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台北故宮博物院陶瓷類賞析159(清康熙7件)

2024-05-23收藏

1、清 康熙 豇豆紅萊菔尊:高19.7cm、口徑3.3cm、底徑3.8cm。小口窄唇,長頸,豐肩,斂腹,淺圈足。頸飾弦紋二道。胎骨較厚,鮮紅泑深淺不勻,有紅、綠色斑點,口沿呈米色邊,弦紋露白骨。底有青花書「大清康熙年制」六楷字款。

1-1、清 康熙 豇豆紅萊菔尊:高19.7cm、口徑3.3cm、底徑3.8cm。

1-2、清 康熙 豇豆紅萊菔尊:高19.7cm、口徑3.3cm、底徑3.8cm。

1-3、清 康熙 豇豆紅萊菔尊:高19.7cm、口徑3.3cm、底徑3.8cm。

2、清 康熙 冬青釉裡紅龍紋瓶:高42.4cm、口徑3.8cm、底徑11.5cm。瓶,小口,細長頸,碩腹,矮圈足。器壁通施冬青釉,釉色呈粉綠。腹上部和頸下部以釉裡紅畫龍紋及火焰紋,龍首以黑釉點睛。深艷的紅釉和柔雅的冬青釉形成對比,交會之際見氣泡分佈。底施白釉,足露胎。

2-1、清 康熙 冬青釉裡紅龍紋瓶:高42.4cm、口徑3.8cm、底徑11.5cm。

2-2、清 康熙 冬青釉裡紅龍紋瓶:高42.4cm、口徑3.8cm、底徑11.5cm。

2-3、清 康熙 冬青釉裡紅龍紋瓶:高42.4cm、口徑3.8cm、底徑11.5cm。

3、清 康熙 鮮紅小瓶:高20.1cm、口徑3.3cm、底徑3.9cm。小口窄唇,長頸,豐肩,斂腹,淺圈足。頸飾弦紋二道。胎骨較厚,鮮紅釉深淺不勻,有紅、綠色斑點,口沿呈米色邊,弦紋露白骨。底有青花書「大清康熙年制」六楷字款。

3-1、清 康熙 鮮紅小瓶:高20.1cm、口徑3.3cm、底徑3.9cm。

3-2、清 康熙 鮮紅小瓶:高20.1cm、口徑3.3cm、底徑3.9cm。

3-3、清 康熙 鮮紅小瓶:高20.1cm、口徑3.3cm、底徑3.9cm。

4、清 康熙 天青釉瓷瓶:高13.6cm、口徑3.5cm、底徑4cm。長頸,垂膽腹,矮圈足,梯形足底。施天青釉至足際,器內及底施白釉,足底殘留褐色護胎汁,部份露白胎,為清康熙時期的作品。口沿繪褐釉一圈,為仿金屬釦的概念,是明嘉靖以來貿易瓷常見的裝飾方式。

4-1、清 康熙 天青釉瓷瓶:高13.6cm、口徑3.5cm、底徑4cm。

4-2、清 康熙 天青釉瓷瓶:高13.6cm、口徑3.5cm、底徑4cm。

5、清 康熙 豇豆紅團龍太白尊:高8.6cm、口徑3.6cm、底徑12.6cm。太白尊為康熙時期文房用具元件之一,小口微侈,短頸溜肩,巨腹平底,淺圈足,作為水器之用。

此器通體罩施紅釉,釉表出現深、淺不同的斑點,因色澤近似豇豆皮,故有「豇豆紅」之名。腹部釉下淺雕團螭夔鳳紋三組,口沿一圈白釉,底施白釉以青花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款。以銅為呈色劑的豇豆紅釉,呈色別致,特別是淺紅色釉層中所出現的深紅、灰紅及淺紅的斑點及色團,釉彩極具變化的趣味,因而深受鑑賞家的喜愛,遂稱之為「桃花紅」。

其施釉的技法亦即為【景德鎮陶錄】所載之「吹紅」,「吹紅」之技法,依據殷弘緒書信所示,乃以竹管蒙紗輕沾釉料,以管對準器物,一口一口的吹送釉彩,直至釉料完全覆照器表為止。

5、清 康熙 豇豆紅團龍太白尊:高8.6cm、口徑3.6cm、底徑12.6cm。

6、清 康熙 寶石紅瓷瓶(附金屬膽):高44.8cm、口徑10.8cm、底徑13.5cm。此瓶造型,侈口、短頸、豐肩長碩腹,矮圈足。俗稱「觀音尊」。

外壁掛銅紅釉,釉稍有流動性,以致於口沿較薄而足圈有積釉,積釉處釉色深黑。口部的紅色燒失,這是康熙郎窯紅常見的現象。釉面有無色、細而長的紋片,及不規則的冰裂紋。釉面多椶眼、及明亮稀疏的氣泡。器內及瓶底塗白釉,底釉釉色呈淡黃色,俗稱「米湯底」。

清康熙時期郎廷極督窯期間,以銅紅釉最為出色,俗稱「郎窯紅」、「郎紅」。郎紅繼明代官窯的鮮紅而更為精致。高溫燒造的銅紅釉,在發色及釉色的純淨方面都有極大的困難必須克服。常見的銅紅釉不是紅色燒失、發黑、就是多氣泡、深色斑及綠色。康熙郎窯紅色鮮而艷,美如紅寶石。

6-1、清 康熙 寶石紅瓷瓶(附金屬膽):高44.8cm、口徑10.8cm、底徑13.5cm。

6-2、清 康熙 寶石紅瓷瓶(附金屬膽):高44.8cm、口徑10.8cm、底徑13.5cm。

6-3、清 康熙 寶石紅瓷瓶(附金屬膽):高44.8cm、口徑10.8cm、底徑13.5cm。

6-4、清 康熙 寶石紅瓷瓶(附金屬膽):高44.8cm、口徑10.8cm、底徑13.5cm。

7、清 康熙 豇豆紅萊箙瓶:高20.2cm、口徑3cm。萊菔瓶的器名取自清末【陶雅】書中的商肆俗稱,而未見於官方文獻。萊菔瓶(一稱萊菔尊)以形似萊菔(蘿蔔)為名,小撇口,細直頸,平圓肩,肩頸處以三道凸弦紋為飾;而長腹修直漸收為小底。造型以強調器皿造型輪廓曲線的收放曲直、變化有致著稱,是康熙時新創生的器形,此後也再未見於禦窯場。

器外壁施以豇豆紅釉,屬色較鮮紅者,且斑暈變化細膩可觀;瓶色略均勻,器口、肩、底處呈不規則的蘋果綠斑點,且有黑苔點浮現表層。因紅釉垂流性大,故器口緣、弦紋皆色淡,底沿修勒痕深,臥足內挖,底面僅具透明釉,書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

豇豆紅是康熙時期的一種高溫銅紅釉,色澤灰紅如豇豆,也如紅豆沙色;色澤不易控制,有偏鮮紅者,也有灰赭者;釉中經常有深淺不一的紅斑點隱現,有如桃花片片;有的淺淡泛綠,又稱蘋果綠、苔點;多數作品於含蓄的紅灰色中明暗變化隱約不定,最受賞玩者喜好。此種釉色只見於康熙時期,雍、乾均不再現。

7-1、清 康熙 豇豆紅萊箙瓶:高20.2cm、口徑3cm。

7-2、清 康熙 豇豆紅萊箙瓶:高20.2cm、口徑3cm。

7-3、清 康熙 豇豆紅萊箙瓶:高20.2cm、口徑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