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發現紅山文化玉刻文(五)

2024-03-03收藏

玉刻文發現在一顆紅山文化玉珠上面,直徑3厘米,高2.4厘米,為扁圓珠,這麽大個頭玉珠正適合佩戴。玉珠密度大,手感沈,推測屬於透閃石玉種,為貝加爾湖玉或河磨玉。玉珠因受沁成雞骨白,局部有黃沁和棕黑花紋沁,看不出玉質和本來顏色。

玉珠正面棕黑色條紋沁很像椰子樹,頗有奇石欣賞效果。我要說的不是玉珠上面沁染的美麗圖案,重點來了。在這顆玉珠一端有二道呈人字形刻畫痕,刻畫痕跡較寬較深,是用尖銳硬物反復搓磨而成,顯然這是紅山人有意為之。如圖紅圈所示。

我之前在紅山玉器上面發現四個玉刻文,它們是「雨」字、「蔔」字、「冊」字、「一」字,我都撰文探討。這顆玉珠上面的刻畫痕,仍然是玉刻文,是上古時期刻畫符號,也稱原始文字。

甲骨文是成熟文字,它不會憑空出現,推測甲骨文吸收很多上古時期原始文字即各文化的刻畫符號,逐漸累積並自創而成系統。特別是甲骨文中的象形字,應該與文化期出現的刻畫符號密切相關。我之前破解的那四個紅山文化玉刻文,有與甲骨文對應的「雨」字、「冊」字非常相似,有與「蔔」字、「一」字完全一致。那個玉刻文「冊」字識讀相當有趣,我百思不得其解,是我小外孫女辨識出來,她當時在幼稚園剛學識字。因為甲骨文保留著大量新石器時期原始文字資訊,破解這顆玉珠上面的刻文,仍然可以從甲骨文尋找線索。如圖,我有這本書做研究。

有學者將甲骨文已破譯的261象形字,制成表並編號,該表001字號即是甲骨文「人」字,析形為「象人側立之形」。圖為【甲骨文字典】「人」字。

顯然甲骨文「人」字,不是玉刻文這樣寫法。那麽這顆玉珠上面的刻文,與甲骨文哪個字相似呢?經分析研判它就是甲骨文「入」字,如圖所示。

甲骨文「入」字是象形字,解釋為「象個尖頭器具,尖頭器具容易進入」。根據我推測,甲骨文「入」字,應該源自紅山文化,這顆玉珠上面的刻文就是證明。

接下來探討,紅山人創造「入」字的可能性。在石器時代,金屬沒有出現,人們一般用石頭做工具和武器。比如石斧,手持它直接砍砸,既不方便,也容易傷手。圖為紅山石斧。

聰明的先民,在木棍上鑿出合適的槽,將石斧頂端塞進木槽裏,制作成有木柄石斧,使用起來方便趁手。圖為館藏文物,位於浙江井頭山遺址出土的木柄石斧,距今8000多年,木柄因特殊埋藏環境得以保存。

也有的在石斧上面打孔或刻槽,用繩子與木柄捆綁,如國寶仰韶文化鸛魚石斧圖彩陶缸那樣。到了新石器時期,還出現用玉石做飾品、禮器和法器。如把玉斧、玉鉞、玉刀等與木柄裝配,則是作為權杖,不具有實際使用功能。圖為紅山玉斧與木棍擺成裝配的樣子。

無論木柄上面的槽,鑿得多麽精確,石斧等塞進去,仍然不牢固,即使用膠黏合也不行,當石斧受力後一定會松動脫落。推測紅山先民會制作楔子,楔子一般為木質,它不像釘子很圓,前端很尖。楔子扁平,前端薄而尖,後端有一定厚度。將楔子前端用力錘進石斧與木柄槽的縫隙裏,憑借楔子的擠漲力能夠加固石斧與木柄裝配。即便今天斧頭、錘頭、刨錛頭等與木柄裝配,也需要用楔子加固。

石器時代有一種工具叫做石鑿,用來鑿入某物體,比如裝配石斧木柄上的槽,就是用石鑿一點點鑿出來的。所有榫卯結構的木器,卯眼都是用鑿子鑿出來。進入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石鑿被金屬鑿取代,鐵鑿至今仍在使用。石器時代其它工具如使用石斧、石錛等,也能進入所加工的物體。楔子、石鑿、石斧、石錛進入物體的方式不同,楔子是釘入,石鑿是鑿入,石斧是砍入,石錛是刨入(錛也稱刨錛),重在它們都能夠「入」。

楔子、石斧、石鑿、石錛等它們側面前端都是尖銳的樣子,它們都有「入」的功能。紅山先民經常使用楔子以及石鑿、石斧、石錛等工具,紅山人在創造文字時發揮想象力,按照它們側面前端尖銳的樣子,創造出「入」字,並把「入」字刻畫在這顆玉珠上面。

因為這顆珠子端面空間有限,所以上面的玉刻文「入」字,沒有甲骨文「入」字那麽高尖。又由於玉異常堅硬,刻畫非常艱難,比甲骨難刻畫,所以這顆玉珠上面的「入」字,刻畫不是很到位,右邊筆畫沒有刻到交接的頂尖處,使它看起來像現在的「人」字。刻畫不像書寫那麽容易,即便甲骨文也有筆劃刻畫不到位或岐出(冒頭)。當然這與紅山人做事性情和風格也有關,往往不拘小節,比如有的紅山玉器動物、人物眼睛,陰刻線不完全閉合,紅山人認為意思到了就可以了。

至於紅山人為什麽要在這顆玉珠上面刻畫「入」字?他們想憑借這顆帶「入」字的玉珠表達什麽?之前那四個玉器上面的刻文,我都推測出原因。面對這顆玉珠上面的刻文,我一直思索,沒有一點頭緒。

接下來探討,為什麽這個「入」字不刻在圓珠正面,而刻在一端?這是為了不影響圓珠美觀。之前發現的「雨」、「蔔」、「冊」字,都發現在用作「毀器祭」的玉璧上,為了讓接受祭祀的神靈看清楚,知道祭祀的祈求,它們都刻在玉璧顯眼的平面或弧面位置。祭祀時它們被砸斷,有的還被火燒,然後掩埋,「砸、燒、埋」是紅山人祭祀的通行做法。它們都不是佩戴之物,沒有美觀方面考慮。而「一」字刻在玉斧側背上,該玉斧是完整器,推測當年作為權杖使用,當然要考慮它的美觀,如圖紅圈所示。

在玉器上面刻字,照顧玉器美觀,商代玉雕也是如此,如考古在虢國墓地出土的5件商代玉器,刻字位置都很隱蔽。它們的銘文,玉璧刻在器身外邊緣,玉琮刻在一端射口,玉戈刻在內前端,玉觹刻在外側棱,玉管刻在一端,皆不在顯眼位置。其實青銅器上面銘文制作一般也是如此,有的在裏面,有的在外底,有的在耳部。這種刻字考慮器物美觀做法,從古至今一直沿用。

紅山文化創造出許多文字,僅我就發現五個玉刻文,它們在甲骨文中都有身影。其中「雨」字和「冊」字的字形,到了商代發生變化。本文探討這個「入」字的字形,至商代保持原樣,以後字形也發生改變。而「蔔」字(甲骨文蔔字有多種寫法)和「一」字的字形,竟然五千多年沒有絲毫改變,一直延續使用至今,令人驚嘆、感嘆!

中華文明起源有脈絡可尋,中國文字起源當然更有脈絡可尋。中華文明最早起源於紅山文化,考古實證中國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這是國家官宣結論。在紅山文化玉器、石器、陶器等上面發現刻文,意義非常重大,盡管這些刻文未成系統,但是原始文字的出現,推進了紅山社會文明化行程。原始文字是人類文明的曙光,它照亮了人類歷史漫漫長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