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比雞缸杯還珍貴,目前存世僅有兩件的成化鬥彩三秋杯

2024-04-22收藏

2014年4月8日,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一只明朝成化鬥彩雞缸杯引起了買家的關註,最終被上海收藏家劉益謙以2.8124億港元的價格納入囊中,創造了中國瓷器拍賣的世界紀錄。

一夜之間「雞缸杯」變得家喻戶曉,甚至成為了成化鬥彩的代名詞。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很多人不為所知的比雞缸杯更為名貴的成化鬥彩三秋杯。

鬥彩是明清彩瓷中的名品,「鬥彩」以制瓷工藝而得名,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組合,形成釉上、釉下爭奇鬥艷的藝術彩繪效果。它始燒於明宣德時期,在這之後,出現過兩個高峰時期,一個是成化年間,一個是雍正到乾隆年間。三秋杯是便是成化年間的一件無法復刻的佳作。

為什麽叫三秋杯?因為器物壁外描繪的是秋天庭院中的景色,而秋季一般歷時三個月,也有人認為春夏秋冬中秋天正好位於第三位,因此這種瓷杯被賦予了「三秋杯」的雅稱,這與它溫文爾雅的造型和紋樣相得益彰。

它的制作工藝非常高超,可以看到此杯胎體輕薄,畫意清新。特別是飛舞於花草間的彩蝶,欲落還飛,栩栩如生,體現出畫工高超的畫技和藝術修養。

此杯最為珍貴的就是蝶翅上所施紫彩即著名的姹紫彩,是釉上彩新顏色的突破,為成化鬥彩所僅有,後世難以仿造。

為什麽後世仿品望塵莫及?可以看到姹紫彩顏色艷麗表面卻幹澀無光,而這也恰恰是成化鬥彩獨一無二的特征,極難仿效。孫瀛洲先生在評價這種紫彩時認為是「燒造時差異的色疵」,說白了就是當時的工匠對紫色的配料與燒造還沒有完全掌握才偶然燒成這樣,後來的工藝水平提高了,反而摸不清當年的「差紫」,是怎麽「差」出來的了。這是古代燒制瓷器的時候燒制的紫色不完全,看起來有點像黑色和紅色,因此也叫「差紫」。

而這樣的國寶級文物竟然是1956年一位老先生無償捐獻給故宮博物院的,這位老先生便是著名的古陶瓷收藏家、鑒定家——孫瀛洲先生。

1956年他將自己家藏的三千余件文物無償捐獻給了故宮博物院。其中僅陶瓷一項就占了兩千余件,這些文物中國家一級文物達到25件,其中就包括一對明成化鬥彩三秋杯。而這對鬥彩三秋杯是1940孫瀛洲老先生變賣家產花了40根金條買來的!

後來國家聘請孫瀛洲到故宮博物院從事古陶瓷的鑒定和研究工作,後來還與其他研究人員一起研究總結,他將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了陶瓷工作者,為瓷器的鑒定和研究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國家培養了很多優秀的相關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