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好書·推薦|掌中器具乾坤氣象

2024-07-15收藏

將「書香上海」設為置頂星標

讓書香與您常伴

【美寅藏壺】

墨山堂 編

上海書畫出版社

本書收錄新加坡收藏家張美寅先生所藏紫砂壺精品百余把,主要由中國紫砂藝術大師李昌鴻夫婦制作。

李昌鴻,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937年生,「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得主,對紫砂文化研究和產業發展有突出貢獻。他的夫人沈蘧華亦是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多為夫妻合作,在國內外屢獲大獎。

李昌鴻、沈蘧華夫婦制作的這些紫砂壺造型優美,制作精良,其中還有二十余件有包括謝稚柳、程十發、賀友直、王明明等名家作畫、書寫、題字,極具欣賞和收藏價值。

文/祝君波

說到紫砂壺、文人壺,自然要先說起中國的茶。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南至雲貴高原連綿不絕的大山,東到沿海起伏不斷的丘陵,樹木蔥蘢,萬物興盛,茶就是大自然造福我們的不絕的神品。

據記載,神農嘗百草其中包括茶,如此說來采茶、飲茶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歷經數百代,傳承有緒,茶不僅是人之生活必需品,更是融入中華文化的血脈之源。放眼四海,大江南的綠茶、福建武夷的烏龍、雲滇的喬木普洱……都已是中華文化的經典符號,下到百姓,上到帝王,無不以飲茶為賞心樂事。茶作為一種飲品,能解渴,解百毒,宜健康長壽。除此以外,還有藥用價值,所以有一句話概括:茶行天地之精華,順人生之根本。

李昌鴻制小僧帽壺(小升帽壺)

在古代,「經」常用來指具有權威性、典範性的書籍或文獻。而中國盛唐時期的茶聖陸羽寫了一本【茶經】,把飲食男女的茶,擡升到「經」的高度。一位茶聖,一本【茶經】,如同贊美杜甫為「詩聖」、王羲之為「書聖」一般,立刻把飲茶融入文化之中。這是令人反復體味而為之嘆服的事情。

據考證,全世界飲茶的國家和地區有一百多個,但把茗茶及其意境上升為神聖文化的,唯我中華。茶文化,包括茶道、茶精神、茶聯、茶具、茶譜、茶詩、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博大精深。而茶具則是其中重要的一部份。陸羽在【茶經】中列說茶具二十四種,殊為講究。

茶具還被寫入詩文中,在西漢時王褒的辭賦中已有提及,而唐人更是屢入詩中。白居易【睡後茶興憶楊同州】詩雲「此處置繩床,傍邊洗茶器」,已見當時飲茶的講究。而北宋畫家文同的詩句「唯攜茶具賞出絕」,也描繪了茶具的妙用。

李昌鴻制矮四方壺(扁方壺)

中國的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各異,除實用以外,更有玄妙的藝術價值,馳名中外。而其中,紫砂壺是最具特色、影響最廣的一族。

紫砂以江蘇宜興的為最佳。宜興古稱「陽羨」,盛產極品紅茶,又因當地出產的砂泥礦最為優質、細膩、色彩多元,如同景德鎮瓷器依賴當地所產高嶺土一般,獨領風騷數百年。

宜興紫砂壺傳承數百年,以和泥、制壺、窯燒為三大環節,所出茶具在近千度高溫之下,不含雜質,泡制茶葉終日不餿,是泡茶、飲茶的理想品具,為世間所公認。

明代,紫砂制作已極為講究,對器具的設計已由單純的實用走向形制的多元化,追求情趣和藝術。而此時出現了一代制壺高手時大彬,引領行業上了一個台階。「時壺」在泥料中摻入砂,開創了調砂法制壺,又確立了至今仍為紫砂業沿襲的泥片和鑲接的新技術,對後世影響極大。時大彬後結識明代畫家陳繼儒、王時敏,受他們喝茶方式的影響,開始做小壺,並以書法落款、署明制作年款,被推為壺藝正宗,有「宮中艷說大彬壺,海外競求鳴遠碟」的說詞為證,時壺款式也有十余種之多。

沈蘧華制瓢提壺(瓜型提梁壺)

但真正將紫砂壺由工匠壺推向文人壺,並形成一個高峰是在清代乾隆時期。橫空出世的陳曼生把詩、書、畫與紫砂壺融為一體,使掌中器具有了乾坤氣象。

在清以前,制壺人限於工匠,而從陳曼生起,漸漸走向了藝術。

陳曼生(1766—1822),名鴻壽,是乾嘉時代「西泠八家」之一,擅長詩、書、畫、印。巧的是歷史給了他創造的機遇:他被派駐宜興擔任縣令,這是一個低階的官職,但卻是清朝基層最重要的父母官。據史料記載,當地一代制壺名手楊彭年技藝高超,名冠一時,但欠缺文化。而陳曼生則擅長筆墨,精研書法、繪畫、金石。陳、楊兩人合作,給當時以及後世制壺拓展了一條新路。陳曼生把紫砂壺空間載體視作一方宣紙,在上面繪畫、題詩,加以鐫刻,將文人的才藝盡情地表現在每個紫砂壺上。於是一種新穎的文人壺由此開創。楊彭年有技藝,陳曼生有境界,這是千古絕佳的拍檔。由此一種名為「曼生壺」的精品問世了。陳曼生的高超,不僅在楊彭年的壺上發揮才藝,還以自己的獨到眼光,繪出了十八種壺的造型,讓楊依此制作,史稱「曼生十八式」,流之於後世,影響深廣。

曼生壺之後,郭頻伽、朱堅、瞿應紹、梅調鼎等文人也加入其中,以紫砂壺為載體,極盡詩、書、畫之才情,也為後人留下了不少精美絕倫的藝術品。

從此,書畫家在紫砂壺上題詩作畫成為常態,紫砂壺進入了文人壺的時代。這也是今朝張美寅先生所藏文人壺之前奏曲。

近代中國,上海成了一大商埠、金融中心,文人墨客也相聚於此,加上與宜興相距不遠,上海成了茶葉、紫砂壺的最大出口地,海派書畫與宜興紫砂壺的結合,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前些年一把顧景舟所制、吳湖帆所繪、徐孝穆所刻的精品壺,在京城拍出千萬元的高價,就是這種文人壺融合的典範。另一位被譽為壺癡的丹青大家唐雲,也喜收藏 「曼生壺」,為推動壺藝創作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將珍藏的八把「曼生壺」捐給藝術館,成為茶界的佳話。

改革開放,春風再起,中華文化以其綿久不絕的軟實力再度風靡南洋,傳入華人集聚的新加坡,掀起不小的波瀾。南洋華人,祖上大多來自廣東、福建一帶,天氣炎熱,飲茶成為日常生活的組成部份。由此,書畫熱、茶文化熱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再度興起。一批收藏家應運而生,成為中華盛世收藏的重要動力。筆者於90年代往來兩地,是這一現象的見證人。當時新加坡河畔、烏節坊及後來的百利宮,畫廊、工藝店集中,是大宗藝術品的重要集散地。

李昌鴻制八方懷古壺

李昌鴻制君德方壺

新加坡的收藏家有一大特點也是優點,就是註重收藏當時在世書畫家、工藝師的精品力作。而大藏家張美寅先生無疑是其中參與收藏較早、成就較大的一位。

我與美寅先生有數面之交,加上閱讀資料,始知他在產業之外,喜好收藏,尤以書畫、郵票、紫砂壺最為心儀,時時關註,精心收集,成果相當豐碩。而收藏以外,又采集全套攝影裝置,跋山涉水,輾轉各地,拍攝風光景物,以情寫景,與天地融為一體,成果斐然。

而美寅先生的收藏之中,又以紫砂一族著力甚多。他不奉行拿來主義,簡單地拿錢買壺,而是親自構思策劃,投入組織創作之中。包括選擇制壺人、壺的品名樣式、請名家繪畫題書刻制。前後數十年,洋洋大觀,滿目珍品,可把玩、品茗、珍藏,並傳之於後世,意義不凡。

現在讀者諸君欣賞到的這本壺集,包括張先生珍藏的百余把壺,制壺人為當代宜興紫砂界的兩位大師、一對情深伉儷。李昌鴻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曾任宜興紫砂工藝廠總工藝美術師等職。從業五十余年,具有豐富的制壺經驗、高端的藝術眼光和研究水準,由他設計、其夫人沈蘧華制作的「九頭竹簡茶具」於1984年獲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質獎,其他作品多次榮獲國際國內的金獎、銀獎、一等獎;出版著作和作品集多部。沈蘧華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1955年起師從顧景舟先生,並榮獲全國三八紅掌旗官等稱號,作品屢獲國際國內獎項,也是一位業界聞名的制壺高手。此畫冊中的作品,多由兩位工藝大師所作,制作精良,款式多元。包括方壺、四方壺、春勝壺、環寶壺、秦權壺、瓠瓜壺、合歡提梁壺、合盤壺、扁壺、乳鼎壺、鐘德壺、曼生提梁壺、橄欖壺、磚方壺、思源壺、一粒珠雍容壺、華貴壺、李氏井欄壺、方鐘壺、雪華壺、高升帽壺、君德壺、竹節壺,以及九件孔雀茶具、五件卣方茶具等。此外,還有後起之秀李群所制壺一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昌鴻於制壺之外,也擅丹青,由他繪畫並題的壺也有多把收入書中,這在宜興制壺界並不多見。

這批茶壺的名貴在於高手制作後又延續古代文人壺的傳統,與書畫大家合作,攜手精繪詩、書、畫,相得益彰,融一體之精妙,熠熠生輝。

參與繪畫的前輩大師有程十發、賀友直、亞明等人,他們都是畫壇的一代大家,作品具有傳承性和開創性。其中程十發書畫「山海乾坤」於宋款大提梁壺上,由前輩名師高手沈覺初刻制。亞明繪「煮茶」於提梁壺上。賀友直先生手繪的書畫壺計六把,主題包括「老虎竈」「茶亦有道」「寒夜客來茶當酒」「陽羨茶香」「功夫茶」「畫壺記事」。其中「老虎竈」一壺,精繪細描,勾勒上海舊時老虎竈泡茶的情景,最為難得。另有一把沈子丞畫「意趣」、宋文治繪竹石、劉一聞所書的秤砣方壺,也值得一提。

李昌鴻、沈蘧華合制大提梁壺拓片程十發書畫【山海乾坤】、沈覺初刻

李昌鴻、沈蘧華合制曼生提梁壺拓片

賀友直書畫【老虎竈】、李群刻

當代大畫家則以北京畫院王明明院長最為入心,其所繪壺有三十余把,題材廣泛,藝術高妙,與壺通體契合,成為一代妙品。如「羲之戲鵝圖」「踏雪尋梅· 竹篁尋幽」「竹林七賢」「南國胡姬花」「陶潛閑居圖」「陸羽品茗圖」「秋塘清逸」等,方寸之間,盡顯人物神情、山川雅趣,是王先生於宣紙以外的獨特表達,堪稱一絕。此外,還有海派畫家謝春彥的作品。印象較深的有「水流雲在」「美實圖」「有余」等,也是別有趣味的佳作。

如此,這批藏壺可謂集紫砂、丹青、書法和刻印藝術為一體,名家匯集,佳作紛呈,為藝壇也為藏界留下一批難得一見的珍品,是學習、欣賞紫砂藝術的精良教材。

資料:上海書畫出版社

編輯:葛 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