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牧心齋古代文房精選鑒賞(五)

2023-12-26收藏

明 隨形根雕爐(附原配木座)

年代明

尺寸22cm. (8 5/8 in.) wide 16.5cm. (6 1/2 in.) high

取天然木根,略施修整而作爐形,兩耳、三足皆隨形依勢,不加斧鑿,唯口沿橫切,別無雕琢痕跡,自各個角度觀之,氣象不一。下承舊配隨形木座,與爐身渾然一體。器身木理多節,縮蹙成山水之紋,可作臥遊之想。癭木皆是隨造化之工而生成,得天獨厚,其狀百態。癭結累累,紋理蜿蜒,包漿瑩潤,古拙韻味,逸散於器表。 明清兩代,以天然木制作的器具,為文人所好尚。故宮博物院藏(明正德)「流雲」槎(橫257厘米)(圖1),形體碩大,原為明正德時期揚州康對山故物,後於乾隆初年被江鶴亭千金購得,道光二十年(1840年),偶然為阮元發現並購回修整,轉贈其好友河道總督麟慶,再添配楠木雲紋木座,並收入麟慶本人編著的【鴻雪姻緣圖記】。一器之履歷,足可見彼時文士對天然木器之推重。蘇州博物館藏(明)樹根隨形洗(圖2),底部鐫刻「恒軒歸莊」,系明人歸莊(1613-1673年)舊物,亦以天然木根為材,掏空以作筆洗,唯底部圈足見人工,其余則仍保留樹根形態,此亦昭示了明代文人的審美風尚。 清代的天然木家具更為盛行,並得到皇帝的鐘愛。以如今諸多館藏清代同類器具觀之,取材之紋理漸趨繁縟,天然意趣略減,於明代的渾樸氣象稍遜一籌。本爐為明人手筆,意態生動,頗得天趣,置於幾案,實用之余,觀摩把玩亦別有洞天。 參閱: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明清家具(上)】(朱家溍主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2007年) 【文房雅玩:蘇州博物館藏文房用具】(蘇州博物館編著,文物出版社,2011年)

明 仿宋燒斑蚰耳爐

年代明

尺寸10.5cm. (4 1/8 in.) calibe 5.6cm. (2 1/4 in.) high 重1180克

款:玉堂清玩 出版:【明清宣德爐】(張明、何朝陽主編,紫禁城出版社,2012年)163頁 器型典雅,雙耳孔向上,富力量感,內膛見旋痕,屬典型明代風格。該爐皮色較為特別,斑駁古穆,表面有凹凸,細看猶抽象畫作,色澤律動,有肌理感,不同於常見銅爐的皮色處理工藝,應為【帝京景物略】中所記載的「仿宋燒斑」(圖1)。 與常見「玉堂清玩」款爐相比(以王世襄先生舊藏「玉堂清玩」款蚰耳爐為例)(圖2),該爐字表平整,與爐底在同一平面,字地修刻痕跡明顯,為典型刻款,更富古味。膛內明顯可見的旋痕,亦是其時代佐證。本爐曾出版於【明清宣德爐】(紫禁城出版社,2012年),頗具獨特性且著錄明晰,尤為珍罕。 【帝京景物略】認為「仿宋燒斑」為明宣德初期所被崇尚的皮色,且在嘉靖、隆慶之前也曾一度流行。然存世可信且確切到代的實物,目前於不論公、私藏品中,皆未曾見。本爐屬典型明末風格,以「仿宋燒斑」之工藝達到古舊斑駁之效果,非但有別於常見的「玉堂清玩」款爐,即使在各類存世明清宣銅爐中,亦屬百難一見。 參閱: 【帝京景物略】(明劉侗、於奕正著,清乾隆金陵崇德堂刻本) 【自珍集:儷松居長物誌】(王世襄編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清乾隆 銅夔龍紋長方熏

年代清乾隆

尺寸38.5cm. (15 1/8 in.) long 12cm. (4 3/4 in.) wide 16cm. (6 1/4 in.) high 重6310克

款:乾隆年制 熏爐造型狹而長,口沿陰刻卷草紋一周,其下微束,同明式家具之「束腰」,長方腹,四面以雷紋作地,雕飾兩兩相對的夔龍紋四組,正面於一對夔龍紋中間開方框署減地陽文「乾隆年制」四字楷書款。腹下設計源於明式家具之「牙子」結構,「牙子」復雕飾以家具上常見的拐子紋,四足造型及紋飾結合為抽象獸首,其結構又似縮小版的「三彎腿」。可見設計之新穎,深受明式家具之影響。熏蓋隆起,三角狀鏤空密布於蓋面,正中置圓球狀寶珠鈕,頂端陰刻蓮瓣紋,余處飾纏枝花卉,鈕下與爐蓋連線處分別是蓮瓣紋、勾連紋、如意頭紋各一圈。 銅熏整體風格與故宮博物院藏(清中期)紫檀嵌銅絲夔龍紋鼎式條桌(圖1)相近,該桌牙條以銅絲嵌飾雷紋地,上飾相對夔龍紋,設計精巧、新穎之極。前者為銅爐設計借鑒家具元素,後者則反之,為家具效仿銅器之設計,妙趣橫生。此為王朝鼎盛時期器物設計標新立異,力求掙脫傳統桎梏而作自我表達的審美取向,不可不謂推陳出新、不拘一格。 此種爐式為乾隆官作銅器中極其少見的樣式,在前朝應亦未出現過同類器。不唯爐式少見,同類者寥寥,其署款方式亦屬罕有。乾隆官款銅器以減地陽文「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楷書款、陰刻「乾隆年制」四字楷書款居多;署於器身者,以橫排款居多。該爐款識與故宮博物院舊藏乾隆官作掐絲琺瑯器上的鑄款、刻款(圖2)結體均一致。紋飾亦多見於乾隆官作器物(圖3)上。另,爐鈕渾圓,遠觀如紫禁城宮殿寶頂(圖4),其材質金屬配比異於爐身及蓋,皮色泛紅,系單獨鑄好精心刻飾花紋後鉚於蓋上,工藝甚精。以本器氣魄之雄,無疑為清宮造辦處之手筆。

清早期 銅長方素爐(附舊配硬木座)

年代清早期

尺寸27.7cm. (10 7/8 in.) long 16.7cm. (6 5/8 in.) wide 6.9cm. (2 3/4 in.) high 重3412克

款:望萊氏珍藏 出版:【雙清藏爐】(洪三雄著,台北歷史博物館出版)113頁 爐身作長方形,斜直壁,自上而下漸收,四「L」形足——在銅爐中,迄今器型屬僅見。明清銅爐器型以圓者居多,方者為少。在方爐品類中,本爐尺寸較巨。從【西清古鑒】所載「漢方盂」(圖1)的繪本可知,本爐造型應承襲了漢代銅方盂的設計。 其審美趣味又與明代以至於清初的宮廷以及貴族文人階層所用以裝點庭院而訂制的石盆略近。刊刻於明代萬歷年間的【圖繪宗彜】中載有類似形制的花盆(圖2),盆中以偃松、奇石構景,堪為案頭清供,儼然彼時文人生活興味的寫照。 明人畫作【上元燈彩圖】描繪了明朝中晚期南京地區元宵節期間的街市景致,並被認為系描繪燈市與古董貿易相結合的集市活動。明朝中葉金陵的富庶安逸,從這幅圖卷上可略窺一二。畫面中有多件長方花盆(圖3),概亦本件長方素爐器型之濫觴。丁文父著【石盆雅趣】(文物出版社)中即載有明代白石隸書銘文長方形盆(圖4),其造型與本爐相近,二者相形之下,該爐線條更臻洗練、完美,極素、極簡乃其最突出的特點。此外,故宮禦花園中亦有類似形制的石盆實物(圖5)。 爐底開框署減地陽文篆書「望萊氏珍藏」五字單行橫排款,篆體款字規整、精準,字地平整,略見修刻痕跡。款識工藝具備清早期特征,在同時期風格私款銅爐中極為出眾。 「望萊氏」失考。關於「望萊」一詞: ① 浙江樂清古有「望萊橋」,【道光樂清縣誌】有元泰定元年「望萊橋壞」的記載,【浙江通誌】【大清一統誌】均錄其名,一說古人在此曾望見蓬萊仙境,故名。 ②【全宋詞】收錄李曾伯【賀新郎(己醜為親庭壽)】有「望萊庭、斑衣拜祝」句,此處「望萊庭」系借春秋時楚隱士老萊子戲彩娛親典故向高堂祝壽。 可見「望萊」一詞,或是表達對蓬萊仙境(先秦神話傳說中的仙山)的向往,亦或是標榜尊奉孝道之意。 此外,本爐曾收錄於【雙清藏爐】(台北歷史博物館,2000年),經台灣雙清館主人洪三雄遞藏。器型稀有,款識珍罕,另附舊配硬木座。

圖片來源於網路、嘉德拍賣行等;文章內容參考自網路、書籍;若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