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山巖茶話會,一場顛覆紫砂壺與建盞的認知交流

2024-05-23收藏

晚上忙遲了,頭條原計劃的內容又沒能及時更新。這會也沒什麽思緒寫啥文字了,剛好發生在身邊的事,寫來記錄一下。

因為自己是做茶的,喝茶聊天的時候茶器的使用與交流自然是避不開的。偶爾會幫認識的朋友推薦推薦他們的茶器。買賣是沒有做,畢竟這方面自己並不算專業,但是偶爾會幫忙熟悉的朋友代買一下。

關於茶器我就認識的人就倆,一個紫砂壺,一個建盞。

紫砂是多年前一次交流會時認識的,打那以後就是電話、微信聯系。建盞則是家門口的,非常熟悉。

前些天一位茶店的客戶讓我幫忙找一把壺,只大致描述了價格,沒有具體的要求。

於是今天又跟這位做紫砂壺的朋友深聊了一會,收獲挺多的。

題外話: 學習這玩意真講感覺的,類似的交流也不少。或許他的用詞不一樣,亦‬或許我的狀態不一樣。

開門見山吧!就想記錄倆點:

一、泥料VS工藝

之前我和我的朋友總會說「壺咋樣都行,只要是原礦的」顯而易見,重視的是泥料、原礦。

今天聊下來才發現,其實「不然」。當然,這個「不然」是帶引號的。簡單來說,作為一個行外人,分辨泥料是一件相對困難的事情。並且即便有所謂難求的好泥料,但是泥料與價格並沒有太明顯的關聯,一把壺的價值還是在工藝。值得一說的是,這裏的工藝並非是指機車(灌漿)、半手和全手的區別。指的是壺型的比例,呈現的狀態,壺身的流線,表現等等。

與其去學習如何在一件件高溫燒制成型後的壺身上辨別當初的泥巴是否原礦,這種類似肌肉記憶的專業。不如從型體、細節、痕跡等肉眼可見的實物去分辨。

二、壺VS盞

申明一下,純屬個人觀點。一直以來,我個人都以為紫砂壺的工藝是比建盞的工藝難的。同樣鑒別好壞也更難。畢竟直觀上,紫砂壺的型體明顯復雜許多,這是肉眼可見的。

但是,今天的交流讓我有了另一種看法。紫砂壺從古至今可以說是傳承有序,有完整的古壺,有較完整的古法燒制技藝。父子、師徒沒有出現斷代。一位專業的制壺師可以很熟練指出各種壺型應有的形態,不論是壺身比例,壺嘴彎曲,壺鈕型狀等等。

建盞則不同,它的燒制技藝斷代了數百年。只有個別花紋的器型有完整件保留下來,燒制技藝,釉水調配等關鍵環節都是靠現代的工匠們透過對比殘片,以及相關記載關於建盞的只言片語,反復試驗實踐得出的。雖然從外觀上已經恢復了許多花紋的燒制,但是還有許多花紋的建盞至今沒能燒制成功。並且究竟怎樣是好的,怎樣的一般的,也眾說風雲。標準也只是現代瓷器的工藝標準。

一個有章可循,一個未知。

當然,就像開頭說的。僅僅只是記錄一下個人的想法,沒有比較孰輕孰重的意思。不對之處請指教。

文/山巖

編輯/山巖

再次著重申明,僅個人認知記錄,不帶任何指向性。歡迎大家討論、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