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朱砂沁之艷美,讓國人銷魂

2023-12-12收藏

一、朱砂概述

朱砂主含硫化汞(HgS),其含量在95%以上。朱砂又稱辰砂、丹砂、赤丹、汞沙,是硫化汞的天然礦石,大紅色、有金剛光澤至金屬光澤,屬三方晶系。中國朱砂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廣西、雲南、貴州等地。朱砂主要成分為硫化汞,但常夾雜雄黃、磷灰石、瀝青等。采挖朱砂後,選取純凈者,直接研成細粉,以作他用。對有特殊用途的朱砂,先用磁鐵吸凈含鐵的雜質,用水淘去雜石和泥沙,再研成更細的粉末,或用水飛法制成極細的粉末。選取純凈者、直接研成細粉的朱砂稱為粗朱砂,經再次處理的朱砂稱為精朱砂。

二、朱砂的使用歷史

人類對紅色的崇尚,可追溯至上古時期。在中國,北京山頂洞遺址出土的頭骨,在室內清理期間,發現七件白色石灰巖制玉珠,表面均被染成紅色,沿邊可見直接打擊的修整痕跡。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境內大地灣遺址,發現有塗抹紅色顏料的大理石權杖頭飾。在俄羅斯,距莫斯科150 公裏處發現一老者身佩 2936 件珠飾, 頸部佩有小型表面平坦的片巖墜飾。墜飾上塗有紅色,一面帶黑點,穿孔時旋轉開孔而成。

中國對朱砂的使用,現有考古資料已證實。在湖南辰州地區發現的距今 7400 年左右的高廟文化群出土的藝術陶器不但精美絕倫,而且還塗有朱砂。因此,辰州地區高廟遺址出土的塗有朱砂的陶器, 是目前已知中國人最早使用朱砂的證據。此外,在浙江河姆渡遺址、良渚遺址,陜西高陵縣楊官寨遺址,青海樂都柳灣遺址,四川三星堆遺址, 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等文化遺址中也陸續發現有朱砂的使用,在隨後發掘的商、周、秦、漢等歷朝歷代墓葬中,亦發現類似現象。

湖北省當陽市前春春秋3號墓出土的虎形玉佩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 華夏先民在崇尚紅色的過程中,探索到朱砂的顏色最正、最能體現生命的元素,並演繹出內容龐雜的華夏朱砂文化。朱砂不僅被用作塗料塗抹器物或顏料印染織物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大批絲織品所用彩色原料就含朱砂),還被用來提取水銀(又稱汞)、制脂治粉 (海州西漢霍賀墓出土的脂粉也由朱砂所配)、入藥治病、書寫丹書丹符、煉制仙丹、入墓辟邪等。時至今日,朱砂仍出現在炎黃子孫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將朱砂紅稱為中國紅、視為吉祥的標誌等。據此得知,很久以前朱砂就被廣泛使用。華夏先民將朱砂紅視為生命的元素,是先人的永生、種族的繁榮、精力旺盛的標誌,也是用來辟邪驅害的利器。

戰國中期玉透雕雙夔龍紋佩河南信陽縣長台關一號墓出土

三、古玉朱砂沁的形成

自夏以來,中國中原地區的原始社會率先解體,第一個以國家為形式的政權機構開始形成, 其他地區的人們也隨同夏王朝的中原人逐步跨進了文明社會的門檻。從此, 階級正式產生, 社會被劃分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社會財富逐漸高度集中在王公貴族、高級官員和部族首領等一小部份人手中。他們視死若生、喪葬漸奢,衣食住行、金銀珠玉等無所不有。當他們的墓室、棺槨安好無失真時, 其所佩戴或殮葬的玉器亦受損較小或不太受到浸蝕。但是一般古墓遺址,毫不受自然或人為因素損害的幾乎絕無僅有。

當墓室坍塌、棺槨受損後,其所佩戴或殮葬的玉器一般都會受損或受到浸蝕,可是玉器因材質不同、硬度有別、 所處的位置各異和入葬前後受損的情況又各不相同以及各墓葬遺址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溫度、土壤植被、水利環境等,都相差甚遠,所以受到的浸蝕也各不相同,故有「古玉無常」之說。

由於玉器在墓葬遺址中長期處於高溫高壓的真空狀態或被水土等物掩埋和浸蝕,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或硬度漸軟、或被土堿餿空、或浸變成與玉器本身材質不同的沁色等。一般情況下,用和田玉、昆侖玉、河磨玉、瑪瑙、水晶、翡翠等硬度較高材質制作的玉器,則相對不容易被浸蝕;而用蛇紋玉、綠松石、漢白玉、石英石、白雲石、水含石及其他地方軟玉等硬度較低材質制作的玉器, 則相對受浸蝕較重。

王公貴族、高級官員和部族首領及其家人配戴或殮葬的玉器,一般是由硬度較高的材質制作的玉器,相對不易被浸蝕;用硬度較低材質制作的玉器,則受浸蝕較重。但是,玉器受損有裂痕者、材質較軟者、土堿餿空者等在水土等物的長期浸泡或掩埋下,更易受到浸蝕、形成各種沁色,則是普遍現象。

除了上述原因外,玉器受浸蝕的輕重,主要取決於水的因素:南方多雨,故玉器多受浸蝕較重;北方幹燥,則玉器多受浸蝕較輕。

在古代,朱砂很稀有,采挖也很艱辛,貴比黃金。當朱砂在墓葬遺址中被大量使用時, 就決定了它是為統治階級享有的,不是一般貧民百姓所能使用。被埋葬的王公貴族、高級官員和部族首領及其家人,多在棺底鋪撒朱砂或者在棺槨塗抹朱砂,有的則周身遍施朱砂,厚達好幾厘米,十分奢侈。墓葬遺址中使用的朱砂, 自夏王朝的建立也逐漸發生變化,即夏以前多使用粗朱砂,夏以來多使用精朱砂,處於統治階級上層的王公貴族、高級官員和部族首領及其家人多使用精朱砂,而處於統治階級中下層的貴族、中級官員和部族上層人物及其家人則多使用粗朱砂。

而非出產朱砂的地區,也常夾雜使用粗朱砂。此後,該風氣愈演愈烈,至漢代達到鼎盛。後因曹操父子的倡導力行及其他原因,才逐漸改變了厚葬的奢風。

山西洪洞凝堡西周墓地出土的鸮形玉佩

朱砂被鋪撒在地下墓葬遺址中, 長期處於高溫高壓的真空狀態下,就會發生分解,水銀就會和朱砂等物質分離,形成水銀和朱砂硫化物。水銀隨後就會流失沈澱到他處或被蒸發, 而朱砂硫化物則相融於土壤中或玉器等物上。當墓葬遺址發生滲、漏水時,朱砂也就一並融入滲、漏積水之中,那些受損有裂痕、材質較軟、土堿餿空的玉器,也就會被朱砂水浸蝕,形成朱砂紅沁(如山西省洪洞縣凝堡西周墓地出土的鸮形玉佩), 嚴重者形成朱砂紅滿沁(如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春秋晚期趙卿墓出土的玉環);如若還有部份未流失蒸發掉的水銀時, 那些玉器就會被朱砂與水銀等物共同侵蝕、形成朱砂紅黑沁 (紅黑色伴存,如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春秋晚期趙卿墓出土的玉環);如若水銀未流失蒸發掉時,那些玉器就會被水銀朱砂共同浸蝕、形成水銀沁(褐色, 如湖北省當陽市前春春秋 3 號墓出土的虎形玉佩);

如若水銀流動自聚一處且未蒸發掉時, 那些玉器就會被水銀浸蝕、形成水銀通沁、黑中發褐的「黑漆古」(如黑龍江省綏濱縣中興金代墓出土的魚形佩,似用黑漆塗成,表面一層漆光閃亮。在高倍放大鏡下,可隱見已浸變的深褐色玉質);而那些用硬度較高材質制作且完整的玉器,則相對而言不容易被浸蝕或不太受浸蝕, 故亦少有上述朱砂之沁色。當墓葬遺址發生嚴重滲漏水現象時,被鋪撒的朱砂溶入到大量滲漏積水之中也就顯得微不足道, 而主要被水土等物浸蝕、形成水土等沁,不易形成以朱砂為主的上述沁色。

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春秋晚期趙卿墓出土的玉環

古玉朱砂沁是否存在, 自宋以來至今的玉器做舊仿古,就已經明確告訴了我們這是不爭的事實。玉器做舊仿朱砂沁,其實就是將玉器置於高溫高壓狀態下,再使用不同的方法將朱砂塗抹塗染上去。而朱砂既然作為顏料的一種可以相溶於水, 就可以在長期處於高溫高壓真空狀態下的墓葬遺址中、在條件成熟下,浸入玉器,形成上述各種朱砂之沁色。

(原文轉載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