就是這樣要改一個抽象的龍頭(如下圖2中的類似的戰國龍頭),而山西省博物院裏那個戰國龍本來也是一個戰國大玉龍,肯定被哪個敗家子不小心弄斷了,也只能這樣隨破損型而作改成這樣一個更抽象的龍了,畫龍點睛,被我這麽點一個眼睛就像多了。

圖2:湖北省荊州博物館館藏同型別龍頭戰國玉龍

再回到手中的那個春秋龍紋玉璜的問題上,先給大家看一下這件玉璜的側面照片。

圖3:可見帶顏色受沁的那個地方是比較薄的,整體玉璜厚薄不一,不受沁的一端比較厚實

圖4:由圖3可以看出如圖文字所示

我們再回到本真,玉璜在春秋時期是如何使用的?大家都清楚是組配上的一塊玉器,也就是和其它古玉連線在一起的一塊玉器。再想問大家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如果說玉器是佩戴之用,那是不是要註意系上繩子之後的左右平衡?此件三孔肯定是偏玉璜中間的那個孔是系繩佩戴之用的,然後兩端倆孔分別連繩子與其他玉器相連。

圖5:

圖5中可以明顯看出古人打孔位置與箭頭所指中間位置要偏左一點,古人很聰明,因為透過觀察圖4就能發現圖5所示的左端比較厚實,而右端逐漸變薄。所以打孔得往中間偏左打才能有可能保持系繩佩戴後的左右平衡。但是古人雖然有智慧,也沒有特別精確的儀器能量準孔打在哪裏,所以古人打完孔後肯定系上繩子去測試平衡度,如果說如圖5所示打完孔、系上繩子後右端往下墜,那麽就對圖5黃色畫圈位置進行逐步打磨測試來減少右端的重量,以致打到系繩佩戴左右平衡為止。所以圖5中黃色畫圈的地方並不是隨型而作。不要一看到邊沿塌下或帶個坡度就是隨型而作,不同情況應不同分析,觀察全國各大博物館中那些單孔佩戴的春秋戰國S形玉龍,龍嘴邊幾乎都有絕大多數人認為的「隨型而作」的坡度或打磨凹陷,實則這是古人調節平衡而在這些地方打磨減輕一端重量所用。

我們癡迷研究高古玉那麽多年,千萬不要把古人的智慧給理解錯了。

題外引申:最近熱門的考古是安徽淮南武王墩考古發掘,這個大冢大機率就是戰國晚期楚國的考烈王墓,目前也公布了出土的兩件楚式玉龍。

這一件無疑是個全品玉龍

那麽這一件呢?

我們再來看看某些頭銜一堆的理論專家是如何去描述這第二件玉龍的。

請仔細觀察紅色方框裏的那段文字,你們覺得這個一堆頭銜的理論專家讀懂這件楚式玉龍了嗎?答案肯定是非也,說白了那些文字都是一堆沒用的P話,一個字都沒說到點子上,全是類似的贊美「官腔話」。可以說基本這段字除了龍的外形特征外任何一件玉器都能套用,也就是萬能贊美語言。

明明是個殘龍古人使用損壞了,因對玉料的珍惜而不得已把斷後尾巴部位改成了一個鳳頭,也就是巧妙的應了「龍頭鳳尾」這四個字,但實際上整體「S流暢型」的藝術美感已遭破壞,因為整體藝術美感已經呈現了頭重腳輕,再看龍頭和前身多寬大,尾巴卻那麽小一點。這是古人不得已而為之,這個理論家口口聲聲說什麽富有藝術美感這些詞,足矣證明是個不懂行的理論專家,其實這類甚至整個文博界不專業的理論專家大有人在,一般都是理論考試考上的文憑,沒有多少實踐實戰經驗,也不會拿真金白銀去對器物的喜愛和執著研究,所以對器物一般是讀不太懂的。

現在我來給大家分析一下這個殘龍。

重點觀察這個殘龍的1、2、3、4、5這5個位置,1和2的地方與3對比,可以清晰的看出1和2位置已經沒有了3這種邊齒力挺的部位了,這種部位我們管它叫封邊,一件完整的玉龍可以觀察下周圍一圈都是有完整的封邊的,而1和2的位置已經沒有,2的部位仔細觀察身上的谷紋也是紋飾不全了,明顯可以推斷出這個地方再古代就有斷殘,但是這個2的地方又是被古人改成了鳳頭。

另外再說一下系繩孔的問題,本來整個龍如果沒有斷的話是把孔打在了大致的中間位置,也就是4這個位置的孔,然後透過穿系繩子整個龍身會在佩戴的時候達到左右平衡,那5的位置為什麽又出現了一個孔呢?

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這個龍已經不完整了,古人玩壞了後從現在所看到的鳳頭那個地方斷裂了,斷裂後因為玉料珍貴就把斷的地方改成了個鳳頭,但這個時候如果還是用4這個孔佩戴的話必然使整個龍左右失去平衡,古人也知道右側斷後左端重量相對較重,如果要讓這個龍依然佩戴時達到左右平衡的話,必然要把孔往左邊移,所以就打了5這個孔,但是5這個孔估摸著打到這個位置也不能說正好能讓整個玉器佩戴時達到平衡,這個時候就要不斷打磨1所在的位置的邊側,因為稍稍打磨1這個位置對整個龍的藝術美影響是最小的,所以進行多次打磨測試來使得繩子穿過5的孔後達到平衡,這個也是1的位置為啥封邊被磨掉的原因,以上邏輯才是解讀這條2000多年前殘龍的精髓。

再解釋下這條龍殘斷後改的鳳頭,因為比較抽象,不是那麽容易看得出來,直接上圖,先透過欣賞幾個西漢時期鳳鳥佩的鳳頭來深化腦海裏戰漢時期鳳頭的模樣。

我再用photoshop軟體把斷龍的抽象鳳頭來個點睛之筆就OK了。

這次就寫到這裏吧,有緣有閑的時候會再更新原創文章,最後祝真正熱愛高古玉的人都能得到自己滿意的寶貝,不是真愛好者就遠離吧,高古玉不是一般人能玩得明白的,時間花在其他上面做點更有意義的事情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