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不同時期的玉帶板有什麽樣的特征?

2024-04-16收藏

玉帶是鑲玉片的革帶,在服飾上用玉帶,肇始於唐代。唐代以玉帶入官服,用以標誌官階的高低,因而帶上的玉板(稱為帶板)均有一定之規。

鑲在帶兩端的圓角矩形帶板叫「鉈(獺)尾」,中間的方形或長方形帶板叫「銙」,有的鑄有孔或附環,用以懸掛物件。唐代根據帶板的數目來稱帶,如「十三銙帶」。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唐代玉梁金筐真珠蹀躞帶

唐代玉帶板,銙多制成方形,其雕琢方法多采用壓地隱起的方法,圖案邊緣用細而短的密集陰刻線整齊排列雕刻,然後自邊緣向內緩緩凹下,使中部紋飾凸起,與邊緣同高,再用較粗的陰刻線勾勒出輪廓,有如淺浮雕。

唐代帶板一般都較厚,有的帶板還鑲以金邊,或以玉為緣,內嵌珍珠及紅、綠、蘭三色寶石。帶板素面的較少,一般均為淺浮雕人物、花鳥、動物紋飾。

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 唐代伎樂紋白玉帶銙

帶板上的圖案以西域胡人形象最具特色,人物高鼻深日,著裝奇異。據載,此類玉帶板應屬西域產品或中土仿品。

宋、遼、金、元四朝皆雕造玉帶板,在此期玉雕中占有重要地位。帶挎或方或矩,制作規整,四角方正,面底同大,與唐代已明顯不同。

首都博物館藏 宋代人物紋玉帶板

帶板上雕刻的紋飾以雲龍、花草、人物、鳥蟲為主,尤其遼金更用具有山林情趣的自然場景入畫,所刻叢林熊鹿、花鳥魚水風格寫實,自然生動,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龍紋玉帶環

唐代盛行的西域題材紋飾已經不見,宋代體現了道裝人物帶板。如江西上饒南宋建炎四年(1130)趙仲湮墓的即是典型。

在雕刻技法上,此時期多采用深層鏤雕方法來琢刻紋飾,所刻花鳥雲龍,數層疊壓成立體狀,細部用細陰線勾勒,花草葉脈也能刻得井然有序。

帶板的形制在這個時期也發生了變化,帶挎除原有的方形、長方形外,新出現了桃形銙。

杭州博物館藏 元代胡人戲獅紋玉帶板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元代胡人戲獅紋玉帶板 元代帶銙還新出現了四角內凹成海棠瓢狀形的。

玉虎紋帶飾 元 國家博物館

此器鏤雕虎及柞樹葉紋,下承委角橢圓環,本為腰帶上的飾件。此作在題材上有遼、金「秋山」玉雕的遺韻,而雕琢手法上則大刀闊斧、粗獷樸質,也很能凸顯時代風格。

元代常見的亞字形透雕白玉,帶飾或絳環。白玉質地紅透水嫩,亞字框內透雕雲龍紋飾,其龍呈飛奔之姿,隱於芝形祥雲中,若隱若現。龍形清瘦有力,又回首似低鳴,矯健異常。元代龍紋玉器之佳作,條帶狀祥雲及奔姿龍也為後世龍樣所繼承。

明代玉帶板數量較多,近年來考古發掘於墓葬中的整套帶板也不少。現今傳世品的玉帶板,大多是零散的帶銙和鉈尾。

青玉透雕戲獅圖長方帶板 明 故宮博物院

帶銙由長方形、桃心形、豎條形組成,另外還有委角長方形和方形帶銙。裝飾分素面、透雕、鑲嵌寶石三種形式,所雕紋飾同元代相比有了較大的變化,早期仍有元代遺風,以雲龍紋為主。

明•鑲金托雲龍紋玉帶板 出土於鼓樓區張家窪明洪武四年汪興祖墓

共14塊,用田玉雕刻而成,底部鑲以金托。主要帶板的紋飾采用鉆孔鏤雕法,以重疊的層次,表現出龍身軀的上下盤繞。龍首的雕琢尤為精致,龍的周圍輔以靈芝狀祥雲紋,恰如巨龍在雲層間穿越,栩栩如生。

明中期帶有吉祥寓意的圖案開始流行,帶板上的紋飾幾乎全部轉為吉祥題材,如松鶴、麒麟、三羊、百狩等。

明鏤雕青白玉帶板 1970年連雲港市花果山三元宮移交

該組玉帶板最大為16.46.5厘米,最小為5.41.4厘米。以白玉浮雕而成,有長方形,桃形和長方形一端圓角三種,一套計大小20塊。為萬歷廿二年萬歷皇帝生母頒賜雲台山三元宮三品紫衣中所附帶的一副玉帶板。玉帶采用鏤空雕的技法,在大小,形狀不同的玉帶版上雕刻出雲龍、花鳥紋等一類的圖案,背面平素。整副玉帶板,玉質細膩,結構嚴謹,工藝精湛,給人以玲瓏剔透之感。

明代玉帶板的邊框比元代玉帶板窄,紋飾以龍紋為多,此時期還出現了嬰戲圖紋飾的玉帶板。

明 玉鏤空通雕龍紋方帶板 廣東省博物館

明 玉鏤空通雕鹿紋方帶板 廣東省博物館

明代最具特色的雕琢技法是先減地留出主題紋飾,在降低的地上透雕所需輔助紋飾,然後再加工主題紋飾,使得整體紋飾起伏感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