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古玉學步(126):霧裏看花迷人眼 唯有細節露真顏

2024-04-13收藏

——古玉水深深深比海

識圖辨跡,是古玉鑒定的不二法門,是古玉賞辨不可逾越的功夫。

采集一段藏品工痕(圖1):

圖1

識讀:

這是一段陰刻線工痕,單側深溝忽淺忽深、如蚯蚓般地軟弱走線,沿線一路崩碴。無需深度辨讀,遠瞟一眼即可斷為現代高速電動工具的刻痕(圖2)。

圖2

再采集一片藏品工痕(圖3):

圖3

識讀:

這是一片打磨工痕,高拋光區域與未打磨區域同存一面,非古工打磨痕跡更非古工打磨的一絲不茍,遠瞟一眼即可斷為現代高速電動工具拋光的痕跡殘留(圖4)。

圖4

到代(漢代)真古的工藝痕跡必定是一種滄桑再現、無法復制(圖5)——仿品復制都只能形似而神非。

圖5:到代(漢)真古的刻線、打磨痕跡

而所采集藏品的整體工藝痕跡低劣不堪、如出一轍(圖6),此件藏品僅劣工一項,就足以「一假皆假」判為遠瞟一眼即可見的低仿一枚了。

圖6

並非為了「孤證不立」的印證,其余見仿點簡列如下:

浮色仿沁而非沁入肌理(圖7);

圖7

皮殼斑駁非自然過渡為低仿灰皮(圖8)……

圖8

******

低仿一枚(參見【古玉玩味(127):德不配位汗流傷謅】 ),卻為何被普遍讀出「漢代高古玉精品,工藝精湛、紋飾優美、型制標準、沁色自然、皮殼滄桑……」等等無限的溢美?

是先入為主,被高端拍品的名頭裹挾了。

鑒古,只有在不論來路、不聽故事、不膜大腕、不談名頭前提下的「盲鑒」——不帶入絲毫的主觀因素,才能得出客觀的真、仿結論。否則,往往會視而不見、得出大相徑庭、南轅北轍的結果,卻美其名曰「見仁見智」。

為何明顯的低仿卻普天同慶、奔走相告?

有些是真不識——眼不見仿,有些則是假不識——心存不真。

古玩鑒定,必須要具備兩個基本要素:一是必須要具備切實的理論基礎和紮實的實踐經驗——眼力功夫;二是要必須具備從道德出發的賞玩心理——心地善良。見仁見智嗎?不存在的事,真畢竟真——真有真章、仿就是仿——仿見仿點,「見仁見智」僅僅是真、仿顛倒和稀泥的托詞而已。

低端仿品卻見為到真的,未入古玉之門;

低端仿品見仿了卻月台鼓噪「真古精品」的,心存不良。

古玉——水深似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