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來廣州博物館圍觀一位民國收藏大家的「朋友圈」

2024-08-25收藏

【綴古——劉體智與民國學人】在廣州博物館開展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實習生 葉恩平 通訊員 林暉 李明暉 姚亮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暢

8月16日,【綴古——劉體智與民國學人】展覽在廣州博物館鎮海樓展區開展。該展展期一個月,展出文物合共193件(套),包括劉體智之孫劉耋齡所捐贈的49件(封)書信,以及與這批書信相關的青銅器、甲骨片、古籍善本等。

劉體智(1879-1962),字晦之,晚號善齋老人;雅好收藏,所藏青銅器、甲骨、古籍善本極其豐富,被公認為「民國時期海內收藏第一人」。

透過本次展出的文物和藏品,我們可以了解到劉體智與民國學人羅振玉、容庚、唐蘭、陳夢家、郭沫若等許多名家交往的故事,仿佛窺見了劉體智當年的「朋友圈」。其中更呈現出民國學人們關註保護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在公私收藏、學術研究以及文脈相傳等方面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與容庚:友誼持續多年,共享收藏資訊

容庚是與劉體智相交的民國學人代表之一。兩人於1931年結識,友誼持續了三十多年。在劉體智的幫助下,容庚編纂了【善齋彜器圖錄】,這不僅是他們學術交流的見證,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學術資料。

從劉體智與容庚的書信往來中,可以看出他們之間不僅共享收藏資訊,還深入探討了青銅器的研究。因劉氏收藏豐富,容庚曾多次從他這裏購藏青銅器。本次展覽中,劉體智當年的藏品「曾大保盆」得以亮相,【容庚日記】1936年10月18日和11月6日兩篇日記中,均記錄了購買劉體智所藏「曾大保盆」一事,後容庚於1956年將其捐贈給廣州博物館。該青銅器現為國家一級文物。

廣州博物館所藏另一件珍寶「越王劍」也與容庚、劉體智兩人有關。1933年,容庚給劉體智寫了一封信,講到自己於1931年在式古齋買了一把劍,叫作「越王劍」。後來,他把此劍出售給古器物學家於省吾。售賣後,他又對此劍念念不忘,心有悔意。再後來,容庚從劉體智處購買了「師旂鼎」,於省吾也很喜歡「師旂鼎」,於是,容庚就用「師旂鼎」與於省吾換回了「越王劍」。1956年,容庚將這柄「越王劍」捐贈給廣州博物館,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劉耋齡先生所捐贈的信劄中,有一份「善齋列單青銅器定價草目」,前四件現為廣州博物館館藏文物。這份資料進一步明晰了這四件文物的流轉過程:最初為劉體智舊藏,後轉讓給容庚,直到1956年容庚捐贈給廣州博物館。

來自商代的「畢鉦」,便是其中一件。它最初出現在劉體智擬售中央博物院的器物定價單上,但中博院因故並未購買,後歸讓容庚。其初名為「畢鐃」,容庚在得到此物後將其更名為「畢鉦」。

與郭沫若:甲骨拓片相贈,助力學者研究

劉體智的「朋友圈」中,還包括「甲骨四堂」之一的郭沫若。

1936年,郭沫若東渡日本後,劉體智聽說郭沫若對甲骨研究有興趣,苦於沒有資料,就請人制作了一些甲骨拓片,將其裱成20冊,起名為【書契叢編】,然後托中國書店的金祖同帶去日本交給郭沫若。郭沫若大為驚喜,對此仔細研究,寫出了他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殷契粹編】。郭沫若在【殷契粹編】序言對劉體智表示衷心感謝:「如此高誼,世所罕遘。」

【殷契萃編】精選了善齋甲骨1595片進行考釋,極大地推進了甲骨學的研究行程。陳夢家的【陳夢家學術論文集】中也收錄了郭沫若的甲骨研究文章,這些成果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本次展覽中,策展團隊也安排展出了一些甲骨藏品。

除了甲骨研究,劉體智與郭沫若還就銅器金文進行交流。據【郭沫若致文求堂書簡】顯示,郭沫若曾於1933年寄劉體智【兩周金文辭大系】【金文叢考】,劉體智於1934年寄郭沫若【善齋金文録】和【大系】所需影像及拓本。

與學術機構:低價歸讓藏品,成全公有收藏

與劉體智往來密切的,還有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簡稱「史語所」)。史語所是中國第一個以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國立研究機構,是中國近代最重要的學術高地之一,於1928年在廣州成立。該所匯聚了當時一批著名學者,如傅斯年、陳寅恪、容庚、商承祚、李濟、董作賓等。劉體智與他們的交往一直延續到後來民國中央博物院的籌建過程中。

1933年4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在南京設立民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邀請了傅斯年出任該籌備處主任。該處急需購置藏品,經容庚牽線、徐中舒等積極奔走,終於在1936年以低價購得劉體智所藏青銅器107件。這批藏品後來成為了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重要藏品之一。

劉體智與民國中央博物院就藏品購買事宜的往來電函在此次展覽中展出,再現了那一段歷史。其中一封信函的內容為傅斯年、李濟代民國中央博物院轉達購買劉體智銅器的價格及意見,並希望劉氏多贈若幹小件銅器及瓦器、拓本之屬。而以上要求,劉氏均一一應允。

訪談

時代洪流中的學人與文物

受訪者:霍雨豐(本次展覽策展人之一、廣州博物館陳列研究部副研究館員)

羊城晚報:劉體智先生為何能被公認為民國時期海內收藏第一人?

霍雨豐:劉體智先生的收藏中,青銅器、甲骨以及古籍這三方面最為突出。他的成就首先是收藏數量很多。從他後來捐贈的情況可見一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他將手中剩余的八十七件青銅兵器和包括宋、明善本在內的六萬余冊古籍,以及數量眾多的金石拓本、碑帖、地圖等珍貴資料無償捐獻給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1953年,他把收藏的兩萬八千余片甲骨全部歸讓中央文化部;此外,他還編著了【小校經閣金文拓本】【善齋吉金錄】【書契叢編】等書,備受學者關註。

羊城晚報:策劃本次展覽的初衷是什麽?

霍雨豐:2024年,劉耋齡先生將其祖父劉體智先生相關的61件珍貴信劄捐贈給廣州博物館,包括羅振玉、容庚等名家及史語所等機構致劉體智的信函。這些信劄是研究近代學人治學、收藏、交遊等方面生動具體且極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對近代金石學、歷史學研究均有重要意義。

此次展覽,我們旨在向公眾講述這些珍貴文物背後的故事,展示民國學人之間的研究交流,以及他們崇高的愛國情懷。

羊城晚報:從本次展覽中看到的劉體智與民國學人的交往故事令人感懷。

霍雨豐:劉體智先生一生與眾多著名的民國學人交往頻繁,如羅振玉、容庚、唐蘭等。他們或開展青銅器、甲骨的相關探討與學術交流,或分享各類珍貴文物的收藏資訊,或互贈著作、拓片以促研究。他們關心民族、國家命運,心系珍貴文物流轉收藏,在時代洪流中互相關懷牽念、惺惺相惜。其中,劉體智與容庚來往最多。容庚先生很喜歡寫日記,把每天發生的事情記下來。在他的日記裏,我們至今能數出有90條與劉體智先生相關,值得關註。

編輯:鄔嘉宏

來源:金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