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抗戰文物故事|戴安瀾的「鐵漢」印章

2024-02-26收藏

珍貴文物故事

戴安瀾的「鐵漢」印章

這是一枚瑪瑙章,長約3.3厘米,章切面為邊長1.6厘米的正方形,陽刻「鐵漢」二字,篆體,布局端莊,筆劃遒勁。這枚戴安瀾將軍鐫刻的「鐵漢」印章一直由他的兒子戴覆東保存著,於2005年5月捐贈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後被評定為館藏國家一級文物。印章雖小,但它見證了中國人民堅持抗日的光輝歷史,彰顯了中華兒女不屈不撓的錚錚鐵骨。

戴安瀾(1904—1942),安徽省無為縣人,名衍功。六歲時,在清晚期著名作家周紹封塾館就讀,取學名「炳陽」。他勤奮學習,成績優異,周紹封老師說:「此子秉賦優異,後必有成。」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年輕的戴安瀾有誌積極投身到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中去。21歲時,他決心從軍報國、振興中華。1924年3月,他從廣東粵軍第四師任團長的叔祖父戴端甫的來信中,獲悉國共兩黨合作創辦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的訊息。在端公的召喚下,他與本鄉的一批熱血青年奔赴廣州參加國民革命軍,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入伍生隊,更名「安瀾」,自號「卡玫基」,以表達自己要力挽狂瀾,像不怕大海風暴的卡玫基一樣去勇敢搏擊。1925年7月,正式成為黃埔軍校第三期學員。

在1928年5月的北伐中,戴安瀾親歷日本制造的「濟南慘案」,對日本帝國主義慘無人道的侵略行徑極為憤慨,決心要與日軍拼殺到底,直至將他們趕出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戴安瀾深明大義,堅決抗日。早在1933年3月,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師一四五團團長的戴安瀾,就奉命率團北上,血戰古北口,榮獲五等雲麾勛章。七七事變後,根據全國抗日統一戰線形勢,他奉命立即率部奔赴華北抗日戰場,親歷平漢線上的漳河之戰,立下戰功。其間,他還參加了保定、太行山、黃河諸戰役。在戰局失利情況下,為了表達抗日的決心,戴安瀾率部在黃河以北潛伏下來,化名為「戈揮日」,「戈」乃「戴」之偏旁,保留戴姓之意,「揮日」二字則表達他對日作戰的決心。

台兒莊戰役期間,他為自己取名「鐵漢」,並鐫刻了此印章,以表達用鋼鐵般意誌抵抗日本侵略的堅定信念。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戴安瀾將軍用實際行動踐行和發揚了「鐵漢精神」。1938年3月15日,他奉命率部參加魯南台兒莊會戰,擔負阻擊北面之敵的任務。作戰中,他機智靈活、巧妙運用戰略戰術,取得了火攻陶墩、計取朱莊、激戰郭裏集等戰果,並與兄弟部隊合圍,迫使台兒莊之敵後撤。同年夏天,他又率部投入保衛武漢的外圍戰,痛擊從九江進犯的日軍第九師團,使日軍損失慘重。1939年11月,時任第五軍第二〇〇師師長的戴安瀾,揮師挺進桂南參加了昆侖關大戰,三失三克昆侖關,擊斃了日軍前線指揮官第五師團第二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

「鐵漢」威名遠播四方。1942年3月,應英美等盟軍要求,中國政府組建遠征軍赴緬甸遠征作戰,戴安瀾將軍率部先期入緬作戰。在孤軍深入作戰的情況下,他誓與日軍死戰到底。他在給妻子王荷馨的遺書中寫道:「現在孤軍奮鬥,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從3月18日至29日,在沒有空軍協同作戰的情況下,戴安瀾將軍指揮二〇〇師堅守東瓜,同四倍於己、配備有步兵、特種兵和空軍的日軍苦戰12天,完全是以步兵對抗日軍的立體進攻,掩護了英軍的安全撤退,並殲敵5000余人。對此,蔣介石曾電贊:中國軍隊的「黃埔精神」戰勝了日本軍隊的「武士道精神」。1942年5月18日,戴安瀾將軍率二〇〇師在撤退中第五次與日軍遭遇,他親臨第一線指揮,身受重傷,於5月26日在緬甸茅邦村壯烈殉國,年僅38歲。

「鐵漢精神」感召日月。戴安瀾將軍殉國後,當時緬甸境內無木棺,只能馬革裹屍以還。1942年6月7日,戴將軍遺骸經雲南騰沖回國,一位70歲的老華僑被戴師長的精神感動,獻出自己的楠木棺材,將戴師長的遺骸置於棺內。當時,昆明、廣西、貴陽等地紛紛舉行追悼大會,隆重哀悼這位民族抗日英雄,國共兩黨領導人都撰寫挽聯、挽詩、挽詞。美國國會授權羅斯福總統頒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外同盟軍將領之傑出勛章懋績勛章(又稱軍團功勛勛章)給戴安瀾將軍,他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中國軍人。

本文摘自【中國紀念館珍貴文物故事】

作者:李文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