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北宋官窯、官汝窯、官鈞窯相關問題再探

2024-02-10收藏

中國瓷器自古便享譽全球,其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不少精品、珍品被西方的皇室與貴族所珍藏,價值堪比黃金,極為珍貴。時至今日,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仍收藏有大量的中國瓷器,部份作品被譽為鎮館之寶。

瓷器是中國的一項偉大發明,對全球各族人民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中國古代,其影響力超越了其他任何物品,無與倫比。古瓷器作為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份,自古以來,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對於瓷器的收藏從未間斷。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名瓷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變得如同謎一般。即便是數百年前的古人,也曾感嘆:「難得一見,千金難求唉!」

北宋時期,作為瓷器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不僅見證了瓷器藝術的巔峰,也誕生了水平最高的瓷器——北宋皇室禦制的「官窯」瓷器。北宋「官窯」作為禦用窯廠,在當時,其保密性極高,外界人士難以獲準進入,因此關於其內部運作的細節鮮為人知,使得「官窯」被籠罩在一層神秘的面紗之下,至今仍然有許多謎團待解。

一、窯址之謎

根據南宋時期顧文薦所著【負暄雜錄】,宣政年間,京師(今指北宋都城)自行設立窯爐進行瓷器燒造,該窯被命名為官窯。

此外,南宋人葉寘在其著作【坦齋筆衡】中提及,南宋成立「修內司」官窯時,遵循了北宋舊有的制度,在修內司設立窯爐,專門燒造青瓷,稱之為內窯。

葉寘的記載清晰地表明,南宋朝廷在中興渡江之後,繼承了北宋時期的官窯制度,並在修內寺設立了專門的窯爐,用以生產青瓷器,這一做法體現了南宋對北宋文化傳統的繼承與發展。

然而,由於北宋禦窯對外嚴格保密,普通民眾和學者難以進入,外界對其了解有限。窯廠又缺乏詳細記錄,導致後世文獻資料中對北宋官窯的記載存在多樣性、復雜性和不統一性。因此,盡管後世對北宋官窯進行了大量研究,但由於可參考的實物標本有限,所依據的資料往往帶有片面性,使得許多專家和學者在研究北宋官窯的過程中可能走上了錯誤的道路。

經過對大量文獻資料的考證,有必要對北宋官窯研究中存在的誤解進行澄清。一些專家、學者在提及五大名窯中的北宋「官窯」時,錯誤地認為存在多個官窯窯口,包括北宋官「汝窯」和北宋官「鈞窯」。現予以明確,北宋時期僅存在一個官方設立的「禦窯」官窯窯口,即北宋「官窯」窯口,並無其他所謂的第二個或第三個官窯窯口。

這一事實是研究北宋「官窯」的藏家、學者、專家必須首先理解的基本前提。遺憾的是,不少專家學者仍持有錯誤觀點,誤以為北宋時期存在多個官窯窯口,並且有些專家聲稱已發現北宋官「汝窯」和北宋官「鈞窯」的窯址。

為確保研究的客觀準確性,特此聲明,北宋官窯研究應基於正確的歷史認識,避免進一步的誤導和混淆。

二、窯口之謎

關於北宋「官窯」窯口的考證。據【清波雜誌】記載,北宋時期設立了唯一的官窯,即北宋「官窯」。周輝在【清波雜誌】中提到汝窯專為宮廷燒制,釉料中含有珍貴的瑪瑙末,只有禦用揀選剩余的瓷器才允許外售,由此可見其珍貴性。需要澄清的是,所謂「瑪瑙末為釉」實際上指的是使用瑪瑙粉末,而非一些人誤解的瑪瑙礦石。

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提及,北宋皇室專用汝窯瓷器,這一點從他所說的「故都(指北宋)時,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可以明確看出。這表明北宋時期,官窯所產的汝窯瓷器是皇室專用的,而並非意味著存在另一個獨立的「汝器」窯口。因此,可以確認汝器實際上就是指北宋時期的官窯瓷器。

經過考證,北宋時期建立的「官窯」因由官府所建而得其名。該窯燒制的瓷器中,包括陸遊所提及的「汝」瓷,因此也被稱作「汝窯」。例如,周輝記載的「汝窯」以瑪瑙末為釉,便是使用了這一稱謂。然而,「汝窯」在此並非指代一個具體的窯口,而是指一種特定的瓷器品類,即添加瑪瑙末為釉的產品。

一些專家將「汝窯」解釋為一個獨立的窯口,這是不準確的。實際上,「汝窯」作為瓷器品類的名稱,不應被誤解為窯口名稱。因此,我們必須明確,「官窯」、「汝窯」、「汝」器均指代北宋時期的同一「禦窯」窯口,即北宋「官窯」。

這一點對於研究北宋「官窯」的專家學者而言至關重要,他們必須對此有清晰的認識,並接受和遵循這一事實。

據史料記載,「故都,惟用汝器」及「汝窯內加入瑪瑙末,供禦揀退」,均是指北宋時期唯一的官窯。該官窯隸屬於修內司,負責燒制禦用瓷器,部份瓷器以「修內司」命名。

盡管我們確知北宋官窯曾燒制汝器,但必須認識到,一個窯口在多年營運過程中,不可能僅燒制單一品類。目前,我們尚無法確切知曉官窯燒制的具體品類數量。但是,透過文獻資料的考證,可以確認官窯確實燒制了多種品類的瓷器。

明崇禎年間,方以智在其著作【物理小識】中提到:「均州五色,皆汝之類也」。這一記載清晰地表明,後來的均州窯所產的五色窯變瓷器,與北宋時期的「汝」瓷屬於同一類別。同時,這也證實了北宋官窯曾燒制與均州五色相似的窯變瓷器。

根據研究,我們已經發現數件相關標本,這些實物的研究結果支持了我們的觀點。這些標本展現出低溫燒制、石灰釉、「澄泥」胎質、土性化特征,以及施化妝土、模印、支燒、墊燒等北宋早期瓷器的工藝特點。它們體現了北宋瓷器發展的規律:從低溫到高溫的轉變,從土性化胎質向瓷化過渡,以及從石灰釉向石灰堿釉的演進。這些特點構成了早期五色窯變瓷器發展的基本脈絡。

這些標本與後期的均州瓷器在特征上有所不同,可以明確區分。北宋石灰釉瓷器的制作工藝精湛,釉色優美,具有獨特性,與後來的禹州鈞瓷以及其他已知鈞瓷窯址的標本特征不相符合。經過層層篩選和比對,這些標本完全符合北宋「官窯」五色窯變瓷器的時代特征。

根據確鑿的物證和歷史文獻,可以明確證實北宋「官窯」燒制的五色窯變鈞瓷的存在。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提到「故都惟用汝器」,與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中的描述相呼應,均指代北宋「官窯」。明初曹昭在【格古要論】中也對「官窯器」有所記載,描述其質地細膩、色青帶紛紅,以及特有的蟹爪紋和紫口鐵足等特點,這些特征與汝窯瓷器相似,進一步印證了北宋「官窯」瓷器的確切存在。

根據文獻資料考證和現存實物標本,已證實北宋時期的「官窯」燒制了天青色的「汝窯」瓷器以及五色窯變的「鈞窯」瓷器。這些瓷器均屬於北宋官窯的不同品類,體現了官窯燒制的多樣性。

三、「汝」「鈞」不分論

北宋時期,官窯燒制的五色窯變類瓷器,盡管色澤多變,但通常仍以「汝窯」命名。因此,後世出現了「汝」「鈞」瓷難以區分的情況。原因在於,當時並未對五色窯變瓷器進行明確分類,也沒有形成「鈞瓷」或「均瓷」等專有名詞。是後人將這類瓷器單獨劃分並加以區分,之後才采用「均」或「鈞」瓷來指代窯變釉瓷器,從而確立了這一類別的名稱。

關於北宋官窯瓷器的確切起源,有明確的事實基礎。北宋時期的「官窯」確實燒制了五色窯變「汝」瓷,即後世所稱的「鈞」瓷,這一事實是不容置疑的。

盡管有些西方學者和國內專家提出了北宋無「鈞」瓷的觀點,認為「鈞」瓷始於明代,但這些觀點是錯誤的,基於對文獻資料的考證和對存世標本的研究,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1. 北宋時期的五大名窯中的「官窯」、「汝窯」和「鈞窯」實際上是同一窯口的不同稱謂。

2. 後世所尊稱的五大名窯——官、汝、鈞、哥、定——確實是存在的,但其古義與今義有所不同。在這裏,「五大名窯」應理解為當時流行的五種創新瓷器品類,而非五個不同的窯口。

3. 因此,一些專家和學者所謂的北宋官「汝窯」窯址和北宋官「鈞窯」窯址並不存在。根據文獻資料記載,北宋時期僅建立了一個皇室禦窯,即北宋「官窯」窯口,並未有其他官設窯口的存在。

這是研究北宋官窯的研究者必須遵循的一個事實和基本原則。

根據文獻記載和現存實物標本,北宋官窯燒制了多種瓷器品類。這些包括天青色的「汝窯」,五彩繽紛的「鈞窯」,具有開片紋線的「哥窯」,以及白釉的「定窯」等。目前,對北宋官窯的確切定位仍在研究整理中。

北宋時期是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其成就至今仍未被超越。隨著研究的深入,北宋官窯的神秘面紗逐漸被揭開。特別是透過北宋官汝窯(1)號標本的天青色奉華款蓮瓣紋碗,以及北宋官鈞窯(1)號標本的天藍掛紅仿青銅鼎式鈞瓷鼎標本的發現,我們仿佛找到了一把鑰匙,終於開啟了通往北宋官窯深奧秘境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