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吉光片羽:對一塊漢代蒲紋玉璧殘片的解讀

2024-06-11收藏

頭條上牛人多。無論文人論股,還是討論收藏,稍有錯誤,都逃不過大家的眼睛。感謝大家的指正。但混頭條的,心胸要寬廣,尤其千萬不能有統一天下度量衡的雄心壯誌。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網路上的觀點,你根本統一不了,更何況你的觀點還真的未必對。正確的態度是:君子不黨,各美其美,求同存異,美美與共。所以,文人希望大家交流時,心胸都寬廣一些,不合心意時,也萬不可惱羞成怒。當然,我也一直以此自勉。與文人交流,只要你不汙言穢語、胡說八道,文人都能寬容。

炒股的學問很深,沒有十幾年經驗尤其是教訓打底,是培養不出一個成熟股民的。收藏的門道更深,就算是搞了一輩子收藏的老鳥,有時也都還免不得打眼、交學費。所以,大凡真正的收藏家,都有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心態,尤其對於自己不熟悉的門類,始終都會有一種隔行如隔山式的敬畏。

萬丈高樓平地起。真要收藏,一定要由淺入深、由此及彼,先從自己最熟悉、最容易上手的門類開始。而且,要一邊不斷地從書本與行家那裏學習,一邊在實戰中歷練。實戰中,能夠先弄清什麽是真貨,就是一大進步。然後再求精、求善、求值。比如,玩瓷器收藏的,不少人都是先從研究瓷片逐漸入門、然後登堂入室的。而且,有人就僅僅因為收集瓷片,最後還玩成了大家。所以,目前已經不少人,開始專門收集各類古瓷殘器與瓷片。

其實,這毫不不奇怪。瓷片,不僅是古瓷的標本,包含有古代瓷器最全面的知識與資訊,是瓷器收藏最好的入門教材,而且,有的古代名窯瓷片,目前已經一片難求,自己就變得非常珍貴,本身就有收藏價值了。當下,古瓷中珍貴的殘器包括一些珍稀的瓷片,在拍賣中拍出幾十萬乃至幾百萬的,也不鮮見。

其實,又何止是一個瓷片呢?舉一反三,各類重器的殘片,也都值得專門收藏。比如,古代青銅器,整器收藏不易,且容易涉嫌違法。但市場上現在偶爾能遇到一些青銅器的吉光片羽,卻不為收藏者所重視。其實,要是有人專門去收集各種高古青銅器的殘片,積少成多,集腋成裘,也一定很有前途。再如,高古玉,目前由於國外高古玉拍賣的推波助瀾,市場上的珍品已經價格日隆。但是,許多高古玉的殘片,流落在市場上卻很少有人問津。其實,這些高古玉的殘片,難道不正是我們摸索高古玉收藏經驗的最好「瓷片」嗎?而且,有的高古玉殘片,本身也包含了相當多的歷史文化資訊,已經具有相當的收藏價值。

言歸正傳,下面,展示的就是文人在市場上順手撿來的一塊漢代蒲紋玉璧殘片。這塊玉璧殘片尺寸較大:極長20厘米,極寬12厘米,弧長24厘米,比我的巴掌還大。大家可以將殘片與照片下的書籍對比,以尋找尺度感。喜歡的,請多看兩遍, 先好好地欣賞一下該殘片各個角度的細節照片,後面,我們再一起研究這塊殘片背後透露出來的資訊。

下面,我們一起探討這塊玉璧殘片背後透露出來的資訊:

第一,毫無疑問,這是一塊開門的漢代蒲紋玉璧殘片。說它開門,是因為這樣幾點:玉質青白,符合漢代玉璧用料的一般特點 ;蒲紋制作工藝一如漢代式樣,是典型的漢代玉璧工藝;溝槽底部與蒲紋表面,解玉砂打磨痕跡非常到位,整體泛玻璃光,呈現出典型的漢代玉器加工的時代特征;裂紋中填滿玉漿,乃典型的高古玉破裂後自愈的特征;土沁、芝麻點、飯滲等沁色特征明顯。這些,都幾乎難以仿冒,說明它是一件非常開門的漢代蒲紋玉璧殘片。進一步地看,殘片周邊斷裂的痕跡非常老舊,玉質已經老熟,明顯還經歷過長期盤玩。顯然,這不是新近出土的殘片,而是早年出土後的一件傳世品。

其二,玉璧的用材,大機率就是傳說中的水蒼玉。玉璧,上古作為禮器,然後作為佩玉,到戰漢,又被大量用作葬玉。【周禮】曰:「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可見,從禮器時代開始,制作玉璧的規定材料就是蒼色之玉。蒼者,青色也,也就是制作玉璧的規定材料就青玉。那怕到了更後,玉璧已經基本不再用著祭天的禮器,作為佩玉,古人在材質上依然沿用以青玉為主制作。【禮記·玉藻】曰 ,「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 鄭玄 註:「玉有山玄、水蒼者,視之文色所似也。」 孔穎達 疏:「玉色似山之玄而雜有文,似水之蒼而雜有文」。所謂的水蒼玉,其實也就是雜有其它色彩與紋理的青玉。直到唐代,朝廷都還有關於官員佩戴水蒼玉的相關規定。該玉璧殘片,明顯以青色為主,夾帶有黃白的紋理,應該就是傳說中的水蒼玉。所謂水蒼玉,大機率就是指青玉, 而不是一個玉材產地概念。看玉質,應該也是和田玉。但這個,還要討論。

第三,從殘片尺度看,原來完璧時,玉璧的尺寸應該非常碩大。什麽樣的人,能用玉璧,用多大尺度的玉璧,在古代是有規定的。海昏侯劉賀墓,一共出土了71件玉璧,其尺寸最大者,為28.3厘米。其它的王侯級漢墓中,也出土過尺寸相近甚至更大的玉璧。目前最大者,出自南越王趙眛墓,直徑達33.4厘米。而這件玉璧殘片的尺寸已經不小,而且,還根本還沒有見到中間的璧孔,完璧的尺寸一定小不了。【爾雅·釋器】曰:"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古人把玉璧的穿孔稱作"好",將邊緣器體稱作"肉",規定玉璧的邊徑為孔徑的兩倍。該殘片目前的極寬在12厘米,且根本沒有看到有穿孔的任何殘余痕跡。這就是說,該玉璧完整時,左右上下的邊徑至少不低於12厘米,穿孔的直徑不小於6厘米。如此,簡單地計算就知道,完璧時,該璧直徑至少不會小於30厘米,實際可能還更大。這樣尺度的玉璧,顯然是相當碩大了,也絕對不是一般人所能夠使用的。

第四,這樣尺度的漢代玉璧, 基本上都是葬玉。尺度過大的玉璧,顯然不適宜佩戴。漢代厚葬風氣盛行,高等級的漢墓,基本都要隨葬玉璧。尤其王侯級漢墓,只要沒有被盜的,考古發掘時都會出土各類玉璧。其中高等級的大玉璧,大多堆放在墓主人的身上身下。典型如劉賀墓,出土了71件玉璧 ,其中,劉賀面部、胸部等位置,都分別置放有高等級、大尺寸的玉璧。以該件玉璧的尺度論,大機率跑不掉也是葬玉。

好了,就說到這裏吧。留心處處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文人今天文興大發,拉拉扯扯說了這麽多。但這個,說破天了,也只是一塊漢代玉璧的殘片,還是墓裏出來的。值得這麽研究嗎?

無所謂。先扔那裏,收藏起來吧。文人收藏,也就是玩,人棄我取,敝帚自珍,高興就好。等哪天有空了,文人找一上好的紅木,把這塊殘璧鑲嵌起來制作成一個掛件,應該也還是拉風的。還有藏友給我提議:幹脆找個銀匠,買兩斤碎銀子,補上玉璧缺失的四分之三部份,把它修復為「完璧」,然後再鑲嵌進紅木裏,制作為擺件,豈不是更好?嗯嗯,想法確實不錯。但不是有些奢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