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揚州博物館藏美玉遺珍

2024-06-29收藏

揚州博物館(Yangzhou Museum),位於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文昌西路,由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揚州博物館新館組成(簡稱「揚州雙博館」)。

揚州雙博館占地總面積5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5000平方米,展區面積10000平方米,文物庫房面積5000平方米,辦公區3000平方米,公共服務區7000平方米。揚州雙博館定位為揚州地區最大的文物收藏中心、文博學術研究中心、市民文化休閑中心、青少年文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放後的揚州雙博館已經成為揚州文化建設的標誌性建築,成為展示揚州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最重要的視窗之一。

古代雕刻藝術展廳

古代雕刻藝術展廳陳列面積526平方米,陳列文物135件。該展覽展出文物以材質分為玉雕類、石雕類、磚雕類、漆雕類、骨、象牙雕刻類、竹雕類、瓷雕類、核雕類和木雕類等9個種類,分別詮釋燦爛的中國古代雕刻藝術。其中玉器展覽選集如下:

春秋·夔龍紋玉璜 揚州博物館

春秋

長8.9、寬2.6厘米

1981年邗江甘泉軍莊漢墓出土。此璜為單面片雕,正面琢雕背向兩龍,中間以勒槽分割,四周出脊,龍口微張,舌上卷作開口的穿孔。龍身飾淺浮雕卷雲紋,紋樣飽滿。在卷雲紋之間采用勁健的細陰線琢飾鉤雲紋、幾何紋作附飾。底面未拋光。

西漢·玉璧 揚州博物館

2007年揚州市西湖鎮蠶桑磚瓦廠董漢墓出土

西漢·嵌玉鎏金銅帶板 揚州市博物館

東漢 ·「宜子孫」螭鳳紋璧形玉佩 揚州博物館

1984年揚州市邗江甘泉老虎墩漢墓出土

東漢·辟邪形玉壺 揚州博物館

1984年邗江甘泉老虎墩東漢墓出土

唐·鎏金瑪瑙、水晶銀釵 揚州市博物館

1995年揚州市建築工地的唐代水井出土

清·白玉和合二仙圓牌 揚州博物館

西漢·銅框玉卮 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7年揚州西湖鎮董漢夫婦墓出土

西漢·玉劍璏 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5年宿揚高速揚州西湖鎮胡場段出土

夔紋玉環·戰國

直徑12.2厘米、厚0.6厘米

1972年邗江西湖公社胡場大隊前莊生產隊出土。環青玉質,圓形,體扁平,兩面均琢雕變體夔紋,夔紋互相交錯。此環玉質溫潤,雕琢規矩,是揚州地區少見的玉器品種。

雞心形玉佩·西漢

長7.3、寬1.7厘米

1977年邗江甘泉西漢「妾莫書」木槨墓出土。玉佩白玉質,玉質瑩潤,為新疆和闐玉。佩作長條形雞心狀,雙面琢刻,一面凸起,一面內凹,一端雕琢螭虎,一端琢為鳳,器身中部留一大圓孔,四角鉆四小孔,以便穿系。此佩拋磨精細,造型獨特,對研究漢代揚州玉器制作有一定價值。

嵌玉鎏金銅帶板·西漢

長8.5厘米、寬3.8厘米

1977年邗江甘泉西漢「妾莫書」木槨墓出土。帶板為長方形,銅質,背面光素無紋,正面邊框為模鑄的四條蟠龍,上邊框兩龍相望,左、右邊框各飾一條昂首遊動的蟠龍,龍及邊框線皆鎏金。帶板內空,鑲嵌琢雕精細的龍鳳紋黃玉片,圖案較為抽象,龍、鳳屈曲纏繞,充滿靈動之感。此類銅帶板,迄今在漢代墓葬中出土較少。

玉璧·西漢

外徑28、好徑7.2、厚0.8厘米

1991年邗江甘泉巴家墩西漢木槨墓出土。此璧的裝飾紋樣有內外兩區。內區為蒲紋,由绹紋界定,在規整的蒲格上琢飾飽滿的渦紋,渦紋上尚留有小塊面的琢刻棱角未作細磨處理;外區則采用陰線刻的手法飾以四組雙身龍紋,線條簡練,走刀流暢,顯示出西漢時期飾璧龍紋的典型特征。

蟬形玉琀·西漢

長5.7、寬2.9厘米

1988年出土於邗江縣甘泉鄉姚莊西漢木槨墓。琀呈蟬形,用新疆和闐玉雕琢成,潔白無暇,光質塋潤,具有極強的透明感,蟬頭部略呈弧形,眼目突出,嘴角分明,弧線形的蟬翼復蓋著蟬身。蟬腹部刻有十二道弧形內凹的橫紋,表現出蟬的有伸縮功能的腹節。蟬的琢磨工藝極其精良,線條洗練、流暢、挺拔。造型準確、逼真,反映了漢代琢玉技藝深厚的底蘊。

琀為古代的一種葬玉,通常作蟬形,含在死者口中。古人認為玉是山川之精華,置於人的口中,使人的精氣不會外泄,屍身不會腐爛,希望死後能像蟬那樣高潔、蛻變,以求來世再生。

串飾·西漢

1996年出土於揚州市郊區西湖胡場14號墓(女性)木棺中墓主人的胸部,共28件組為一套,為生前配飾之項鏈。由金、玉、瑪瑙、琥珀、玳瑁等材料制作成珠、管、勝、墜、壺及辟邪、雞、鴨等形狀的小飾品連綴而成。每件小飾品皆有極細的穿孔。構思巧妙,制作十分精細,充分反映出漢代金玉雕刻的高超工藝水平。兩件金壺本已極小,其上且飾連珠點飾並鑲嵌寶石,工藝極為先進,具有古羅馬金器風格;瑪瑙辟邪雖極細小,但制作工整,形體準確;玳瑁雞、鴨則利用天然質地紋路表現禽類毛羽,可謂巧奪天工。

琉璃劍飾·西漢

劍首徑4.2、劍格高1.7、寬5.7

劍璏長6、寬1.9、劍珌高3、寬5.7厘米

1996年揚州市郊西湖胡場13號漢墓出土。器為玉具劍的成套飾品,皆以琉璃澆鑄而成。劍首面中心飾柿蒂紋,邊飾三圈點珠紋;劍格飾雲雷紋;劍璏飾螭虎紋;劍珌素面。琉璃器劍飾作為特有的中國古代鉛鋇玻璃制品,替代成套組合玉劍飾使用,品質較高,光潔溫潤,成套組合,是不可多得的琉璃珍品。

辟邪形玉壺·東漢

通高7.7、壺高6.8、寬6、厚4.5厘米

1984年邗江甘泉老虎墩東漢墓出土。新疆和闐白玉質。造型以一辟邪作跪坐狀。右手托靈芝仙草,中部鏤空,頭頂開圓口,上置環鈕銀蓋。辟邪身刻細圓圈紋、羽毛紋,集圓雕、鏤空、浮雕、陰線細刻手法於一體。是東漢玉器的傑作。

「宜子孫」出廓玉璧·東漢

高9、直徑7、厚0.4厘米

1984年邗江甘泉老虎墩東漢墓出土。玉質晶瑩溫潤,雙面琢鏤成器,為佩玉,璧廓外附琢一鳳,鳳腹下隱刻「宜」字,璧廓內琢雙螭,體態矯健靈動,首尾相聯處分鏤「子」、「孫」二字,寓有祥龍瑞鳳宜子孫之意。

螭龍紋玉環·東漢

外徑10、內徑4.7、厚0.4厘米

1984年邗江甘泉老虎墩東漢墓出土。新疆和闐玉質,色青灰,邊緣有紅黃和灰褐色暈斑各一處,系裝飾佩玉。全器以一首尾相接的龍圈曲兩周,小螭纏繞龍身。

雙層透雕雲龍紋玉帶板·明代

長5.3—13.1、寬2—5.6、厚0.7—0.8厘米

1968年邗江縣楊廟鄉殷湖村出土。帶板為青玉質,一套共十七塊,有桃形、長方形、排方和鉈尾。帶板均雙層鏤空透雕。其中十五塊帶板主紋為飛舞雲龍紋,在龍紋空隙處均間飾鸞鳥和雲草紋。另外二小塊帶板飾鸞鳥紋。龍身瘦長形,其爪為球形,龍頭上方均飾有如意雲紋,這是明代嘉靖前後龍的特定形式和特有紋飾。

帶板琢雕紋飾層次分明,玉質溫潤,是明代玉帶板中的精品。在一塊帶板的背部粘有銅質帶扣,頗為少見。

唐安人紫羅蘭翡翠墓誌·清代

長20、寬7.9、厚1.5厘米

1968年邗江縣公道鎮公道村柏樹莊出土。墓誌為山子的截斷塊,呈腰形片狀。剖面顏色白中泛紫,周邊玉皮為橘皮黃色。其質地溫潤,產於緬甸。兩面楷書體字琢刻較深,正面二行銘文為「宮保阮公側室唐安人之柩」,背面三行銘文為:「安人吳縣人,以道光十二年二月四日卒於滇,得年四十有五,孫 恩光」。這是著名學者阮元側室唐安人的墓誌,為研究阮元家屬及其墓地填補了地方史的空白,補充了阮元墓誌、墓表記敘之不足。

龍紋玉觽(xī)·戰國

上:長8.0、厚2.8—4厘米

下:長8.3、厚0.3厘米

1991年邗江甘泉巴家墩西漢木槨墓出土。上圖玉觽:雙面片雕,狀若蛹形。其頭部上下出脊,以斜刀減地的淺浮雕手法琢飾回首龍頭,龍之須、眉及鬃毛修長。龍身以绹紋飾邊,前端飾一組雙勾陰刻三角形折線紋,余飾一組大小相隨的龍首紋,局部作斜刀減地處理。下圖玉觽:雙面片雕。其頭部上下出脊,以斜刀減地的淺浮雕手法琢飾回首龍頭,龍之須、眉及鬃毛修長;龍身以绹紋飾邊,前端飾一組雙勾陰刻三角形折線紋,余飾兩面不一,在孔小的一面飾一組大小相隨的龍首紋,而在孔大的一面卻僅飾一全身之龍,皆作局部斜刀減地處理。該器的特別之處還在於其尾端平齊,在下角處鉆有一孔,與前端中部的鉆孔遙相呼應,似為其下掛飾其他附件設計的。

琉璃劍首

琉璃劍格

琉璃劍珌

漢墓中出土的一枚崧澤文化----馬面龍玉環

崧澤文化雙龍形玉環

徑二點一、內徑零點九、厚零點五厘米。

2001年江蘇省揚州市邗江西湖蠶桑磚瓦廠西漢墓出土。揚州市文物考古隊藏。

揚州雙博館定位為揚州地區最大揚州博物館的文物收藏中心、文博學術研究中心、市民文化休閑中心、青少年文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是保護、收藏、展示文物的事業單位,利用文物向人們傳達歷史的各類資訊,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單位。揚州雙博館已經成為揚州文化建設的標誌性建築,成為展示揚州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最重要的視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