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當代人如何評價各產地的奇石?
當代存在著地域歧視的問題,這是一個不好的現象。比如,廣州人視外地人為「打工仔」;比如,上海人看外地人都是「鄉喔寧」;比如,北京人說外地人是「科郎碼」;等等。同樣,石界也存在著這個現象:比如,靈璧石產地的玩石人,他們自認為有乾隆皇帝的「天下第一石」的「加持」,就看不起其它產地的奇石了。同樣,太湖石、英石、昆石等產地的玩石人,他們因為產地的石頭屬於「四大奇石」之一,也就看不起其它產地的奇石了。
既然如此,那麽,當代人有沒有鑒評全國各產地奇石的標準呢?
一、「中國觀賞石協會」制定的評價標準。
2007年,隨著全國各地石展的紅紅火火,為了規範其中的鑒評活動,中國觀賞石協會出台了【觀賞石鑒評標準】。該標準根據觀賞石的形態、質地、色澤、紋理、意韻等基本因素和命題、配座等輔助因素,將它們分為四個等級,即「特級:總分評為91-100分。一級:總分評為81-90分。二級:總分評為71-80分。三級:總分評為61-70分」。
2013年,「中國觀賞石協會」頒布了修改後的【觀賞石鑒評標準】,明確了「觀賞石鑒評標準以重點衡量觀賞石價值為主,兼顧經濟價值,觀賞石價值趨向應以自然為本,力求科學性、藝術性、思想性的統一」。顯然,該評價標準認為觀賞石價值的大小、高低等取決於它天然形式的觀賞價值、經濟價值等,因其科學性、藝術性、思想性等的大小、高低不同而不同。
後來,又經過多次修改、補充,2015年,「中國觀賞石協會」再次出台了【觀賞石鑒評標準】。該鑒評標準認為,「觀賞石鑒評因素分為基本評價因素和輔助評價因素。基本評價因素以體現自然內容為主,包括形、質、色、紋。輔助評價因素包括觀賞石的意韻、座架、命名和稀有性(形成難度)」。同時,該鑒評標準還認為,「觀賞石鑒評采用多因素加權法進行量值評價,原則上為百分制。先確定觀賞石評價的因素及對應因素的權重,再依有關因素細節分值予以量化。基本評價因素80分,各因素權重依據觀賞石型別不同而不同;輔助評價因素20分,其中意韻10分、座架5分、命名5分,和稀有性(或形成難度大)酌情增加5%,造型石切底和水沖石拋光者酌情扣減5%,計入綜合統計分數」。不僅如此,該標準認為,「觀賞石品級按綜合分值大小劃分四級:60-75分為藏品石;76-85分為珍品石;86-95分為極品石;96分及以上為文物石」。
同時,2015年版的【觀賞石鑒評標準】對觀賞石的評價還進行了細分,認為,造型石是「以體現雕塑藝術感為主的觀賞石,包括模山範水的景觀石,以擬人狀物為主的具象石,與藝術造型為主的抽象石,以瘦、皺、漏、透為審美標準的傳統賞石。」顯然,評價造型石的形狀,應該「以體現雕塑藝術感為主」,形象的具體評價內容為:景觀石的形象需要模山範水,具象石的形象需要擬人狀物,藝術造型為主的抽象石形象是瘦、皺、漏、透。
該版本的【觀賞石鑒評標準】還認為,圖案石是「以體現繪畫藝術感為主的觀賞石。由於巖石中色彩變化而形成動植物、自然景觀及人、物圖案的觀賞石。」
由此可見,中國觀賞石協會頒布的評價觀賞石的等級,不管是2007年版的四個等級,即特技、一級、二級、三級,還是2015年版的四個等級,即藏品石、珍品石、極品石、文物石,它們評價的等級名稱與百分制的評價辦法等,不僅功利化了,而且也只是展覽會的那幾天才使用。因此,那些關於觀賞石評價的等級名稱與百分制的評價辦法,不僅對玩石人的日常賞石活動起不到指導作用,而且也不利於「石文化」的普及、研究活動。
【石道】(1-4卷)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