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朝珠是象征著等級地位的一類珠子,它不僅在制式、尺寸上有著嚴格的要求,甚至在材質的選擇和串配方式上也是如此。以南紅瑪瑙為材質的朝珠到底存不存在,一直是個飽受爭議的話題,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有關朝珠的問題。
朝珠由108顆珠子貫穿而成,掛於頸上,垂在胸前。朝珠的質料有東珠、翡翠、瑪瑙、藍晶石、珊瑚等。每盤朝珠有四個大珠,垂在胸前的叫「佛頭」,在背後還有一個下垂的「背雲」緊貼後背。佛塔兩側又有三串小珠,每串10粒,稱之為「紀念」,末端有「墜角」,佩掛時一側墜兩串,另一側墜一串,男子佩戴時將兩串「紀念」置於左,女子佩戴置於右。
作為清代時期最主要的裝飾,朝珠的使用在【清史稿.與服誌】中有明確記載:「皇帝用東珠一百有八,佛頭、記念、背雲、大小墜雜飾,各惟其宜,大典禮禦之。惟天祀天以青金石為飾,祀地珠用蜜珀,朝目用珊瑚,夕月用綠松石,雜飾惟宜。」又有文字記載:「皇後、皇太後朝服朝珠三盤,東珠一、珊瑚二、吉服朝珠一盤,均為黃絳。皇貴妃、貴妃、妃朝服朝珠三盤、蜜珀一、珊瑚二、吉服朝珠一盤,明黃絳。
嬪朝服朝珠三盤、珊瑚一、蜜珀二,吉服朝珠一盤,金黃絳。」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皇室所用的朝珠材質中對南紅瑪瑙甚至是瑪瑙都只字未提,並且,從其他的相關參考文獻來看,瑪瑙材質的珠子與我們所見的南紅在表象上有一定的差別,由此可推斷,清代時期以南紅瑪瑙制作的朝珠極為鮮見。
清代時期,瑪瑙材質中的東紅瑪瑙使用較為廣泛,用其制作一些帶有吉祥寓意的雕刻小件,作為帽正或者墜飾使用,在民間的一些飾物上非常常見。而清代民間飾物中,很鮮見南紅的蹤跡,但在此時期的少數民族飾物中則處處可見南紅,現在能見到的明清時期的老南紅珠子多源於這些民族,而真正源於朝珠的可謂鳳毛麟角。
保養南紅時,有些人建議塗抹凡士林來養護南紅,實則不妥。白凡士林幹燥後會在藝術品上留下白色痕跡,加上油性較大,再次把玩時感覺油膩粘手。南紅盡量避免與化學試劑等物品接觸,避免腐蝕而影響其鮮艷度和光亮度。擦拭要用柔軟的布,避免劃傷,擦拭後打上專業的保養油,【名古歸真】的專業玉石保養油可以很好的保養南紅原有的色澤有助於保養和維持原有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