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春秋戰國時期的佩玉文化發展到了何種地步?

2024-03-14收藏

文|法老

「玉不琢不成器」「溫潤如玉」「潔身如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許多中國人對這些有關玉的成語耳熟能詳。

中國人已經習慣把玉擬人化,用它象征高尚的人格,君子的氣節,優秀的品德。同時玉器被賦予了不同的文化內涵。

它是先民的神靈之物,是溝通人與神的工具,是人們的保護神;

楊家山出土單側出廓玉璧

它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征,是品德、情操、才華、信義的象征,寄托了人們對美德的追求。

玉的文化就是中國七千多年的文化,它是一種特殊文化,貫穿了中國整個的歷史時期。

那麽,春秋戰國時期的佩玉文化發展到了何種地步?佩玉文化跟當時政治結構和工藝有何直接的關聯嗎?

一、春秋戰國時期佩玉文化內涵

眾所周知,在玉石剛剛被使用的起始,是作為禮器,在祭祀上用來敬奉神靈的。

據【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這是六種祭祀天地四方的玉器。鄭玄註雲: 「禮神者必像其類。」意思是祭祀神,就要使用像這種神的玉器。

蒼璧是黑色的璧,平而圓,像天,因此用來祭天;黃琮外邊八角,像地之八方,因此用來祭地;

青圭尖銳,像春天初生的萬物,因此用來祭東方;赤璋是紅色的半個圭,像夏物半死。

因此用來祭南方;琥是像老虎的玉器,白色的琥象征秋氣肅殺,因此用來祭西方;

玄璜是黑色的半璧,寓意「象冬閉藏,地上無物,唯天半見」,因此用來祭北方。

可見早先玉器是先民的神靈之物,是人與神的溝通工具。

春秋戰國時期的佩玉文化內涵歸納起來,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佩玉是權力地位的象征,也是禮制的需要

兩千多年前的典籍【周禮·春官·大宗伯】載:「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六瑞是國君和五等諸侯舉行朝儀時所持的六種玉制禮器:

王執鎮圭,長一尺二寸,鎮是安定四方之意;公執桓圭,桓圭長九寸,桓就是今天說的華表,雕刻在圭上作裝飾;

侯執信圭,信通身,以人形雕刻在圭上作裝飾,長七寸;伯執躬圭,也是以人形作裝飾,長也是七寸;子執谷璧,谷物養人,故以此作裝飾,長五寸;

男執蒲璧,蒲是蒲草制成的席子,取其「安人」之意,故以蒲草的花紋作裝飾,長也是五寸。

鄭玄解釋道:「瑞,信也,皆朝見所執,以為信。」

(二)君子佩玉成為流行,佩玉是德行操守的象征

玉,被人為地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被賦予了吸納日月山川之精華、凝聚人間之美質的特征,成為品評人物的道德標準。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玉是「德」的代名詞。人們把玉質堅硬的特征比作君子氣節的堅硬;

將玉的溫潤比作謙謙君子之風;將玉的潔白喻示君子的品質無瑕。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儒學大師孔子的倡導,出現了「以玉比德」的道德標準與新道德觀念。

崇玉和佩玉的新思想是把玉之美玉之德賦予儒家道德觀的內涵。

孔子的國學經典【禮記·聘義】論玉有十一種德性,【管子·水地】論玉有九種德性,荀子著【荀子·德行】論玉有七種德性。

各說大同小異,其共通的內容是將君子的道德與行為比附於玉。

因此君子佩玉也就成為一時風尚。君子比德於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

玉器的這種文化內涵充滿了人文精神和倫理道德,它既是古代社會對玉神化觀念的繼承,又是世俗對高尚人格的要求。

(三)君子至止,佩玉將將,佩玉可修德養性

【禮記·玉藻】曰:「古之君子 必 佩 玉 。 …… 君 子 無 故 , 玉 不 離身。」君子佩玉不僅為了裝飾,玉溫潤光潔,可修德養性。

君子應時時警醒自己的道德修養與品格應像玉石一樣,當是外帶恭順,內具堅韌,待人寬則己嚴,光華內斂不彰不顯。

品行舉止要以玉為榜,自始至終都懷有高尚的美德。

古人服飾中有兩套相同的佩玉,腰的左右各佩一套,每套佩玉都用絲繩系連著。

上端是一枚弧形的玉叫珩,珩的兩端各懸著一枚半圓形的玉叫璜,中間綴有兩片玉,叫做琚和瑀,兩璜之間懸著一枚玉叫做沖牙。

走起路來,沖牙和兩璜相撞,發出鏗鏘悅耳的聲音。如果佩玉之人的行為舉止過於誇張激烈,那麽沖牙與兩璜之間的相撞之聲將不再悅耳動聽,而是雜亂無章。

沖牙

因此,雕制精巧的玉器不僅外形美觀,而且能顯示出佩戴者的品格。君子每日佩玉,以便提醒自己,一言一行都要像玉那樣具備著美好品質,養心養德。

二、創新的玉器制作工藝形成春秋戰國時期獨有的文化藝術風格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化的過渡時期,政治上諸侯爭霸,學術上百家爭鳴,文化藝術上百花齊放。

禮儀用玉沿襲西周做法,動物佩飾有所減少,柄形飾也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組列式的復合佩飾。這種組合玉佩盛行於戰國時期,紋飾華麗、雕琢精細。

璜、璧、玦、玉勒紋飾復雜華麗。玉器雕琢表現出高超技術,出現俗稱「遊絲描」的細線紋,刻劃細而利,走勢扭曲委婉一些扁平玉器邊緣常有刀刃感。

鏤空技術更加精湛。現存的人首蛇身玉飾、如麗首拱形玉飾,反映了春秋諸侯國琢玉水平胡佩玉情形。

三、春秋戰國玉組佩藝術

組佩又名雜佩、佩玉,專指春秋戰國時盛行的由多件玉器串聯組成的懸於身上的佩飾玉。

春秋戰國組佩,一般由璜、環、瓏、琥、觿、珠等組成,通常用玉環(璧)、玉璜作主體,以瓏(龍形佩)、琥(虎形佩)、觿為懸飾。

1994年晉侯墓地92號墓出土了一件晉靖侯夫人玉璜組佩,該玉璜組佩出土於墓主的胸腹部,過頸佩戴。

由282件形制各異的玉器組合而成,主要有玉珩、玉璜、玉圭、束腰形玉片以及玉貝、玉珠、玉管、瑪瑙珠、瑪瑙管、綠松石管、料珠、料管等。

1994年晉侯墓地92號墓出土的晉靖侯夫人玉璜組佩

過頸部份為三列珠、管,兩側為成串的珠、管,並各有兩件束腰形玉片,下端分別系有一玉貝為墜。中間自上而下為4珩4璜,末一行珩的兩端分別系有2件玉圭。

珩、璜中素面2件,其余均單面刻有相交的龍紋,珩的龍首相反,而璜的龍首向對,布局對稱,刻工細膩,頗為精致。

據研究,大型玉組佩的使用,有嚴格的制度,使用範圍有可能僅限於公、侯等諸侯國國君及其夫人或有相應封號的貴族。多璜組玉佩是國君與高級貴族區別貴賤等級的標誌之一。

結語

玉成為溫厚、謙和、誠實、正直、堅韌、珍貴、高尚、美麗等精神美和崇高境界的象征。

【詩】雲:「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古人賦予美玉很多人性的品格,以至於到現在人們仍將謙謙君子喻為「溫潤如玉」。

玉堅中有潤,潤仍柔卻也堅則剛。柔為善良慈和,堅為不卑不亢,正所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古今不入流俗,潔身自好,守身如玉者大為有之。

玉內涵著一種兩袖清風、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富貴不淫的君子之風範。坦坦蕩蕩,故君子佩玉,玉德潤天下。

所以中國人尊玉、貴玉、愛玉、佩玉,七千年來不絕於史。玉文化體現著中國人的感情寄托,也是中國人民對生活與生命意義的一種體悟,一種理解,一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