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清宮廷雕版印刷:文教興國與刊刻之美|觀展

2024-01-11收藏

文博時空 作者 王童 中國向來崇尚以文興國,文以載道,文以傳聲,文以化人。在古代,交通不便,一份文書如何廣泛傳播?浩瀚文明典籍如何傳承千年?士子如何傳閱科考讀物?人工抄寫,費時費力。智慧的古人發明了「雕版印刷」,它有「活化石」之稱,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始於唐,興於宋元,迄今約有 1300 多年的歷史。

木刻雕版印刷一般選用紋質細密堅實的木材,如棗木、梨木等,所以有成語「 付之梨棗 」,用來指稱刻版刊印書籍。一書付之梨棗,可化一為千百。

2023 年 10 月 31 日起,故宮博物院太和門內東南崇樓及朝房雕版館正式向公眾開放,推出「吉光片羽——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雕版文物展」,重點展出 32 件(套)具有代表性的雕版文物,從國政、文教、技藝三方面切入,展現宮廷木刻雕版印刷藝術的魅力。

木刻雕版印刷的基本步驟圖

01

立法客製 明示朝野

1636 年,皇太極(1592 年—1643 年)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清軍入關,朝代更叠,百廢待興。朝廷需要頒布新的法令、推廣政令,以更好地進行管理。僅憑抄寫謄錄,既糜工費時,又易錯漏;使用雕版印刷,不僅事半功倍,還規範嚴謹。 雕版印刷在整飭朝綱、穩定國政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攝政王多爾袞諭諸王及大臣令旨】雕版 清順治元年(1644 年)內府刻版

【攝政王多爾袞諭諸王及大臣令旨】 圖片來源:【清史圖集】

【攝政王多爾袞諭諸王及大臣令旨】釋出於清軍入京之後,根據【清實錄】記載,順治元年(1644 年)五月刻:「攝政王和碩睿親王諭諸王群臣曰:今荷天佑,底定中原。宜各殫忠誠,永保富貴。有貪婪不檢、自蹈罪愆者,雖有功不敘,毋得茍且一時,失子孫久遠之計也」。內容大意是:攝政王多爾袞告誡各位王公和大臣,在這個進取中原的關鍵時刻,諸位應當各盡其職,不得為一時之利而貪贓枉法,違者必將嚴懲。言語之間盡是警告,甚是威嚴。作為下達諭旨、政令的憑證,【令旨】四周還套印有龍紋邊框,以顯示皇家尊貴。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 年—1650 年),皇太極之弟,曾隨皇太極征討多地。崇德八年(1643 年),皇太極駕崩,多爾袞擁立年幼的福臨(1638 年—1661 年)為帝,多爾袞為攝政王。孝莊文皇後與年幼的皇帝不足以威懾朝野,多爾袞作為叔父,挺身而出,輔助主持制定包括【大清律】在內的各項制度,維護和鞏固了清王朝的統治地位。

這份傳世罕見的【令旨】雕版既是當年多爾袞用來震懾朝野的文書底版,也為後人研究清朝歷史提供史料。雕版與印刷品的展示,相互佐證,說明清內府在早期便從事印刷活動。

【欽定宗人府則例】雕版 清內府刻版

【欽定宗人府則例】卷簽雕版

【欽定宗人府則例】題簽雕版

【欽定宗人府則例】

【欽定宗人府則例】書衣

宗人府設立於明朝,初名大宗正院,後改名為宗人府。明永樂以後,宗人府為勛戚(有功勛的皇親國戚)掌事,逐漸名存實亡。清朝建立後,沿用宗人府,作為管理皇家宗室事務的機構。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冊,按時編纂玉牒,記錄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時間、婚嫁、謚號、安葬等。

王朝更叠,機構可以繼續沿用,但配套法律、管理制度均需再次商榷。【欽定宗人府則例】雕版和【欽定宮中現行則例】雕版正是清朝制定的一種規範性法律檔底版。 「則例」是中國古代法律的稱謂,有準則、定例之意。 在清代,【則例】是中央各行政部門為行使具體職權而編修的辦事章程,列出了該部門負責辦理各項事宜的規則、流程、案例、條款等。【則例】使用雕版印刷可以極大保證字型、內容甚至是裝潢都保持整齊劃一的形制,在具有高度規範性的檔管理下,避免失範。

【欽定宮中現行則例】雕版

【欽定宮中現行則例】

通俗來說,宗人府是對全體皇家成員事務負責,內務府則是以服務宮廷事務為主。這份【欽定宮中現行則例】正是由清代內務府敬事房輯錄,屬於管理內廷事務的規範化檔,主要圍繞後宮與太監兩大群體,在辦理賞賜、日用、禮儀、職責、處分等方面都有具體記述。

書籍經時間、戰亂或是各種意外,比如宮殿失火等,許多記載重要史事、承載文明銘印的紙本不幸遺失。幸有雕版,雖小失真壞,這些底版的保護與傳承,為今人了解清初制度提供了依據。

02

振興文教 以開太平

清初,詔令奉行「 興文教、崇經術,以開太平 」的文教政策, 崇尚儒學經術,提倡程朱理學,廣設學校,嚴訂學規 。興於隋朝的科舉制度一直被沿用,直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清政府才下令廢除。

為滿足士子對書籍的需求,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清朝特設 武英殿修書處 ,建立相對獨立的刻書機構,大量典籍憑借雕版印刷廣頒天下,流傳至今。

【十三經註疏·記疏】雕版 明萬歷(1573 年—1620 年) 北京國子監刻

中國文籍,浩如煙海,存世約十多萬種,宋朝修有【太平禦覽】,明朝修有【永樂大典】,清朝修有 【四庫全書】 。清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 360 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 多人抄寫,耗時 13 年編成。因分經、史、子、集四部,所以稱為【四庫全書】。四部之中,經部是其中精華,【十三經註疏】更是冠列於經部之首。

【十三經註疏】是清代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部儒家經典註疏的組譯,共有 416 卷,包括【易經】【詩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公羊傳】【谷梁傳】【左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十三部儒家書籍,是士人、學子的重要讀物。 但因其卷帙浩繁,一時難以重刊,清內府便將雕版書口處明代萬歷年款挖去,嵌入清代康熙年款後再進行重新印刷

經史相通,用以治世。【十三經註疏】【二十一史】為代表的儒家經典和紀傳體史書,在中華文明史、印刷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使中華文明擁有連貫、完整的精神傳承和歷史記載。在興文教的清朝, 這些典籍也是科舉考試「必讀科目」之一,正是重視學子們對書籍的殷切需求,所以清政府斥資重新刊印,文本流通市面,寒門子弟方多了接觸儒家經典書籍的機會,登上仕途的可能性也增大。

【三合聖諭廣訓】雕版 清內府刻滿蒙漢三體合璧版

【三合聖諭廣訓】

清初,世祖福臨(1638 年—1661 年)以「六諭」安民心、訓天下,所謂「六諭」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提倡的儒家思想「 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裏,教訓子孫,各安生理和毋作非為 」六個方面。聖祖玄燁(1654 年—1722 年)增為【聖諭十六條】,世宗胤禛(1678 年—1735 年)加以解讀而成【聖諭廣訓】,所以稱為【三合聖諭】。 清朝士子凡欲取科甲功名者,均需熟讀、默寫 。清人重視滿、蒙、漢和諧相處,雕版也使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合璧刊行。

【清聖祖禦制文集】雕版

【清聖祖禦制文集】

清聖祖玄燁的詩文集,內容涉及當時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方面。相較於經、史類書籍,刊刻詩詞文集的字型更加靈動、活潑。

【欽定國子監誌·五峰屏全圖】 清道光十四年(1834 年)國子監刻版

【欽定國子監誌·五峰屏全圖】雕版版長 1.2 米,是北京故宮博物院內 最大、最長的整木雕版 ,印刷方式也為 整版印刷

【大藏經】刊刻藏、蒙、漢、滿四種文字,文種之多,印刷之精美,世所罕見。

在乾隆皇帝主持修【四庫全書】這項空前浩大的修書工程過程中,同步進行的還有一項浩繁艱巨的文化工程,也是滿族文化史、乃至整個清代文化史中的大事—— 滿文【大藏經】的譯刻 。滿文【大藏經】是以漢文【大藏經】和藏文【甘珠爾經】為底本,轉譯、刊刻而成的佛教典籍總匯,清代又稱【國語人藏經】。

滿族人入關一統天下建立清朝,汲取前人經驗,非常重視滿、蒙、漢三族和諧,在文書方面也多雕刻三語版本,以示重視。清朝崇尚儒家經術,藏經雕版多是貴重梨木,並且上下護經板多使用上等木材雕漆,華貴中帶著大氣。雕刻更是細致,繁瑣的線條勾勒出傳神的佛像,精雕細琢中傳遞著虔誠。

蒙古文【甘珠爾·秘密經】雕版/蒙古文【甘珠爾·諸品經】雕版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 年)內府刻蒙古文大藏經版

漢文【大藏經】雕版/扉畫雕版 清雍正十一年至乾隆三年(1733 年—1738 年)內府刻漢文大藏經版(復制品)

【清文轉譯全藏經·正法念處經】雕版/【清文轉譯全藏經·大般若經】雕版 清乾隆三十七年至五十八年(1772 年—1793 年) 內府清字經館刻滿文大藏經版

03

厘剔有法 盡善盡美

清代內府書籍的刊刻,體現著獨特的宮廷審美,書稿大多是名臣、帝王的手稿,所刊版畫也是由供奉內廷的畫師完成,雕刻精致。印刷成書後,紙墨精良,裝潢典雅,開卷有潤目醒神之感。既能觀書賞畫,又可賞讀內容,令人不忍釋卷。

自印刷術發明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工匠主要使用單版單色刷印。隨著印刷術的進步和寫作方式的變化,或從書籍美觀角度出發,出現了多版多色的套版印刷。套版印刷用色越多、印刷難度越大,成本也越高。

【數表】朱色版 墨色版

清康熙帝非常重視學習西方科學,內府刊行了多種【數表】,如【對數表】【度數表】【三角函式表】,大多編入【禦制數理精蘊】中。袖珍版雕刻精湛,刷印後便於攜帶。重視文教,並非意味文理失調,而是文理兼重,清朝的數學人才輩出且著作繁多。

清代內府編修的典籍,禦制序文落款處是欽印還是刷印?關於這一爭論隨著展出的康熙「體元主人」「萬幾余暇」刻版而水落石出。印文雕版既顯示出帝王尊威,也便於書籍印刷,一舉兩得。

【禦書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卷首雕版

【禦書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佛像雕版

【禦書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

每刊刻一塊雕版,通常要經過寫樣、上版、刻版三道基本的工序。 清代內府刻版中,不乏禦筆手書上版的作品。禦筆不可直接上版,需使用雙鉤臨摹後的寫樣。相較於雕刻其他字型,禦筆字的工價更加昂貴。

【禦書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書中經文是 乾隆皇帝禦筆 手書上版。佛像是套版印刷,圖版刻制精巧,兼以「乾隆年仿金栗山藏經紙」刷印,奢華典雅。

清內府印刷業的繁榮,離不開造紙術的發達,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 金粟山藏經紙 的成功仿制。北宋熙寧元年(1068 年),浙江海鹽縣金粟寺廣惠禪院編纂了一部大藏經(即【【金粟山大藏經】),用自制藏經紙書寫,紙是硬黃繭紙,厚實堅韌,經染潢後砑光上蠟,歷經千年滄桑,紙面仍然黃艷硬韌,墨色如初,黝澤似漆。這種紙張在宋代便已經是千金難求。 乾隆帝十分喜愛這種紙張,敕命江南織造研究並仿制,在乾隆四十年(1775 年)左右仿制成功,每張紙都欽有「乾隆年仿金粟山藏經紙」橢圓朱印

【欽定元王惲承華事略補圖·虞帝舜申命戒傲圖】雕版 清光緒年(1871 年—1908 年)蘇州書局刻版

【欽定元王惲承華事略補圖·虞帝舜申命戒傲圖】

【欽定元王惲承華事略補圖】是【承華事略】補圖而作,由光緒皇帝(1871 年—1908 年)欽定,晚清重臣張之洞在蘇州書局付梓刊刻。因當時國庫虧空,刊行「補圖」的錢款大多由張之洞自行籌措。 這本書用圖文並茂的形式達到教育皇子的目的,是清代宮廷木刻版畫的最後一部作品,兼具石印風格

清道光以後,國庫衰竭,內府刻書規模每況愈下,無論是在工料還是刻印、數量上,都遠遜色於前。 同治八年(1869 年)武英殿大火,致使殿內收藏的兩百年以來的書籍雕版蕩然無存。 與此同時,各地開始建立官書局,比如金陵書局、浙江書局、湖南書局等,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武英殿修書處的職能。到了光緒末年,內府刻書更是名存實亡,帝王欽定的圖書,多由中央各部、院下設的編譯局和出版機構完成,且已經使用西方傳入的石印、鉛印等技術。木刻雕版印刷雖慢慢淡出人們視野,但依舊以其獨特魅力流傳於世。

觀展攻略

清代木刻雕版印刷,既有文獻學的特殊作用,用以挖掘蘊含在雕版文物中的歷史資訊,它的制造工藝以及背後的雕刻故事、精雕細琢的手藝,同時也是一種美學。尤其是宮廷雕版,意義更是重大。本次展覽取名為「吉光片羽」正是因為清代宮廷雕版文物的珍貴,「吉光」是傳說中的神獸,「片羽」則指「吉光」身上的一小塊毛皮。

展廳現場

除法定節假日,故宮博物院全年實行周一閉館參觀須提前訂票,最早可於參觀 7 日前 20:00 開始預訂。

圖片 | 王童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子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