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綠松石銅牌飾與「華夏神徽」

2024-01-11收藏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偃師二裏頭遺址相繼出土3件形制奇特、工藝精湛的綠松石銅牌飾,引起學術界的極大關註。本文謹就這些銅牌飾與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獸面紋「神徽」的相關問題,略作說明。

考古發現和傳世的綠松石銅牌飾

1981年,在二裏頭遺址圪垱頭西北清理的4號墓裏出土1件獸面紋綠松石銅牌飾,「呈長圓形,長14.2厘米,寬9.8厘米。中間呈弧狀束腰,近似鞋底形,兩側各有二穿孔紐。凸面由許多不同形狀的綠松石片粘嵌排列成獸面紋。凹面附著有麻布紋。」(圖②)這件銅牌飾出土時放在墓主人胸前略偏左側的地方。

1984年,在二裏頭四期的11號墓裏,又發現1件獸面紋綠松石銅牌飾,出土時也是放在墓主人的胸前,形制與1981年出土的相類同,長16.5厘米,寬11厘米。(圖①)

1987年,在二裏頭四期57號墓裏也出土1件獸面紋綠松石銅牌飾,形制、大小與1981年出土的1件大體相同。

這3件綠松石銅牌飾形制奇特、紋飾精美,很快引起學者的關註。其實,這種銅牌飾在以往的著錄裏已有發現,可惜大都流散海外,目前共集錄有16件。一般認為,流散海外的綠松石銅牌飾,都應屬於二裏頭文化的遺物,有的可能就是二裏頭遺址出土的。李學勤先生將這種銅牌飾稱之為「二裏頭文化的饕(tāo)餮(tiè)紋銅飾」,受到學術界的贊賞。

綠松石銅牌飾與饕餮紋「神徽」

人類繪制的各種流行性影像,大都具有特定的思想蘊涵。二裏頭文化饕餮紋銅牌飾的寓意是什麽?它的文化淵源在哪裏?若要澄清這些問題,還得從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獸面紋「神徽」談起。

良渚文化獸面紋「神徽」本為「饕餮紋」

在良渚文化的玉璧、玉琮、玉鉞、玉璜等器物上,屢見有雕刻精美的獸面紋「神徽」。其中,以反山墓地出土的玉琮上的「神徽」最具代表性。(圖③)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許多學者認為,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獸面紋當為「饕餮紋」。有學者還對這些「饕餮紋」的不同形式及其演變,進行考古型別學的劃分。這些有益見解,得到學術界的贊同。後來,學者便把商周青銅器上面目猙獰的「獸面紋」,稱之為「饕餮紋」。

獸面紋「神徽」的「豬母題」影像

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神徽」都是由上、下兩部份組成,下面形似豬首,睅目圓睜,口中有一對巨型獠牙。上方影像的上部,是表示天蓋形狀的符號。天蓋下面是一張鬥形方臉,其睅目和鼻子都與其下的豬形面孔別無二致。因此,這種「神徽」實際上應是「以豬為母題的影像」。值得註意的是,這種影像早在河姆渡文化陶缽的「豬形影像」中已見端倪。

獸面紋「神徽」與帝俊伏羲氏

中國古代的神靈大都是祖先神的化身。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華先民便已將自然界的至上神靈人格化。這個被人格化的至上神靈便是帝俊伏羲氏的化身。

我們贊同這種推斷,主要因為以下原因。一是良渚文化玉器「神徽」和石家河文化、龍山文化及商周時期器物上所見「饕餮紋」的形態,大都憨厚威猛,口部平齊,獠牙鋒利,正與野豬的形象相類同。二是饕餮「貪食」的記錄與野豬的秉性相同。王引之【經義述聞】卷十七說:「蓋饕餮本貪食之名,故其字從食,因謂貪得無厭者為饕餮耳。」三是體形碩大的豬名「豨(xī)」,與伏羲氏的名稱相同。四是古史記載說明,帝俊與伏羲氏本是一人。由此可見,饕餮紋「神徽」本是中華先民將大型野豬的變體神聖化,來作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氏化身的結果。

綠松石銅牌飾與龍鳳圖騰

良渚文化、龍山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饕餮紋「神徽」,大都顯得威猛粗獷、面目猙獰,野豬「母題」的蘊涵清晰可見。二裏頭文化的綠松石銅牌飾,卻顯得抽象柔和,含蓄內斂,其「母題」蘊涵頗顯神秘。但若仔細觀察,這些銅牌飾可分為「梭形眼」和「圓形眼」兩大類別,都應是龍鳳圖騰的變體。

「梭形眼」類銅牌飾與伏羲氏「蛇身」的形象類同

「梭形眼」類銅牌飾的面部因有醒目的「蛇首」,故被稱之為「龍影像」。因為這類銅牌飾和二裏頭發現的綠松石龍形器,都與伏羲氏「蛇身」的形象相符合。所以,它們都應是天神伏羲氏的具體象征。商周時期常見的獸首虁身饕餮紋,就是從這種影像演變而來的。

「圓形眼」類銅牌飾與鳳鳥影像

「圓形眼」類銅牌飾的面部,酷似一只正視的貓頭鷹。要澄清這種「鷹」類牌飾的思想蘊涵,還得從良渚文化玉璧上站立的「神鳥」及大汶口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常見的玉鷹飾談起。這使我們聯想到太陽神「踆鳥」的故事。

【山海經·海外南經】記載:「帝俊之妻,是生十日。」湖南長沙子彈庫出土的戰國【楚帛書】創世神話有「日月俊生」的記錄。這說明天神帝俊乃是太陽的父親,也就是執掌太陽的至上神靈。

【山海經·海外東經】載:「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墨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經·大荒東經】說:「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論衡·說日】也說:「日中有三足烏。」這說明「三足烏」是負載太陽執行天際的神鳥。考古發現仰韶文化的「金烏負日」圖案,就是「三足烏」負載太陽執行的影像。這裏所說的「三足烏」實際就是指「踆鳥」。

良渚文化玉璧上站立的「神鳥」,當為「踆鳥」,也就是太陽神帝俊的化身。商周時期常見的獸首鳳鳥饕餮紋,就是從這種影像演變而來的。

史前器物上的玉鷹影像

河姆渡文化牙雕器上的「雙鳥夾日」圖形、趙寶溝文化的「金雞報曉圖」和大汶口文化的玉雕鳳鳥,均為鉤喙、長尾,學者多稱之為「鷹」。凡「鷹」類鳥都屬於猛禽,那麽,神話中的「鳳鳥」為什麽會呈現「鷹」的形象?

史前器物上常見有鷹類影像,當屬鷙鳥的範疇。【詩·大雅·大明】說:「時維鷹揚。」鄭箋:「鷹,鷙鳥也。」【楚辭·離騷】載:「鷙鳥之不群兮。」王逸註:「鷙,執也。謂能執伏眾鳥,鷹鹯之類也,以喻中正。」「中正」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內涵,這就是遠古先民產生鷙鷹崇拜習俗的原因。

良渚文化獸面紋「神徽」和商周時期的饕餮紋,大都刻鑄在玉器或青銅禮器上面,如同裝飾性圖案。而二裏頭綠松石銅牌飾小巧玲瓏、制作精美,上有穿孔,出土時置於死者腰部,顯然是一種佩帶型飾品。這些銅牌飾的圖形,上承良渚文化獸面紋「神徽」,下啟商周時期的饕餮紋圖案,實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帝俊伏羲氏的象征,故可稱之為「華夏神徽」。

由此可見,二裏頭銅牌飾與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發現的玉豬龍和玉鳳鳥的性質相同,應是夏王朝貴族(或巫師)進行祭典時佩帶的法器,也是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