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中國十大銅元之—「保利拍賣史上價值近六百萬元的銅元」

2024-03-14收藏

從1911年大清滅亡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近四十年的時間,內部軍閥混戰,外部倭寇入侵,國體不寧,貨幣制度也十分混亂。雖然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權都曾想統一幣制,但其本質的獨裁軍閥政權也註定了它們的結局,但它們發行的銅元中,也有不少存世稀少的樣幣,其中最珍貴的當屬平津銘文系列樣幣(見下圖)。

「平」字嘉禾拾枚/貳枚/壹枚銅元樣幣,2011年保利秋拍,成交價575萬元

在2011年保利秋季錢幣拍賣會上,一組「平」字嘉禾拾枚/貳枚/壹枚銅元樣幣和一組「津」字嘉禾拾枚/貳枚/壹枚銅元樣幣各拍出了575萬元的高價。這兩組樣幣均為紅銅材質,未流通品相,為首次見諸拍賣,難得一見。

「津」字嘉禾拾枚/貳枚/壹枚銅元樣幣,2011年保利秋拍,成交價575萬元

民國十六年(1927年),北伐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當局遷都南京,為了整頓幣制,於次年出台【國幣條例草案】,以純銀庫平六錢四分零八毫為國幣之本位,定名為圓;銅輔幣有「一分」和「半分」兩種。後續幾年,銅元在貨幣體系中的地位逐步下降,市場的主導貨幣開始向紙幣轉移。1933年廢兩改元,上海造幣廠開始大量鑄造孫像帆船一元主幣,而北方天津造幣廠卻鑄造了「中華民國二十二年」二分、一分、五厘3三種銅輔幣,在市場上大量流通。1935年,國民黨政權為了進一步統一幣制,下令禁止地方造幣廠鑄造錢幣,只保留了中央造幣廠的鑄幣權,同年開鑄輔幣一分、半分兩種古布圖銅元。

民國二十五年「壹分」和「半分」

然而,同年,倭寇為了侵占中國的華北地區,便策劃「華北五省自治」,意圖將華北變為第二個滿洲國。在日軍的威逼下,同年12月18日,國民政府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為委員長,該委員會名義上隸屬南京國民政府,實際上卻是一個半獨立的華北行政機構。

恰此時,華北平津市面流通小額輔幣奇缺,而中央造幣廠新鑄造的銅元尚未運到。於是為了體現華北「自治」政權的事實,1936年,時任平津衛戍司令的宋哲元要求修械廠根據上海中央造幣廠銅、鎳輔幣形制,加刻「平」「津」字樣,雕模試制了數種不同樣式的銅、鎳輔幣樣幣。這些樣幣幾乎都未參與流通,只有布圖下「平」字壹分銅幣及布圖下「平(津)」去字版拾分鎳幣於1936年6月投產並短暫流通,後因地方自制僭越中央造幣權,遭到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部的反對,7月即中止發行,隨後收回銷毀。

民國二十五年黨徽中心疊打「津」背布圖半分銅幣樣幣,2023年北京誠軒春拍,成交價93.15萬元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淪陷,8月日本侵略者扶植建立漢奸傀儡政權,冀察政務委員會隨之解散,平津系列銅元也隨之消失在歷史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