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股票

跌破2800點時踩點回購,大摩被指「精準抄底」A股,背後是何玄機

2024-01-24股票

財聯社1月23日訊(記者 閆軍)隨著1月22日滬指跌破2800點,摩根士丹利去年的一則回購計劃火了。

去年12月7日,摩根士丹利中國A股指數基金(CAF)公告稱,董事會已批準回購計劃,將回購至多20%的流通股,購買價格為基金每股凈資產價值(NAV)的98.5%。這筆要約將於2024年1月22日開始,並於2024年2月20日終止(除非延長)。

讓市場感到意外的是,摩根士丹利早在一個多月前的回購要約,精準踩準了1月22日滬指大跌的節奏,被市場成為「神預言「。

以摩根士丹利中國A股指數基金(CAF)當前流動市值2.63億美元計算,這筆回購規模將達到5260萬美元。此外,如果在2024年1月22日基金股票以溢價於凈資產值交易,將不進行要約收購,目前該基金的折價率高達14.72%。市場人士觀點認為,這意味著回購可能已經開始了。

精準「踩點」回購

根據官網數據顯示,摩根士丹利中國A股指數基金(CAF)在紐交所上市,程式碼為:CAF,在正常情況下,這只基金透過將至少80%的資產投資於滬深兩市的中國公司A股來尋求資本增長。也就是說,這是海外資金投資國內市場的一只基金。

目前CAF管理規模為3.07億美元,從持倉來看,截至去年年底,基金的前十大持倉為:貴州茅台(8.34%)、長江電力(7.2%)、格力電器(6.77%)、招商銀行(6.62%)、邁瑞醫療(5.62%)、建設銀行(5.07%)、郵儲銀行(4.9%)、工商銀行(4.6%)、中國建築(4.4%)、珀萊雅(4.02%)。根據此前媒體報道,該基金在年底進行了調倉,調出安井食品和藥明康德,新進中國建築和珀萊雅。

過去的2023年,CAF全年報酬率為-9.29%,相較於滬深300的11%跌幅略有超額。

摩根士丹利在此前的回購公告中闡述了原因,即以透過以低於每股凈資產的價值來提高股東價值。這也表明,摩根士丹利認為當前A股的估值低了。事實上,摩根士丹利自2023年6月23日開始根據該計劃回購股票以來,該基金已經回購了0.38%的已發行股票。

在去年12月7日回購計劃釋出後,CAF在次日大漲6.11%,截至1月22日,該基金區間漲幅為2.38%。

這份回購計劃再次引起市場註意,在於摩根士丹利又踩對了時間節點。

早在去年8月,摩根士丹利分析師曾因在報告中稱「下調中國股票評級,建議投資者獲利了結」,並稱「政策的相關寬松措施如果乏力平淡,可能不足以讓股價持續上漲」。該觀點引發了討論。不過,去年下半年的市場走勢印證了這一判斷。

這一次,摩根士丹利宣布CAF自1月22日開啟回購,同日,滬指跌破2800點,被網友點評為「精準抄底」。有市場人士認為,海外機構基於對市場的看好選擇回購,這一巧合也不必過分解讀為「抄底」。

當然,中國市場的長期看好是大摩較為一貫的態度。去年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獲批全資控股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時,拿下國內一張公募牌照,摩根士丹利亞洲執行長高浩灃(Gokul Laroia)就表示,摩根士丹利已深耕中國市場近30年,一直致力於打造一家業內領先且業務全方位整合的金融服務公司,以滿足國內外客戶不斷演變發展的需求。隨著財富創造能力的提高,中國市場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疊加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推出,看好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長期發展機遇。

拐點短期看得見嗎?

在前一個交易日破2800點後,1月22日,三大指數早盤均再創階段新低,盡管護盤資金沒有在滬深300ETF等產品上有明顯的表現,但盤中三大股指均反轉,最終都以上漲收盤。北向資金全天凈買入37.9億,連續兩天凈買入。

隨著市場反轉,雪球敲入也得到了緩解,盤中「小作文」紛飛,雖無官方證實,但是1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穩定資本市場。在降息預期落空後,這讓市場對政策有了更多的期待。

對於市場是否能夠止跌以及拐點何時出現?市場處於底部已經成為共識,但是何時能夠企穩回升,市場觀點依然有較大的分歧。

星石投資方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當下股價反應的悲觀遠比想象多。他認為,市場仍沒明確見底,還會持續多長時間不能過早下結論,跟過去比持續時間和下跌振幅都是歷史前列的,之前2010年到2013年那輪熊市也非常長,接近4年,跌幅也有40%。這一輪市場也跌了40%,但核心資產的跌幅比當時更厲害,很多大家覺得好的公司,股價跌到了原來的兩成甚至以下。長期有疑慮和短期經濟也較弱之下,負反饋也更明顯一些。

公募方面,對政策更為樂觀一些,創金合信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認為,當前投資者的關註點在A股市場,當基本符合預期的2023年度宏觀數據釋出後,市場出現了大幅調整,這意味著資產定價的邏輯發生改變。投資者期望的是邊界清晰下市場主體成為經濟修復的第一力量,制度糾偏保證經濟執行常態化,資產定價的邏輯就會糾偏,風險資產就會正常定價,這是大機率的事。

本文源自財聯社記者 閆軍