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千竈堂主高啟安:又見臎骨

2024-10-08收藏

又見臎骨

千竈堂主 高啟安

自從撰寫【以背為敬】【以背為尊】兩文始,堂主就與「臎骨」結了不了緣。不僅吃臎骨,而且收藏得數枚臎骨在蛙舍。每當吐露無聊、撰寫難續、讀書無趣、敲鍵不成文時,便把來摩搓一番,透過孔竅,看視光滑內壁,想想從古至今,人類將這件骨殖奉為至高至重之崇物的原理,浮躁便漸趨平復,神情便慢慢寧靜,復坐回機前,將遊絲般的思緒拉回、梳理、造作,敷衍成文。

仍記得一件采自新疆七個星遺址,不詳是狗還是狐的臎骨;一件采自青海貴德的宗果巖畫處,可明確為馬的臎骨。

前日,參觀沈陽故宮博物院畢,出得門來不遠左側,便是沈陽古玩街,門可羅雀,入內,多鐵將軍把門,或空空如也。可見,古玩行業從熱鬧轉為冷清,不景氣樣態一目了然。轉了一圈,才見一門開著,一老者孤零零地守在玻璃櫃內側。見堂主進來,擡起頭來,似也不準備打招呼。待堂主招呼後才回應了一下。順櫃台溜達一覽,倒有十來把銅匙,請店主取出數把看了一下,留下了一把,問了價格,卻沒談妥,客氣告別。拐過墻角,則是一家經營石器者,也是鐵將軍把門。正無趣欲離開出門時,卻見其玻璃廚窗內赫然展著一臎骨,看那成色包漿,決然不是現代人弄的,倒像是化石般。

雖玻璃反光,也用身體遮蔽燈光,著實拍了數張。

當年研究裕固族「以背為尊」「擡背為敬」飲食習俗,曾參照【封氏聞見記】一條資料:

巨骨

李司徒勉在汀州,曾出異骨一節,正可為硯。雲在南海時,有遠方客所贈,雲是蜈蚣脊骨。又太子少師薛萼為邢州留後,亦有大骨。面廣尺余,形圓有兩耳,高可三四寸。雲洺州人掘漳河古堤,於甕中所得。刺史魏淩知萼愛奇,故封寄焉。題雲:「閻老王尾臎骨」。淩與萼酒徒相狎,故有此戲。

如此骨為出土物,則與此甕中尾臎骨相似。古人葬埋此骨,顯然乃此骨信仰者所為。

新疆多個古墓屍體頭部一側,往往有動物此骨及連線之脊椎骨亦可證實。

據說是匈奴人墓中曾出土一牛臎骨。堂主在文中曾用過南韓學者金天浩先生提供的銅鍑中有一較大臎骨的圖片。

諸看官肯定要問:你說了許多,這「臎骨」究竟是什麽骨頭?是動物的哪塊骨頭?

請看下圖:

圖一圖二:新疆七個星遺址參觀時所撿拾

圖三圖四:青海貴德宗果巖畫點考察時撿拾。

圖五、圖六為沈陽市古阮城一古玩店陳列之臎骨

其實,就是動物的尾骨。

尾骨,何以被人尊崇、信仰?原來,古人認為這一塊骨頭為「生命之樹」,日語稱之謂「仙骨」,古人稱其為「臎骨」,也稱其為「背」、「薦骨」「骶骨」「窮骨」「鏟骨」「尾骨」等,英語稱為「sacrum」(據說來自拉丁語,又來自希臘語,即「靈骨」之意)。古人認為其他的骨頭都會腐朽,唯此塊骨頭不腐,生命借此可以不朽,可以復活,因此被稱為「生命之樹」「仙骨」等而崇拜之。

堂主已做研究:臎骨之所以有此神通力且不朽,並非物理之不腐朽,而在於其與生殖的關系。此骨處在生殖器上部,遮蔽生殖器,古人認為生殖功能與此骨有直接關系。生殖行為乃生命之生生不息之動力,之源泉。因此,稱此骨為「仙骨」「生命之樹」,宜矣。

此觀點並非某一民族所獨有。堂主已考得,漢民族、突厥系民族、蒙古族及裕固族、達斡爾族、撒拉族、東鄉族等,都以動物之尾骨為尊,稱為「烏查」(有同音異寫漢字標音不同寫法)。裕固族、蒙古族、撒拉族等以羊背為尊,要敬獻來客中之最尊貴者:達斡爾族以豬尾骨為尊,東鄉人以雞尖為尊(但今天,一些地方已不知早期以背(即臎骨)為尊之根本,漸變以動物頭為尊),早期突厥人以鹿尾為尊,曾以之貢中原王朝,唐代以燒尾宴為最,元明時期羊背子是一道知名肴饌……而早期史料記載古代「操牛尾而歌」、漢語中之「交尾」、民間詈罵無子之男性為「焦尾巴」,民間風俗「打春牛」時不生育之已婚婦女搶牛尾等行為等,均表達了古人生殖與尾巴之關系的認知。及至今日,坊間流行「羊蠍子」肴饌,並被賦予養生、壯陽之功效,其實乃早先觀念的升發和現代理念的嵌入。

從大小及形狀判斷,此臎骨似是馬屬。奈何古玩店老板不在,未能經手摩搓,仔細觀察,稍有遺憾。


  • 作者簡介:

    高啟安,蘭州大學歷史文獻學(含敦煌學)博士,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博士後經歷。蘭州財經大學教授,西北師範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甘肅民族師範學院等兼職教授,陜西師範大學、河西學院特聘教授;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甘肅省敦煌學學會副會長,裕固族研究會副會長,甘肅省烹飪協會名譽會長,學術專攻為敦煌乃至絲綢之路飲食文化研究,涉獵地方史、巖畫學、裕固族研究等,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研究課題2項,其他省部級研究課題多項,主持國家重大社科課題、教育部重大課題子課題多項,發表相關論文200余篇,出版【敦煌飲食文化探秘】【唐五代敦煌飲食文化研究】【脂酒羔羊-敦煌飲食文化】【交往與融合:誕生在河西走廊的裕固族研究】【絲綢之路飲食文化研究】等著作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