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對於文人來說,是其精神流動,呈現思想的載體。古代文人對毛筆的愛護和照顧,已經到了無微不至的程度,因此發展出來的文房筆用類器物精細繁多,功能不一。
比如擱置未使用的毛筆與使用過的毛筆就是兩個不同的文房器物。前者是筆筒,幹的毛筆筆毫向上放置,不會頓到筆毫。後者是筆架,用來搭放毛筆。使用中的濕筆不能倒置,否則墨汁會沿著筆桿滲入,導致筆桿開裂,筆毫蓬亂。筆筒與筆架功能劃分明確,共同呵護毛筆。
歷代的瓷、牙、竹、木筆筒我們之前已經詳細講述過,筆筒是現今仍然受到文人寵愛的辦公器物。功能拓展後的筆筒不僅可以放置毛筆,也可以放置尺子、中性筆等辦公用品或扇子、如意等把玩小件。
同為「護筆使者」的筆架則沒有筆筒適應力強。隨著毛筆的隱退,筆架在現代生活中逐漸消結束人們的視野。但筆架千年傳承下來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卻更加受到收藏者珍視。作為藏品,筆架可供於案上,又可玩於掌中,如今是文房藏品市場中價值較高,較為搶手的一類藏品。
筆架是中國傳統文房常用器具之一,文人在文章書畫過程中因構思或暫息藉以置筆之物。為書案上的文房六寶之一。
中國南北朝時就已有筆架的記載。文獻記載,唐代筆架也屬於文房常設之物,杜甫留下詩句:「筆架沾窗雨,書簽映隙曛。」但流傳下來的唐代筆架極為罕見。到了宋代,筆架成為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傳世品才逐漸增多,考古發掘中有「影青瓷筆格水註,漆筆格、水晶筆格和青玉筆格」等實物,此處記錄的筆格即為筆架。
傳世的宋代筆架形狀大致有三種:一為上窄下寬長方形,上沿有幾個圓凹孔用來擱筆;一為上窄下寬的長方形,上沿有圓孔和一個長方形凹孔,長方凹孔用來放墨;一為山形。山形的筆架最為多見,山峰造型或陡峭,或平緩,峰巒少則五個,多達二十。
此後歷代,水註和筆架一體的造型不太常見了,山形筆架因觀感古樸,功能適用更受文人推崇。奇山型筆架置於桌案前使人足不出戶即可飽覽嶙峋走勢,通感山川之氣脈。
明清筆架的形式也多延續山形,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清代筆架造型上衍生出仿生形狀,以動植物的犄角,枝丫、腰背起伏擱筆。
筆架之美在於型,也勝於材多樣,明代以後不但有瓷、珊瑚、瑪瑙、水晶筆架,還有玉、木等,多用鏤雕、彩繪等進行裝飾。
玉質筆架是案上清賞的絕佳之選。作為文人雅士悠閑雅趣生活的一種象征,雕工精湛的玉筆架極為普遍,有青玉、白玉等,形狀以山峰形居多。文人創作時觀玉石,仿佛連書畫中也滲入了玉石的溫潤之色,變得平心靜氣,全心沈入到如癡如醉的創作氛圍中。
木質筆架的傳世品以明清兩代的器物較為常見。材質多見紫檀木、黃楊木、沈香木等。紫檀木筆架沈穩,堅實壓手,為筆架中的精品。黃楊木筆架古雅質樸,也為上品。
瓷質筆架最為普遍,但樣式更為豐富,流傳更為廣泛,講究質精形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